增值稅的稅基是什么呢?相信很多小伙伴對此會有疑問。稅收的基本要素就是稅基,也是計算應課稅額的基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了解吧。
增值稅的稅基是什么?
增值稅的稅基是從量的規定性上界定某一稅種征稅的廣度,是計算應納稅額的法定基礎和依據。
稅基和稅率是影響稅收收入的兩個主要因素,在稅率不變的情況下,擴大稅基,增加收入;縮小稅基,減少收入。國家可以通過規定免稅額、稅前扣除、稅前還貸等方式,引導納稅人行為,體現國家政策。
由于稅基的形式有多種,所以當稅基為實物量時,一般稅率多為定額稅率。當稅基為價值量時,稅率多為百分比形式的比例稅率或累進稅率。但如果是實行累進稅率,隨著稅基的增大,稅率也不斷提高。如果出現稅基與征稅對象數量是一致的情況,則稅基直接是征稅對象數量的某種表現形式。
舉例:所得稅的稅基及征稅對象的數量都是所得額。有時會出現兩者不一致的情況,前者不是后者的全部,而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如對企業所得征稅時,征稅對象數額是全部所得額。
稅基作為計算應課稅額的基礎,包括兩層涵義:
①課稅基礎的質:指的是課稅的具體對象。不同的稅收,則稅基也不同。如商品流轉稅的稅基是商品銷售額或增值額,收益稅的稅基是各種所得額,財產稅的稅基是各種財產。
②課稅基礎的量:在所有課稅對象中,有那些是可以作為計算應課稅額的基數。對某一課稅對象而言,稅基可大可小。如果在所得稅額中扣除的不納稅項目是比較多的,相應稅基就會小。稅基是課稅依據質與量的統一。一個國家制定稅收制度,要恰當地選擇稅基。可供擇的稅基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是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可供選擇的稅基的范圍比較廣泛。商品流轉額、企業利潤、個人所得、投資消費支出,以至財產和財產轉移,都可以作為稅基。選擇稅基要根據一定的原則和需要。
企業所得稅是我們企業經營所得中需要面臨的一大稅種,合理籌劃企業所得稅可以減輕企業的財政負擔。今天會計網為大家整理了籌劃企業所得稅的方法,讓企業在合法合理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減稅。
計稅依據的籌劃
計稅依據是影響納稅人稅收負擔的直接因素,每種稅對計稅依據的規定都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對計稅依據進行籌劃,必須考慮不同稅種的稅法要求。計稅依據的籌劃一般從以下三方面切入:? ????
(1)稅基最小化。稅基最小化即通過合法降低稅基總量,減少應納稅額或者避免多繳稅。在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的籌劃中經常使用這種方法。?
(2)控制和安排稅基的實現時間。一是推遲稅基實現時間。二是稅基均衡實現。三是提前實現稅基。? ????
(3)合理分解稅基。合理分解稅基是指把稅基進行合理分解,實現稅基從稅負較重的形式向稅負較輕的形式轉化。
企業所得稅籌劃怎么做?
1)合理選擇折舊方法,年限:在具備不同的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可供選擇的時候,應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稅收的優惠政策,使得折舊抵免的企業所得稅的現值達到最大。
2)盡量采用備抵法核銷壞賬:直接核銷法和備抵轉銷法計入當期的管理費用水平不盡相同,備抵法事先計提壞賬,費用前置所產生的稅收利益,相當于獲取了一筆長期的無息貸款。
3)巧妙安排稅前限額扣除項目:廣告費,業務宣傳費,業務招待費,借款利息,計稅工資等經常發生超過稅法扣除標準的現象,導致不能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加重了企業稅負。在所得稅籌劃中,應當嚴格區分業務招待費與會務費,差旅費,盡可能減少業務招待費用。通過企業經營決策的改變,打破借款費用,計稅工資等稅前扣除的限制,成功地節稅。
固定資產的計稅問題相信企業會計在日常工作中都會涉及到,那么本期會計網為大家整理了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企業固定資產概述
企業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一年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有關的設備、工具、器具。
固定資產計稅基礎的確定
稅法明確規定,企業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投資等各類資產,可以按照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具體稅務處理辦法計算的折舊、攤銷、成本和凈值等,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與會計“賬面價值”相對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稅法規定可以從應納稅所得中扣除的金額,稱做該項資產的“計稅基礎”。
以各種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初始確認時入賬價值基本上是被稅法認可的,即取得時其賬面價值一般等于計稅基礎。
固定資產在持有期間進行后續計量時,會計上的基本計量模式是“成本-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會計與稅收處理的差異主要來自于折舊方法、折舊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
賬面價值=實際成本-會計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計稅基礎=實際成本-稅收累計折舊
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八條 固定資產按照以下方法確定計稅基礎:
(一)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于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以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三)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四)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
(五)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六)改建的固定資產,除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和第(二)項規定的支出外,以改建過程中發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
要理解“計稅基礎為零”的意思,我們要先知道什么是“計稅基礎”,來和會計網一起了解吧。
什么是計稅基礎?
計稅基礎是《企業新會計準則》中提出的概念,計稅基礎分為資產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計稅基礎兩類。具體來說,計稅基礎是指資產負債表日后,資產或負債在計算以后期間應納稅所得額時,根據稅法規定還可以再抵扣或應納稅的剩余金額。
資產計稅基礎
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該項資產在未來使用或最終處置時,允許作為成本或費用于稅前列支的金額。
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
某一資產資產負債表日的計稅基礎=成本-以前期間已稅前列支的金額
負債計稅基礎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稅所得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即未來不可以扣稅的負債價值。一般而言,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其他應交款等負債的確認和償還,不會對當期損益和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其計稅基礎即為賬面價值。某些情況下,負債的確認可能會涉及損益,進而影響不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使得其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之間產生差額,如企業因或有事項確認的預計負債。會計上對于預計負債,按照最佳估計數確認,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者當期損益。按照稅法規定,與預計負債相關的費用多在實際發生時稅前扣除,該類負債的計稅基礎為0,形成會計上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暫時性差異。
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期間可抵扣金額。也就是說,負債的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之間的差異就是未來期間可抵扣金額。
計稅基礎為零的含義
稅法不允許在以后實際發生時可以稅前列支,即其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期間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0=賬面價值。
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因保修費用確認的預計負債,稅法允許在以后實際發生時稅前列支,即其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期間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0
印花稅以前我們可能都不太注意,但是現在關于買賣合同等一些東西,都會涉及到印花稅,那么印花稅買賣雙方都要繳納嗎?和會計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印花稅是不是買賣雙方都要交?
印花稅買賣雙方都要交。產權轉移書據稅目稅率為萬分之五,計稅依據為書據中所載的金額,買賣雙方均要交納
印花稅根據不同征稅項目,分別實行從價計征和從量計征兩種征收方式,從價計稅情況下計稅依據的確定,從量計稅情況下計稅依據的確定,實行從量計稅的其他營業賬簿和權利、許可證照,以計稅數量為計稅依據,印花稅以應納稅憑證所記載的金額、費用、收入額和憑證的件數為計稅依據,按照適用稅率或者稅額標準計算應納稅額
印花稅應納稅額計算公式:
應納數額=應納稅憑證記載的金額(費用、收入額)×適用稅率
應納稅額=應納稅憑證的件數×適用稅額標準
公司對另一家公司增資,雙方都需要繳納印花稅嗎?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施行細則》((1988)財稅字第255號)第八條規定:“記載資金的賬簿按固定資產原值和自有流動資金總額貼花后,以后年度資金總額比已貼花資金總額增加的,增加部分應按規定貼花。”
2、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資金賬簿印花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4〕25號)規定:“一、生產經營單位執行‘兩則’后,其‘記載資金的賬簿’的印花稅計稅依據改為‘實收資本’與‘資本公積’兩項的合計金額。”
3、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對營業賬簿減免印花稅的通知》(財稅〔2018〕50號)規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對按萬分之五稅率貼花的資金賬簿減半征收印花稅,對按件貼花五元的其他賬簿免征印花稅。”
以上就是有關印花稅的一些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會計知識,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目前,2021年初級會計報考時間已經公布出來了,對于轉戰明年初級考試的考生,現在可以開展新一輪的備考工作,在備考前,考生不妨可以選擇歷年考題進行練習,下面會計網繼續出幾道考題考考大家,看看對知識點掌握得如何?
《經濟法基礎》 | 多選題
一共5道題~
1.根據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的規定,關于勞動報酬支付的下列表述中,對的有( )。
A.用人單位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支付工資,如貨幣、有價證券、實物等
B.工資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實行周、日、小時工資制的可按周、日、小時支付工資
C.對完成一次性臨時勞動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按協議或合同規定在其完成勞動任務后即支付工資
D.約定支付工資的日期遇節假日或休息日的,應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
2.根據增值稅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各項中,屬于“租賃服務—不動產租賃服務”的有( )。
A.電路設計及測試服務
B.車輛停放服務
C.道路通行服務
D.車輛的廣告位出租
3.下列各項中,能夠成為法律關系主體的有( )。
A.人身
B.流動性農村小商販
C.北京大學
D.紅十字會
4.以下對車船稅及滯納金的計算中,正確的有( )。
A.當年購置新車船的,購置當年的應納稅額自納稅義務發生的次月起按月計算。應納稅額=(年應納稅額÷12)×應納稅月份數
B.對于已向稅務機關繳稅或稅務機關已經批準免稅的車輛,保單中“當年應繳”項目應為0
C.稅務機關已批準減免的車輛應納稅額=減稅前應納稅額×(1-減稅幅度)
D.購買短期“交強險”的車輛,保單中“當年應繳”項目的計算公式為:當年應繳=計稅單位×年單位稅額×應納稅月份數÷12
5.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的規定,屬于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按照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攤銷,需要同時符合的條件有( )。
A.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40%以上
B.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上
C.修理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延長1年以上
D.修理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延長2年以上
下面是答案
做完之后才能看哦~
1.BCD
【解析】選項A:工資應當以法定貨幣支付,不得以實物及有價證券替代貨幣支付。
2.BC
【解析】選項A:屬于現代服務中的信息技術服務,而不是租賃服務;選項D:屬于“租賃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
3.BCD
【解析】選項A人身不能作為法律關系的主體,而是法律關系的客體,自然人是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的主體種類包括如下:自然人;組織(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國家。
4.BCD
【解析】購置的新車船,購置當年的應納稅額自納稅義務發生的當月起按月計算。當年購置的新車船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年應納稅額÷12)×應納稅月份數
5.答案:BD
【解析】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支出:
(1)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上;
(2)修理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延長2 年以上。
來源:初級會計職稱app(高頓)
資產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企業資產本身,后者側重企業法人。
資產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是什么?
企業資產的賬面價值,就是資產負債表上全部資產除去折舊、損耗和攤銷后和企業全部負債之間的差額,資產的賬面價值就是資產借方減去折舊類抵扣賬戶。賬面價值表示某一時點資產的真實價值。
企業資產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的時候,按照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從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也就是資產在未來使用或處置時,允許作為稅前扣除的成本或費用的金額。資產的計稅基礎就是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某一資產資產負債表日的計稅基礎=成本-以前期間已稅前列支的金額。計稅基礎一般從企業法人的角度去考慮。
資產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產生什么差異?
當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時,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這時候要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產生的原因是由于資產的賬面價值比計稅基礎大,無法全部稅前抵扣該項資產未來期間產生的經濟利益,兩者之間產生的差額就需要繳稅,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比如一項資的產賬面價值為150萬元,計稅基礎為100萬元,兩者之間的50萬差額會增加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因此在符合確認條件的情況下,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購銷合同主要包括供應、預購、采購、購銷結合及協作、易貨等合同,企業簽訂購銷合同時,需要繳納印花稅,其中印花稅基數,應如何確定?
答:各地稅局要求不一樣,有的地區是直接按當月的銷售收入乘以印花稅稅率(萬分之三)計算的,有的地區是按當月購進的商品金額與銷售的商品金額之和的一定比例再乘以印花稅稅率計算的。
具體請參考當地稅務局政策。
印花稅稅目及稅率
1、購銷合同:按銷售收入的×萬分之三
2、倉儲、保管合同:按保管、倉儲的費用×千分之一
3、財產保險合同:按保險費的金額×千分之一
4、產權轉移書據、專利權、專有技術使用權轉移書據:按書據所載的金額×萬分之五
5、加工承攬合同:按加工或承攬的收入×萬分之五
6、貨物運輸合同:按運輸的費用×萬分之五
7、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按承包的金額×萬分之三
8、借款合同:按照借款的金額×萬分之零點五
9、財產租賃合同:按租賃的金額×千分之一
印花稅繳納的賬務處理
印花稅計入到稅金及附加科目:
計提:
借:稅金及附加
貸:應交稅費-應交印花稅
實際繳納:
借:應交稅費-應交印花稅
貸:銀行存款等
企業為非房開企業,現決定買入土地建造辦公樓,那么該建成的辦公樓房產稅的計稅基數是否包括土地價款?
答: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安置殘疾人就業單位城鎮土地使用稅等政策的通知》(財稅[2010]121號)
三、關于將地價計入房產原值征收房產稅問題
對按照房產原值計稅的房產,無論會計上如何核算,房產原值均應包含地價,包括為取得土地使用權支付的價款、開發土地發生的成本費用等。宗地容積率低于0.5的,按房產建筑面積的2倍計算土地面積并據此確定計入房產原值的地價。
因此,房產原值均應包含地價,應將支付的土地價款并入房屋原值,作為房產稅的計稅基數繳納房產稅。
對于會計工作人員而言,對于一些會計學名詞的基本概念必須牢牢掌握。負債一般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那么負債的計稅基礎該怎么理解?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什么?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
負債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稅。其計算公式為:負債計稅基礎=負債的賬面價值-將來負債在兌付時允許扣稅的金額。
負債的計稅基礎就是在稅法的角度看問題,假如未來的經濟流出能夠全部計入費用類科目,那么負債的計稅基礎就是零。例如:當我們預提產品質量保證費用的時候,預提時我們做:
借:銷售費用
貸:預計負債
其中負債在分錄里的金額就是其賬面價值,然而根據稅法只有實際發生了產品質量問題才能計入費用,也就是說負債的計稅基礎為零,產生了暫時性差異。由于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所以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另外還可以這樣理解:由于本期往費用里記了,但是實際納稅的時候不允許抵扣,所以要納稅調增,所以本期的應納稅所得額就多了,所以以后實際發生的時候就可以抵扣應交所得稅,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什么是負債?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除了符合基本定義外,還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
2、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
負債具有以下特征:
1、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2、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4、負債以法律、有關制度條例或合同契約的承諾作為依據;
5、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
6、負債有確切的債權人和償還日期,或者債權人和償還日期可以合理加以估計。
負債一般按其償還速度或償還時間的長短劃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兩類:
流動負債是指將在1年或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主要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貨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應付利潤、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等。
非流動負債是指償還期在1年或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債務,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
企業購進的固定資產一般是機器、建筑物、運輸工具等,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對于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應如何理解?如何確定?
固定資產計稅基礎是什么意思?
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固定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某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計稅時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
固定資產計稅基礎如何確定?
固定資產按照以下方法確定計稅基礎:
1、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2、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以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3、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4、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5、改建的固定資產,除《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和第(二)項規定的企業已足額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作為長期待攤費用外,以改建過程中發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
固定資產成本是什么?
固定資產成本是指企業購建某項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企業可以通過外購、自行建造、投資者投入、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企業合并和融資租貸等方式取得固定資產不同取得方式下,固定資產成本的具體構成內容及其確定方法也不盡相同。
固定資產凈值是什么?
固定資產凈值也稱為折余價值,是指固定資產原始價值減去已提折舊后的凈額。它可以反映物流企業實際占用在固定資產上的資金數額和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
這種計價方法主要用于計算盤盈、盤虧、毀損固定資產的損益等。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該價值計算主要是用在與物流相關的企業上。
眾所周知,當個人收入達到一定標準時,納稅人就需要按規定繳納一定個稅,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的征收項目,其稅率都有所不同,那么個人所得稅基數是多少?我們來看看吧。
個人所得稅基數是多少?
個人所得稅基數2018年10月1日起,由之前的3500元調整為5000元。工資薪金所得,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是個人所得稅稅額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比例。
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的征稅項目,分別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稅率: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7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該稅率按個人月工資、薪金應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高一級為45%,最低一級為3%,共7級。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適用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稅款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低一級為5%,最高一級為35%,共5級。
比例稅率。對個人的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其中,對稿酬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并按應納稅額減征30%;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稅外,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萬元至5萬元的部分,依照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后再按照應納稅額加征五成;超過5萬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個人所得稅基數如何計算?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扣除標準5000元/月(2018年10月起正式執行)(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應納稅所得額=扣除三險一金后月收入-扣除標準
考生參加薪稅師考試時可以選擇不同的等級,等級不同難易程度也不盡相同,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做出相應選擇,下面會計網將為大家詳細介紹薪稅師等級及考試難度的內容。
薪稅師的等級
薪稅師三級(初級):適用于從事人力資源、會計、審計、稅務等領域基礎事務性人員或畢業后有志于從事薪稅管理工作的高等院校學生。
薪稅師二級(中級):面向薪稅管理的中堅骨干人員,適用于人力資源或財務領域從事薪稅管理工作崗位的中層專業管理人員或具有初級薪稅管理師水平并有志于向中層專業管理人員發展的人員。
薪稅師一級(高級):適用于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中高管、首席財務官和董監高層面人群或具有中級薪稅管理師水平并有志于向高層戰略規劃人員發展的人員。
薪稅師考試難不難?
1、題庫
目前薪稅師階段的題庫里有700道題,薪稅師國際財稅階段的題庫里有300道題。據溫溫學姐所知,薪稅師考試題目里70%都是來源于題庫。
2、考試通過率
目前薪稅師考試的通過率是85%,甚至還要高。
薪稅師二級考試科目包括什么?
薪稅師考試分兩個階段,主要圍繞著教材內容展開的。
1、薪稅師階段
這一階段會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基礎知識、薪酬相關財稅基礎知識以及薪稅方面的知識。其中較為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管理基礎知識、薪酬相關財稅基礎知識、個人所得稅基礎知識以及薪稅費核算、薪酬支付、稅費申報與繳納,這四部分的內容大概一共占有90%的分值。其中前兩部分占了50%的分值。
2、薪稅師國際財稅階段
這一階段會學習國際會計準則、國際稅收以及國別稅制簡介。國別稅制簡介中會學習美國、英國、以及“一帶一路”主要投資國的稅制,和薪稅師階段有一章節的內容極為相似。這一階段中,較為重要的是前兩部分,大概占有80%的分值。
薪稅師考試成績查詢
當然是通過官方網站查詢啦。在薪稅師官網,上方有個“查詢系統”的狀態欄,大家可以點擊進去后,選擇“成績查詢”按鈕,按照規定把姓名、身份證號、準考證號輸入進去,就可以查詢成績了。
印花稅的計稅依據為“合同所列金額,不包括列明的增值稅稅款“,這里所列金額是指在合同中必須明確列示具體金額、稅額,如“合同金額xx元,稅額xx元”嗎?是否可以按不含稅金額計算印花稅?
根據《印花稅暫行條例》第三條規定,納稅人根據應納稅憑證的性質,分別按比例稅率或者按件定額計算應納稅額。具體稅率、稅額的確定,依照本條例所附《印花稅稅目稅率表》執行。根據稅率表可知,印花稅按照合同金額貼花,判斷是否為含稅金額主要取決于合同的簽訂:
第一、如果合同金額就是只有不含稅金額,那么印花稅的計稅依據就是指的不含稅金額;
第二、如果合同金額既包含了不含稅金額,也包含了增值稅金額的,且分開記載分別核算的,按照不含稅金額核算;
第三、如果合同金額既包含了不含稅金額也包含了增值稅金額的,且未分開記載的,那么就按照含稅金額核算。
作為企業的財務人員,不僅要學習會計知識,還要學習稅務知識,還要了解稅務與會計的區別,以便準確地進行會計核算和納稅申報。那么公司的財務報表與納稅申報表不一致時以哪邊為主?
財務報表與納稅申報表不一致的原因
企業確認收入的會計處理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或《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執行。只要符合會計準則的規定,收入就應當予以確認,然后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反映。
增值稅收入的確定,準確地說,就是增值稅義務的確定,是按照增值稅的有關規定確定的。例如,如果預收款項與增值稅專用發票一起開具,則只能在會計上確認為“預收款項”,但應在申報增值稅時確認計稅基礎(納稅申報單上的銷售額)。
同樣,企業所得稅中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也按照企業所得稅的相關規定進行,這與會計和增值稅是否確認“所得”無關。
此外,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都有“視同銷售”的規定,即收入不在會計核算中確認,但根據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相關規定,需要為“視同銷售”。
因此,企業財務報告、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中的“收入”出現差異是很正常的。只要是合理合法的,就沒有“補稅”、“退稅”的理論。相反,如果強行做成一致的,“視同銷售”不在稅務中確認,還可能需要補稅。
什么是計稅基礎?
計稅基礎是2006年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它分為兩類:資產計稅基礎和負債計稅基礎。一般而言,計稅基礎是指在計算資產負債表日后未來期間資產或負債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根據稅法規定可以扣除或應稅的剩余金額。
初級會計考試復習工作依然在進行,除了教材外,考生需要通過做題才能更有效將知識點進行鞏固,下面會計網給大家出幾道練習題,看看正確率怎么樣。
Q&A
1、【單選題】下列選項中,屬于我國居民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的是( )。
A: 20%
B: 10%
C: 25%
D: 15%
正確答案:C
我國居民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的是25%。答案選C
Q&A
2、【單選題】下列選項中,屬于小型微利企業的所得稅稅率( )。
A: 25%
B: 20%
C: 10%
D: 15%
正確答案:B
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答案選B
Q&A
3、【單選題】 甲企業為我國境內居民納稅人,適用所得稅基本稅率25%。2020年營業收入800萬,營業成本560萬,不考慮其他所得稅調整項。2020年甲企業的應納企業所得稅稅額( )。
A: 200
B: 140
C: 60
D: 240
正確答案:C
應納企業所得稅稅額=(800-560)*25%=60。答案選C
Q&A
4、【單選題】甲企業為我國境內居民納稅人,2020年工資總額300萬,職工福利費45萬。針對該項業務,甲企業應對應納稅所得額( )處理。
A: 納稅調增3萬
B: 納稅調減3萬
C: 納稅調增42萬
D: 納稅調減42萬
正確答案:A
職工福利費限額=300*14%=42萬,福利費實際發生45萬,應納稅所得額需調增3萬。答案選A
Q&A
5、【單選題】
甲企業為我國境內居民納稅人,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標準。2021年一季度營業收入500萬,營業成本100,利潤表中利潤總額150萬,不考慮其他所得稅調整項。計算第一季度應計提預繳的企業所得稅( )。
A: 10
B: 7.5
C: 9.4
D: 12.5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
根據稅法規定,對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減按1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對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0萬元但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第一季度應計提預繳的企業所得稅:(100*12.5%+50*50%)*20%=7.5。答案選B
本文來源:會計網初級會計題庫
資產計稅基礎通常就是按資產的初始入賬金額填寫的,資產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某項資產在未來期間計稅時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
《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稅法規定可以從應納稅所得中扣除的金額,稱做該項資產的“計稅基礎”。
資產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是什么意思?
資產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意味著資產在未來期間產生的經濟利益少,按照稅法規定允許稅前扣除的金額多,兩者之間的差額可以減少企業在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并減少應交所得稅,符合有關條件時,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基礎是什么?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境內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計算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條例規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是企業的收入總額減去成知本、費用、損失以及準予扣除項目的金額。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方式有幾種?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方式有2種,分別是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法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間接法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其中,應納所得額是企業每一個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
資產的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的不同點在于定義和其計算公式不同,資產的賬面價值計算公式是=原值-折舊(或攤銷)-減值準備,資產的計稅基礎的計算公式是原值-折舊(或稅法允許的攤銷)。
資產計稅基礎的計算公式中一般不承認減值準備。
資產的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的定義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的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資產的賬面價值是某科目(通常是資產類科目)的賬面余額減去相關備抵項目后的凈額。
資產類科目的計稅基礎及賬面價值
1、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是實際成本減去會計規定的累計折舊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是實際成本減去稅法規定的累計折舊。
2、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分為兩種類型,不同類型的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不同。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賬面價值是實際成本減去會計規定的累計攤銷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計稅基礎是實際成本減去稅法規定的累計攤銷。
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是實際成本減去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計稅基礎是實際成本減去稅法規定的累計攤銷。
3、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在期末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稅基礎則是取得時的成本。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及計稅基礎的確定方式均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相同,不同點在于發生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資產的計稅基礎公式是用原值減去稅法規定的折舊或攤銷,稅法一般不承認減值準備,比如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公式是實際成本-稅法規定的累計折舊,賬面價值公式是實際成本-會計規定的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各類資產的計稅基礎公式
1、無形資產
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計稅基礎公式是實際成本-稅法規定的累計攤銷;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公式是實際成本-稅法規定的累計攤銷。
2、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計稅基礎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的計稅基礎相同,都是取得時的成本,只是在賬面價值處理上,發生的公允價值變動,前者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后者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3、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
計稅基礎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確定,與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相同。
4、將國債作為債權投資的資產
計稅基礎在不計提減值準備的情況下與賬面價值相同,其賬面價值公式是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本期計提利息(期初賬面余額×實際利率)-本期收回本金和利息-本期計提的減值準備。
計稅基礎的簡介
計稅基礎可以分為資產的計稅基礎和負債的計稅基礎。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資產計稅基礎的定義要和商品價值相結合,資產的計稅基礎就是在未來經濟利益流入中,有多少可以在稅前扣減的。如果資產的初始成本是可以扣減地,按照稅法規定,資產的計稅基礎是要攤余成本,這個是可以在稅前扣除的。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就是在未來經濟利益流出中,有多少是不可以在稅前扣減的。負債的計稅基礎,就是負債帶來的潛在發生費用,是不能在稅前扣除的金額。
高級會計考試中有一部分為文字型內容,也有一部分計算型內容,對于這兩種不同的部分,同學們在備考復習的時候也應該掌握不同的方法。對于文字型知識點,考生需要掌握記憶方法,利用空余時間反復多次記憶,而對于記憶型內容,考生則需要通過刷題來總結規律和方法。下面是高級會計實務中關于資產與負債計稅基礎的相關內容,以及各個知識點預測會出的題型,考生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資產的計稅基礎概念
[名詞解釋題]是指企業在收回資產的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其計算公式為: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
二、資產的計稅基礎概念
[名詞解釋題]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其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其計算公式為:負債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賬面價值-未來可稅前扣除的金額
三、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概念
[簡答、名詞解釋題]是指企業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通常產生于以下兩種情況: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
四、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概念
[簡答、名詞解釋題]是指企業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通常產生于以下兩種情況: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
五、其他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資產產生的暫時性差異
[單選題]有關資產在計提了減值準備后,其賬面價值會隨之下降。而依據稅法規定,企業提取的減值準備一般不得在稅前扣除,只有在資產發生實質性損失時才允許稅前扣除。由于資產的計稅基礎不會隨著減值準備的提取而發生變化,因此便產生了資產在計提減值準備后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暫時性差異。
六、預收賬款產生的暫時性差異
[核算題]企業預收賬款時,因不符合會計的收入確認條件,故確認其為負債;依據稅法規定計稅時一般也不計入納稅所得。這種情況下的預收賬款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某些情況下,盡管預收賬款在會計上不確認收入,但稅法規定應將其計入當期納稅所得,從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七、企業特殊項目產生的暫時性差異
[核算題](1)未作為特殊項目產生的暫時性差異。
某些交易或事項發生后,因為不符合資產、負債的確認條件而未體現為資產或負債,但依據稅法規定能夠確定其計稅基礎的,則其賬面價值0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也構成暫時性差異。如企業發生的籌建費用。
(2)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產生的暫時性差異。
我國采取虧損后的做法,對于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結轉達以后年度的可抵扣虧損及稅款抵減,本質上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具有同樣作用,應將其視同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