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恒等式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稍有財務基礎的同學都可以脫口而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個等式源于15世紀的意大利,左邊描述公司擁有多少資產,右邊描述資產的產權歸屬。這是一個天才的設計,一經問世便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最終成為全世界記賬者的圭臬。
然而,這個等式是完全站在做賬人的角度說的,如果站在看賬人的角度,還有一個等式,即會計=經濟真相+計量差錯+偏見,會計信息不可避免地被計量差錯和信息提供者的偏見所影響。從使用目的來看,會計報表是企業管理層做出的、提供給外部第三方使用的、了解企業經營信息的一套語言體系。和漢語、英語一樣,既然是語言,那么它就不僅有紀實功能,還有文學功能。
因此,閱讀報表、了解會計準則不能止于熟練,很多時候我們還要站在會計準則制定者的角度,思考會計制度的底層邏輯,把握會計核算的發展趨勢,而不僅僅是記住當下的每一條規定。隨著現代社會經營活動越來越復雜,會計準則在不斷變化,變得越來越煩瑣,時常令從業者苦不堪言。
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制度制定者之所以要讓準則變得煩瑣,就是想讓會計報表中蘊藏更多的信息,更加全面地展示企業的經營情況,這實際上是送給從業者的大禮。只不過,更多的信息可能不在利潤表或者任何一個單一報表中,在慣性思維下盯住一張報表看可能會產生重大偏誤。
如果我們能夠完全吃透三張報表,那么可以看到會計準則的歷次修訂其實都是有利于投資者的,真正不利于投資者的,是那些不體現在報表中的交易或協議,在報表中出現的權利或者義務,從信息量的角度看,其實是越復雜越好。
整體來看,會計核算有四大發展趨勢,這四大趨勢正是歷次會計準則修訂的原動力。
第一,在所有資產中,企業金融資產的占比正在變得越來越高,由此導致金融資產的計量方式越來越細化、越來越煩瑣。與生產類資產、營運資產相比,金融資產本質上是一種產權安排,是對別人的生產類資產、營運資產的占有。隨著生產方式的復雜化、產業鏈分工的深化,股權投資、交叉持股、衍生品套期、財務管理愈發成為企業的“經常性業務”,為了更好地描述這些產權安排,金融資產的計量方式正在快速迭代,按照各種情況分類,最終將形成一個準則矩陣。
第二,公允價值計量的適用面變得越來越廣。從會計計量的底層原則來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規則制定者本身也在糾結,會計報表究竟是描述歷史還是面向未來,應該采用成本計量還是公允價值計量。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目的是多樣的,因此規則制定者必須在多方面需求之間尋求平衡,謹慎又謹慎。
但是從近年來歷次準則修訂來看,會計核算的發展方向是面向未來的,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科目正在快速擴容。這個趨勢與第一條中金融資產占比提升是一脈相承的,金融資產最大的特點是擁有更高的流動性,從而為公允價值計量提供條件。除此之外,資產的定期減值測試、匯兌損益調整等都是廣義的公允價值計量。
預計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定價功能的完善、審計行業監管的成熟,公允價值計量的范圍還會進一步擴大,使得報表更加面向未來。
第三,管理層的意圖正在成為會計核算方法的影響因素。以少量、非重大影響的股權投資為例,按照財政部2017年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如果管理層打算長期持有,則計入“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或“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如果打算短期持有,則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管理層的持有意圖是該項資產計量方式的核心參考因素。這種規定毫無疑問增加了報表的調節空間,但是同時也讓投資者可以從計量方式中得知管理層的持有意圖,增加信息量。
第四,表外項目越來越少,凡是能夠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和企業經營活動有關的交易安排,都要盡可能地體現在報表中。以保修條款、消費積分、經銷商返利等為例,凡是因企業當期經營行為而產生的潛在義務,都要按照估計量,在本期報表中計提“預計負債”“預提費用”“其他流動負債”等。至于估計量是否準確,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這項潛在義務必須體現在報表中。
最新的變化是有關租賃資產的,自2021年1月1日起,A股報表全面執行租賃新規。在此之前,租賃分為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兩種,其中經營租賃屬于表外租賃,除了每年計入利潤表的租賃費用外,我們從報表中看不到租賃資產本身的任何情況。2021年之后,所有的租賃資產都必須按照未來租賃金額的現值,同時增加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類似的規定還有套期會計中的衍生金融資產和衍生金融負債,新規則讓報表變得越來越臃腫,但是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作為專業的投資者,我們不僅需要知道這些變化及當前最新的會計規定,更要知道這些變化背后的邏輯。會計報表里面記載了公司的過去和現在,財務分析既是投研決策的起點又是邏輯驗證的終點,但這也僅僅是投研決策中的一個環節。
更進一步地說,把財務分析技巧都背下來其實不叫財務功底好,它僅僅是一項工具,我們需要的是將財務分析融入整個投研流程中,為投研工作賦能。就像管理學大師大衛·梅斯特在其著作《專業主義》中所說,專業的對立面不是不專業,而是熟練。
企業購進的固定資產,應按月計提折舊。在政府會計制度下對固定資產進行折舊處理,應如何做賬?
政府會計制度固定資產折舊如何做賬?
固定資產會計分錄,看取得情況
外購的固定資產不需安裝的
借:固定資產
貸:財政撥款收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應付賬款/銀行存款等
預算會計:
借:行政支出/事業支出/經營支出等
貸:財政撥款預算收入/資金結存
按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財務會計:
借:業務活動費用/單位管理費用/經營費用等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
固定資產折舊是什么意思?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企業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應計折舊額是指應當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的原價扣除其預計凈值后的金額,已計提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還應當扣除已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累計金額。
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在用的機器設備、食品儀表、運輸車輛、工具器具;季節性停用及修理停用的設備;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出的固定資產和以融資租賃式租入的固定資產。
供應鏈升級的核心是數據化管理,通過數據化管理從而達到供應鏈系統的高效運作。
供應鏈最早來源于彼得·德魯克提出的“經濟鏈”,后經由邁克爾·波特發展成為“價值鏈”,最終演變為“供應鏈”。其定義為: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制成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它是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模式。
所以,一條完整的供應鏈應包括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或零配件供應商)、制造商(加工廠或裝配廠),分銷商(代理商或批發商)、零售商(賣場、百貨商店、超市、專賣店、便利店和雜貨店)以及消費者。
中小型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在市場競爭中,企業經營者沒有打破交易雙方利益對立的傳統觀念,停留在企業競爭是以競爭對手消失為目標的對抗性極強的競爭,同時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已轉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間的競爭。為了更快地促進企業的前進步伐,就需要重新審視競爭的目的,改變競爭的觀念和方式,尋求走向雙贏的競爭模式。這就是競爭合作模式,它是一種高層次的競爭境界和新的競爭觀念。企業經營者必須走出競爭就是“你死我活”的誤區,樹立競爭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競爭資源,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利潤最大化,促進企業發展”的正確認識。因此在現代市場中,企業不能僅僅依靠自己的資源來參與市場競爭,而要通過與供應鏈參與企業進行跨部門、跨職能和跨企業的合作,建立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關系,實現資源互補、信息共享,發展企業之間穩定的、良好的、共存共榮的互助合作關系,建立一種雙贏關系。
二是部分企業已經實施了供應鏈管理系統,但沒有帶來預期的績效。這是因為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理解與應用停留在傳統的信息管理系統層面上,沒有貫徹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即實現核心競爭力的整合,具體包括:通過內部供應鏈管理實現企業內部“子核心競爭力”的整合,通過外部供應鏈管理實現供應鏈上企業之間核心競爭力的整合。而這些企業僅僅對內部供應鏈進行管理,并沒有實現供應鏈上企業之間核心競爭力的整合。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不僅要實現供應鏈信息管理系統,對企業內部資源的管理整合,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個數據共享、數據互交的平臺,從而實現企業間一種新的規則、一種新的制度,使企業間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將企業自身和外部供應商、客戶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集成化系統,形成高度競爭力。
供應鏈升級的核心是數據化管理,通過數據化管理從而達到供應鏈系統的高效運作。所謂的“高效”就是成本低、效率高、利潤高。簡單地來說,就是“敏捷”。企業運營在面對新業務種類和模式轉換時,需要通過敏捷、快速的響應機制優化流程,實時應對并靈活調整業務流程,實現整個供應鏈的高效運行。企業經營者必須要樹立合作競爭的觀念,與供應鏈企業建立雙贏的合作關系,更要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的供應鏈管理方案,正確認識供應鏈管理系統,利用供應鏈管理將鏈中企業高度整合,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信息化的今天,供應鏈升級對很多企業來說都迫在眉睫。供應鏈就像整個企業的“財富管道”,在整個的供應鏈中如果稍有滲漏,就會有很多財富每天都在源源不斷地流失。在企業進入微利時代的今天,很多企業的轉型升級也主要是通過供應鏈升級來達到成本控制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目的。
即便是像蘋果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其造就“蘋果神話”的真正核心就在于供應鏈。蘋果的高利潤率,一方面來源于其設計研發的領先和強大的營銷模式,另一方面也來自于對產品細節上的無縫把控。蘋果對產品細節上的無縫把控做到了極致,僅舉兩例,富士康只是蘋果的一家組裝工廠,但是蘋果公司派駐了近2000名工程師對產品進行全面把控。一部iPhone手機包含約500個元器件,由上游200余家供應商提供。蘋果公司完全控制手機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并且要了解每一個元器件的來源、研發、生產、測試的過程。蘋果公司的此舉已經滲透到手機上游所有元器件的開發、生產和制造的過程中。由此可見,供應鏈升級是系統化工程,但供應鏈升級無極限,企業供應鏈的升級成功就像是攀上了財富的梯子。
適合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方案大致有兩種,核心型供應鏈和基于ASP模式的供應鏈。供應鏈的管理理念,重視圍繞核心企業建立網鏈關系,供應鏈作為一個利益集合體,強調企業間的戰略合作關系。對于供銷關系相對穩定的企業聯盟,可以采取核心型供應鏈模式。而對于直接面對客戶消費的批發零售型企業,由于需求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企業面對的是一個變化迅速且無法預測的買方市場,所以,此類企業的合作伙伴是根據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故為了滿足組建供應鏈的靈活性,可以采取ASP模式的供應鏈。
在企業的戰略轉型升級中,除了整的產品鏈(包括品牌、客戶、營銷、產品、研發、生產和供應鏈)要進行戰略轉型升級之外,企業的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團隊和企業文化都要進行相應的戰略轉型升級。這四大升級較前面所講的七大升級更為重要,并且貫穿企業發展的始終。
對于小型企業而言,發生租賃業務需要支付租金時,可計入其他應付款科目進行核算,相關的賬務處理是什么?
小型企業租賃業務如何做賬?
一次性支付租金的時候:
借:其他應付款
貸:銀行存款
收到發票后做攤銷表,按月分攤租金,進項稅額一次性入賬:
借:管理費用
制造費用等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其他應付款
其他應付款是指企業在商品交易業務以外發生的應付和暫收款項,具體包括應付經營租入固定資產和包裝物租金;職工未按期領取的工資;存入保證金(如收入包裝物押金等)等方面的內容。
分攤租金收入的賬務處理
企業預收租金收入,將其金額可以先計入“預收賬款”,然后每月可以分攤租金收入,其會計分錄如下:
1、企業預收房屋租金時,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貸:預收賬款
2、將預收房屋租金轉為收入時,分錄為:
借:預收賬款
貸:其他業務收入
費用管理是企業中很重要的一塊尤其是現在經濟行情不好,更要重視企業的費用報銷管理,很多中小企業管理都迫切的希望解決這個問題,費用報銷有很多方面,中小企業如何有效的管理費用報銷呢?
常見費用管控邏輯
1、明確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的審批目標和責任
業務部門對費用支出的合理性、真實性負責;財務部門對合規性負責。
2、發揮內審的作用
內審獨立于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需要對費用審批質量進行監督。內審采用抽查的方式,對于審批過的費用進行審查,審查真實性、合理性和合規性。發現有問題,找相關的審批人進行追責,加大處罰力度。通過嚴格的事后審計督促事前審批。
3、財務審批前置
這里涉及到一個崗位:財務BP。BP的作用之一就是把控其所負責業務線的財務合規問題。而且BP與業務接觸較多,能充分理解業務邏輯。所以,有條件的公司可以在審批流程上,把財務BP放在費用審批流程的前端,提前介入費用的審批。
中小企業費用管控有哪些方法
一、全面預算管理,設定控制目標,明確責任人
戰略決定生存,執行決定利潤。全面預算作為計劃和協調企業資源的重要手段,是成本費用管理控制的基礎,為成本費用設定了控制目標。
二、尋找成本費用的驅動因素,判斷其是否合理
每一項成本費用都有它的驅動因素,作為一個成本管理人員,要了解驅動因素,才能判斷它是不是合理。
三、分析成本費用的價格,促使公平交易
每一項成本費用都有它的交易價格,管理層要判斷企業的交易價格是否接近市場價格,即是企業的交易價格到底是不是合理公允。
四、提升管理能力,優化成本費用開支
針對每一項成本費用支出,管理層能盡心盡力管理到位,也能給公司節省不少成本。
五、集團公司統一調配資源,集中控制成本費用
從業務的相關性來看,集團公司的戰略類型可以分成橫向、縱向和多元化。
六、把成本費用控制納入績效考核
成本費用屬于公司的支出,對大部分管理層來說,只要滿足業務上的需求,不關心成本費用高低,因為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只有把成本費用控制納入績效考核中,跟績效獎金掛鉤,管理層才有動力去控制 成本費用。
悅報銷打通報銷管理工作全流程,差旅預定,報銷申請到移動審批然后自動檢驗發票,財務審核,事后報表分析等所有環節,都實現差旅花費透明,報銷過程簡化,財務信息互通,確保整個差旅過程在申請單的管控范圍內順利完成。
企業可根據差旅制度自由選擇費用標準、預算、資金等多種費控方案,費用精細化管理理念落地實施。預算超標自動提醒。
在很多人看來,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一樣的知識點,那么這兩者之間真的是一樣的嗎?有哪些不同呢?如果不太了解,那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吧。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有哪些不同?
簡單來說:準則和制度的發布都是為了規范會計行為,因此兩者在內容上沒有實質性的差別,而只是制度制定的理念不一樣,前者是屬于原則導向的,而后者則屬于規則導向的。其實在這兩者之間是完全可以二選一的,而我國之所以即有準則,又有制度,正是因為當初沒有確定采取那一種理念來制定我們的制度
1、基本框架不同;企業會計準則是在基本準則的指導下,處理會計具體業務標準的規范。其具體內容可分為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和特殊業務準則、財務報告準則三大類,一般業務準則是規范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計量要求,如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職工薪酬、所得稅等
2、頒布背景不同;會計制度的出臺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小企業會計制度》的內容,其在制定方式上借鑒了《企業會計準則》,在核算方法上又兼具小企業自身的特色,而企業會計準則在稅收規范上,采取了和稅法更為趨同的計量規則,大大簡化了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協調。在利稅影響因素方面,相對于《小企業會計準則》也有了具體的改進
3、特點不同;企業會計準則:在會計計量方面,要求小企業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在財務報告方面,不要求提供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足稅收征管信息需求與有助于銀行提供信貸相結合:以稅務部門和銀行作為小企業外部財務報告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基于這兩者的信息需求確定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減少了職業判斷的內容,消除了小企業會計與稅法的大部分差異
以上就是有關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區別,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想了解更多相關的會計知識,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企業會計制度主要包括會計制度的原則規定、會計業務核算的具體規定等;小企業會計準則在制定方式上借鑒了《企業會計準則》,在核算方法上又兼具小企業自身的特色。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準則主要有哪些區別?
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準則區別
首先是適用范圍不同:《企業會計制度》適用于除金融保險企業以外的所有符合條件的大、中型企業。而《小企業會計準則》適用于小企業,具體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經營規模符合國務院發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所規定的小企業。
其次側重點不同:《企業會計制度》側重于對會計要素的記錄和報告作可操作性規范,確認和計量的內容只是有機地體現在會計科目及使用說明中。側重于實操?!缎∑髽I會計準則》是在遵循《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大前提下,對小企業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進行了簡化處理。
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有哪些影響?
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發布實施,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主力軍,因此,進一步優化資本市場資源配置,能夠有效促進市場的和諧穩定,而這離不開制定一套新的更有效、更全面的會計標準。當前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著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運作不夠規范等問題,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制約了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所以,也要通過制定規范的會計標準來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質量,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會計準則體系的發布實施,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我國搞經濟體制改革,搞對外開放,一靠誠信,二靠法制。會計既與誠信有關,也與法制有關,是一個基礎。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已經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同時,新準則作為促進共同發展的趨同標準和可比互通的統一信息平臺,可以降低在國際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我們的企業“請進來”和“走出去”。
我們原來有一些會計準則,但不夠全面,而且從整體制度層面來分析基本上是國內制度,與國際準則尚有一定差距。從世界范圍看,現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市場,對其上市公司執行的會計準則有不同要求。
小企業會計準則適用范圍是什么?
小企業會計準則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條件的企業:
1、不承擔社會公眾責任;
2、經營規模較小;
3、既不是企業集團內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
為了幫扶在疫情時期經濟受到沖擊的中小型企業,北京市在2月3號出臺了19項在疫情防控期幫扶中小型企業的措施,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市出臺的19條幫扶中小企業措施
1、對因受疫情影響經營暫時出現困難但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
2、延遲繳納社會保險費。將1月、2月應繳社會保險費征收期延長至3月底。
3、對防控疫情所需物資的項目加快速度審批,開啟一站式、全鏈條并行、48小時內辦結的審批綠色通道,優先配置用地用水用電等資源型指標,并設立進口防控物資快速通關專用窗口和綠色通道
4、對捐贈用于疫情防控的進口物資,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
5、對衛生健康部門組織進口的直接用于防控疫情物資免征關稅;免稅進口物資已征收的應免稅款予以退還。
6、延遲繳納社會保險費,將1月、2月應繳社會保險費征收期延長至3月底
7、對于旅游、住宿、餐飲、會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教育培訓、文藝演出、影視劇院、冰雪體育等受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經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確認,可將疫情影響期間應繳社會保險費征收期延長至7月底
8、延遲繳費期間,不收取滯納金,不影響正常享受各項社會保險待遇,不影響個人權益記錄。
以上是北京市出臺19條措施的一部分的措施辦法,“北京19條”除了上述專門解決企業經營問題,讓企業能夠在防控疫情的同時盡量維持正常經營,解決了許多企業的燃眉之急以外。還有一系列應對疫情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