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會行業領域中,很多小伙伴常常會將會計助理和財務助理崗位混淆。這兩者之間有哪些區別呢?今天,小編就在這里和大家聊聊會計助理和財務助理有什么區別?
崗位定義不同
會計助理:會計助理的工作主要圍繞著協助主辦會計展開,包括了會計業務、會計核算及分析、賬務核對、物資盤點等具體內容。
財務助理:主要是基礎性的工作,比較瑣碎。圍繞著審核財務單據、發票管理、整理檔案、對財務相關資料和文件的起草、對預算分析進行協助等工作展開。
崗位職責不同
會計助理主要負責協助會計處理相關會計事項。具體工作內容包括了以下幾項:
1. 收票工作。包括進項票、收票記錄要做好;對于應付賬款臺賬的回票信息,應當及時記錄;對于進項票,送貨單及入庫單及時附上,對于后續做賬有幫助。
2. 開票工作。開票,需核對相應數量、金額。
3. 核對單據。對于收支單據,需要認真核對,有出入一律不入賬。
4. 核對賬務。記賬、結賬、報賬需按時,對于現金、銀行存款機物資盤點需核對清楚。一個原則:賬務、賬賬、賬證、賬表及賬款保持“五相符”。
5. 檔案資料辦理。對于會計憑證、賬簿及報表等檔案資料一律及時辦理,做好保管。
財務助理崗位的基本要求是懂得財務報表的制作及管理,并且是對于銀行結算業務要十分熟悉。主要崗位職責是:
1. 對于公司財務制度嚴格執行,協助部門經理對公司財務相關工作做好管理。
2. 對于不同部門的財務狀況做好及時匯報。
3. 協助經理做好公司內部檢查、監督及審計工作,對數據進行分析。
4. 對于公司財務動態,及時做好總結,向上級匯報情況。
5. 對于財務經理交代的其他工作要認真完成。
會計助理和財務助理雖說都是財會行業中的基層崗位,工作也都比較瑣碎,工作內容雖說也有交叉,但整體來分析,具體崗位職責還是有所不同的。會計助理主要圍繞著會計業務為核心;而財務助理工作以財務狀況為核心。現在,你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了嗎?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幫到你!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雖然對內對外都能提供有關企業最基本的財務成本信息,但兩者的基本職能還是存在一些不同,那么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兩者之間具體有哪些不同呢?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不同點
1、服務對象有不同的側重點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都為特定對象提供信息服務,但服務對象的側重點明顯不同。財務會計側重于為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外的相關團體服務。在公認會計原則的指導下,按照特殊的方法和程序對日常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定期編制財務報表,主要向在企業中有經濟利益的團體和個人報告,使其了解償付能力,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經營能力,并滿足其需求。因此,財務會計可以稱為“外部會計”;管理會計致力于為企業內部的經營決策和管理服務。它使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來衡量和比較決策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然后向內部決策和管理部門提供有關價值控制的信息,幫助他們有效地實施預測、決策、控制和評估。因此,管理會計可以稱為“內部會計”。服務對象的側重點不同是與財務會計和會計的重要區別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從整個會計信息系統的角度來看,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都是同時為企業內外的相關群體和個人服務的,它們的服務對象并沒有完全不同。
2、工作主體的層次不同
財務會計的主體往往是單一層次的,即主要以整個企業為主體,提供集中、全面的資料,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和評價,反映會計工作的特點,充分反映和監督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管理會計的主體是多層次的。有時整個企業是主體,有時企業的一部分、部門甚至管理環節(如成本中心、費用中心)是主體。也就是說,為了更好地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服務,管理會計必須兼顧企業生產的整體性和局部性。不僅要從整個企業的整體情況出發,還要從企業的各個方面來考慮、觀察和處理問題。例如,管理會計的決策和規劃應首先面向全局,著眼全局,綜合考慮各種決策與計劃之間的協調、聯系和綜合平衡,從而達到整個企業的最佳經濟效果。同時,企業的全面規劃需要進一步落實和具體化,要求將指標按各部分進行分解,形成地方“責任預算”,使各部分明確各自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同時進行統籌考慮和協調,實現全局與局部的統一。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雖然不同,但作為同一會計信息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又相互制約、相互補充,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聯系
1、核算資料同源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是現代企業會計的兩個分支,屬于會計信息系統。從會計發展的角度來看,初始會計是一個簡單的會計體系,無法區分“管理”和“財務”。從會計數據來看,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是相同的,即會計數據來源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一個企業通常只有一個基本的信息處理系統,即以財務會計為主體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而管理會計只是根據需要從某些方面對財務會計數據進行進一步處理、重組和擴展,與財務會計不分離。
2、核算內容交叉
企業會計和管理會計在會計內容上重疊。例如,成本會計是兩者的內容。財務會計用于計算企業當期損益,管理會計用于制定標準成本,控制和評估成本水平。財務會計中的產值、利潤、成本和費用等指標是管理會計進行預測、計劃和控制的基礎;管理會計中的預算標準是財務會計的基礎之一。
3、兩者的最終目標一致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共同服務于企業管理的目的,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財務會計具有反映和控制的職能,會計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內部控制的方法;管理會計直接為企業的管理服務。
4、兩者提供的信息具有共同的特征
相關性和可靠性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信息的共同特征。信息是決策的基礎,無論是企業內部管理者,還是企業外部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對所需的信息都要求具備相關性和可靠性。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不僅體現在工作目的和內容上,還體現在思維方式上。我國絕大多數財務人員長期從事財務會計工作,在從事管理會計工作時,必須重視并克服財務會計的思維方式再從事管理會計。那么具體應該怎樣識別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
識別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方法
一、財務會計“向后看”,管理會計“向前看”
在任何時候,我們要么“向前看”,要么“向后看”。所謂“向前看”是對未來的展望,“向后看”是對過去的總結。財務會計只處理已經發生的會計信息,因此是一種“向后看”的思維方式;管理會計是支持決策的,決策必須面向未來。事后諸葛亮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管理會計是一種“前瞻性”的思維方式。以下兩點可以具體解釋“向前看”和“向后看”的思維差異:
(1)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都需要通過比較來獲得某些結論。
財務會計是與過去作比較,比如將2014年的財務報表與2013和2012年度財務報表做比較,而管理會計則是先設定基于戰略的目標或標準,然后再將實際結果與當初設定的目標或標準進行比較。
(2)財務會計在報表中只考慮顯性成本(也稱為會計成本),不考慮隱性成本(也稱為機會成本),而管理會計則既考慮顯性成本,也考慮隱性成本。
“前瞻性”和“回顧性”是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本質區別。財務人員必須學會在這兩種思維方式之間轉換,否則很容易造成思維混亂,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財務會計提供綜合性信息,管理會計提供細節性信息
由于管理會計將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而固定成本又可以進一步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變動成本必須是直接成本),因此它可以高度反映收入和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此功能使管理會計能夠顯示單個產品、部門(甚至員工)或客戶的財務信息,并可用于模擬不同業務計劃的財務結果(例如成本-數量-利潤分析)。因此,管理會計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對日常經營活動進行決策、計劃和控制。這是內部經理應該使用的管理工具。
由于財務會計只將成本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并要求在一個會計期間內實現收入與成本的匹配,因此不能反映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財務會計只適用于顯示整個公司的綜合財務信息。其用戶是公司的外部股東、債權人、供應商、股票分析師和高級管理人員。它對中層和基層管理者以及普通員工的價值非常有限。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有著共同的起源,都是現代會計管理體系的分支,那么我們在學習這兩門科目時,應該如何對它們進行區分呢?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區別
1、遵循的原則、標準不同
財務會計工作必須嚴格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和行業統一會計制度,以保證所提供的財務信息報表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和空間上的可比性。
而管理會計不受《企業會計準則》和行業統一會計制度的完全限制和嚴格約束,在工作中可靈活應用預測學、控制論、信息理論、決策原理等現代管理理論作為指導。
2、工作的主體不同
財務會計的工作主體往往以整個企業為工作主體,因此它能夠滿足財務會計特別強調的全面反映和監督整個經濟過程的要求,不能遺漏會計主體的任何會計要素。
管理會計的主體可以分為多個層次。它不僅可以是整個企業的主體,還可以是企業內部的局部地區或個別部門,甚至某個管理環節的工作主體。它既可以是整個企業的主體,又可以將企業內部的局部區域或個別部門甚至某一管理環節作為工作的主體。
3、作用時效不同
財務會計的功能主要是反映過去。無論是強調客觀性原則,還是堅持歷史成本原則,都可以證明它只能反映過去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因此,財務會計本質上屬于壞賬償還會計。
管理會計的功能不僅限于分析過去,還在于積極利用財務會計的數據預測和計劃未來,控制現在,從而跨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態。管理會計在面向未來中的作用被放在首位,分析過去是為了控制現在,更好地指導未來。因此,管理會計本質上是一種計算活期賬戶的商業會計。
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
1、管理會計的對象
管理會計的對象是基于使用價值的價值管理。管理會計的對象本質上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從反映經濟效益的管理角度來看,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價值運動;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管理會計的目標是基于活動的管理和價值管理的結合。
2、管理會計的職能
預測、決策、規劃(預算)、控制、評價
3、管理會計的目標
管理會計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具體目標為:
(1)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
(2)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時代的進步也給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從事市場營銷,你可能會向往會計;當你成為一名會計時,你可能會偏向營銷人員。那么市場營銷和財務會計哪個好?
市場營銷和財務會計的比較
1、會計學的簡介如下:
會計的研究對象包括會計的性質、對象、功能、任務、方法、程序、組織、制度和技術等各個方面。會計學用自己獨特的概念和理論來概括和總結其研究對象。
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研究會計原則和原則,探索能夠揭示會計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和概念結構,而且研究會計原則和原則的具體應用,并提出了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反映控制的方法和技術。會計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為會計實踐服務,已成為人們改進會計工作和會計制度的指南。
2、市場營銷的簡介如下:
市場營銷,又稱作市場學、市場行銷或行銷學,MBA、EMBA和其他經典的商業管理課程將市場營銷作為管理者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模塊。
它是在整個營銷系統中為客戶、產品、溝通和合作伙伴帶來價值的過程。它主要是指營銷人員針對市場開展業務活動和銷售行為的過程。
看個人興趣吧,跟著興趣走是最好的。一般來說,如果性格開朗活潑,市場營銷更適合。如果工作非常仔細,并且能夠冷靜下來,那么會計就更適合。從就業前景來看,不能只滿足于從書本中學到的東西。營銷更具挑戰性,考驗人際溝通能力。會計測試才干。如果將來能考注冊會計師,將有一個很好的就業前景。當然,這只是一個一般概念。最重要的是看個人發展。
財務和會計的工作內容比較相似,當然也有比較明顯的區別,財務主要是對會計核算的信息進行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先后關系,會計核算是財務的基礎,財務是會計核算的目的,那么財務和會計究竟哪個更好呢?
財務和會計哪個更好?
財務管理和會計,就業基本上都是從事財務工作,工作內容比較相似,財務管理的學習更多的偏向于管理,而會計更多的是偏向于技術專業。總的來說,會計比財管涉及的會計知識范圍更廣一點,更容易被用人單位接收;而財務管理更偏向管理專業,工資也相對更高一點,具體覺得哪個更好,還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就業規劃進行考慮。
財務和會計的區別
財務和會計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總體目標下對資產進行購買、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系統。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方法對本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持續、系統的會計核算和監督。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
3、面向的時間范圍不同。會計要面對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件為基礎;財務關注的是基于一定假設的未來,關注的是基于歷史數據和實際情況的分析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
4、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而財務的目的在于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
5、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擇的相關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限制。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主要受投資回報率、風險、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財務和會計的工作內容比較相似,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系,但兩者之間的概念、職能作用、依據、面向的時間范圍、目的和結論、影響其結果的因素等各不相同,那么具體有什么區別呢?
財務和會計的不同
財務和會計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總體目標下對資產進行購買、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系統。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方法對本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持續、系統的會計核算和監督,對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提供本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的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重點是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于資金的組織、使用和管理。
3、依據不同。會計的基礎是全國統一的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的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擇。財務管理的基礎在國家政策和法律的范圍內,并符合管理當局的意圖,本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財務自主權,立決策權。
4、面向的時間范圍不同。會計要面對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件為基礎,識別和記錄過去的交易或事件。財務關注的是基于一定假設的未來,關注的是基于歷史數據和實際情況的分析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以及對未來情況的預測和判斷,經濟業務或事件是否應該發生,以及應該發生多少是財務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
5、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而財務的目的在于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
6、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擇的相關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限制。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主要受投資回報率、風險、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注會財務管理和會計對比會計這門科目更難。首先會計是注會考試科目中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會計的章節是注會考試所有科目里面最多的,共30章,其中重點章節就占到了8章,全書共700多頁。會計所覆蓋的知識點比較多、雜且綜合。財務成本管理有大量的公式需要理解記憶,但重在理解,所以內容相較會計而言簡單得多。
財務成本管理和會計的題型有哪些?
《財務成本管理》考試題型是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計算分析題、綜合題,總共4種題型。
《會計》考試題型是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計算分析題、綜合題,總共4種題型。
財務成本管理和會計科目的特點
《財務成本管理》:財管的教材分為三個模塊,財務管理篇占分值是58%,成本計算篇占的分值是13%,管理會計篇占的分值是31%。考點的分布也是這樣的,考生可以根據分值的大小確定備考重難點。關于財管,計算量是它的特點,在整個注會考試中計算量都是最大的。學習財管,概念以及公式都應該靠理解,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往往是做不到靈活運用的。考生需要做到理解記憶。
《會計》:注會是高樓,會計是基礎,因為不管是會計還是審計工作都是圍繞企業會計工作展開的,只有拿下了會計才等于注會學習的真正開始。而且會計的難度較大,通過了可以極大的增強通過其他科目的信心,也可以很好的預防上不去下不來的感覺。
財務成本管理和會計科目備考建議
《會計》:如果你有相關知識儲備,《會計》這科學起來會省事很多。也就是說如果你是跨專業備考的或者遺忘很久了,建議學習下會計的基礎專業知識,比方說會計原理的應用、貨幣時間價值等。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謹記以理解為主,記憶為輔,切勿本末倒置。
《財務成本管理》:以教材為基礎,理解章節的每個知識點,教材上的例題一定不要放過,各章節之間一定要注意聯系起來學習。尋找章節中的重點難點,配套大量的練習題,掌握高頻考點對應的概念以及解題的思路。在刷題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教材,更深層次的了解教材的基本原理。
注冊會計師考試科目中,《財務成本管理》與《會計》科目相比,普遍認為《會計》科目的難度更高。根據歷年的考試通過率,注冊會計師專業階段考試難度比綜合階段考試難度要高,而專業階段考試中,其科目難度排序又為:《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稅法》>《經濟法》>《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
《會計》與《財務成本管理》的科目特點
《會計》:《會計》是整個注會科目的一個基礎,與各個科目的聯系都非常深,想要學好其他的科目,會計肯定是要學習好的。會計是一門注重理解的科目,在學習的時候是以基礎為主,聯系為輔的。《會計》科目中所需要運用的計算是比較簡單的,但所運用的公式和知識點比較復雜,也比較多,考生要認真學習、理解、運用知識點。學習該科目時一定要注意結合,在學習的時候考生需要注意的是結合章與章之間的一個結合,科目與科目之間的一個結合,結合學習可以減輕一定的學習壓力。
《財務成本管理》:
《財務成本管理》科目的獨立性非常的強,很多戰線拉的很長的考生在首次報考的時候都會選擇財管這個科目,原因就在與財管的獨立性!財管是一門偏理科的科目,其中計算公式非常的多,不僅僅有原始的公式還有很多衍生的公式。對于偏文科思維的考生來說,財管是比較難啃的。對于理科思維的考生,《財務成本管理》還是比較易懂的。
《會計》與《財務成本管理》科目的聯系
《財務成本管理》科目是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與《會計》還是有一定的聯系的,比如年金現值系數在會計中就可以運用的到。注冊會計師考試是非常注重聯系的,CPA考生與其糾結誰最難,不如想一下如何結合學習堅強一定的難度。
注會財務成本管理和會計相比,會計更難。根據歷年的考試通過率來說,專業階段各考試科目的難度排序為:《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稅法》>《經濟法》>《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一般來說注冊會計師專業階段考試難度是高于綜合階段考試的,可以說,《會計》科目是注冊會計師考試中難度最高的一個科目。
注會《會計》與《財務成本管理》特點
1、《會計》科目
會計是整個注會科目的一個基礎,內容繁雜,考試內容也很靈活,與各個科目的聯系都非常深,想要學好其他的科目,會計肯定是要學習好的。會計是一門注重理解的科目,有一定邏輯性和合理性的,在學習的時候要以基礎為主,聯系為輔,重視例題,多看會計分錄。會計中所需要運用的計算是非常簡單的,所以計算對會計的影響是非常薄弱的!
2、《財務成本管理》科目
財管是一門偏理科的科目,其中計算公式非常的多,不僅僅有原始的公式還有很多衍生的公式。其主要難點在于書中有大量的公式和計算,比較繁雜。財管學習公式需要去理解原理,理解后再去做題就會輕松很多,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需要背的東西并不多。財管的計算題每年變化并不大,其關鍵在于計算要準確。
注會《會計》與《財管》和稅務師《財務與會計》的內容對比
1、注會《會計》與稅務師《財務與會計》內容對比
注冊會計師《會計》與稅務師《財務與會計》的會計部分重合的內容大約75%,重合內容大部分的會計處理相同,注冊會計師考試的試題難度較大,題目較少;但稅務師考試難度相對較低,題量較大,所以大家在備考不同科目時,應選擇適當的方法。
2、注會《財務成本管理》VS稅務師《財務與會計》內容對比
注冊會計師《財務成本管理》科目與稅務師《財務與會計》財務管理部分相似度非常高,重合的內容大約90%。稅務師《財務與會計》的財務管理部分內容較為簡單,考查的多數是公式原型與文字內容;注會《財務成本管理》考試難度較大,幾乎包括《財務與會計》財務管理部分所有的內容。但是,兩個科目部分重要考點分布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備考時應有所側重。
財務管理和會計學的區別有:財務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于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也是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在日常企業管理方面只有加強財務管理,才會增加企業的競爭能力,提高企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擴大企業盈利。會計學是指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形成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
財務管理和會計學的聯系
財務管理同時也是一門應用學科,會計做的賬以及報表,是財務管理者最重要的數據來源,財務管理分析大部分就是使用報表的數據。學會計的必須得懂財務管理,學財務管理的必須要懂會計。因此,兩者很多時候是互補的。
財務管理、會計學需要學哪些課程?
財務管理需要學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初級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審計學、會計電算化等課程。會計學需要學工商管理、經濟學、法學。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等課程。由此可見,財務管理和會計學這兩門學科的學習課程很多事互通的。
財務管理、會計學專業就業方向
財務管理、會計學專業的人的就業方向有:會計、出納、應付會計、應收會計、總賬會計、財務助理、財務經理、預算專員、成本會計、財務分析等。
財務效應和財務績效的區別有:
財務效應又稱財務杠桿效應,財務杠桿效應是指由于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量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量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也就是指在企業運用負債籌資方式(如銀行借款、發行債券)時所產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
財務績效是指企業戰略及其實施和執行為最終的經營業績作出的貢獻,主要通過盈利、營運、償債和抗風險能力體現。財務績效能全面展示企業成本控制效果、資產運用管理效果、資金來源調配效果以及股東權益報酬率的組成。
財務效應、財務績效的作用
財務效應作用:財務杠桿可以用來衡量財務杠桿系數DFL(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主要是用來衡量企業資金結構是否合理。
財務績效的作用:通過績效考核,把員工聘用、職務升降、培訓發展、勞動薪酬相結合,使得企業激勵機制得到充分運用,有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對員工本人,也便于建立不斷自我激勵的心理模式。績效考核可以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使其工作起來更主動,這樣企業發展才會更順利,才會有更多的機會。
財務杠桿的計算公式
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息);復合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或復合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績效的意義
財務績效能夠很全面地表達企業在成本控制的效果、資產運用管理的效果、資金來源調配的效果以及股東權益報酬率的組成。
1、二者核算范圍不同,會計現金流量就是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財管現金流(項目流量)還可能包含非實際支出的舊設備重置成本;
2、內容口徑不同,會計上是收付實現制,分三大塊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財管上是權責發生制,期間內發生的現金流入流出不用分類,通統在一起反映;
3、計算方法不同,項目決策時財管上未來各期流量是估計出來的,會計上就是當期收付實現制的實際數。
財務管理中的現金流量與會計學中(財務學)的現金流量所講的現金流量并不完全等同,主要差別在于是否包含現金等價物(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后者包含現金等價物,而前者不含現金等價物。
什么是會計現金流量
現金流量是現代理財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按照現金收付實現制,通過一定經濟活動(包括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和非經常性項目)而產生的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及其總量情況的總稱。即:企業一定時期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數量。
現金流量管理是現代企業理財活動的一項重要職能,建立完善的現金流量管理體系,是確保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障。
什么是財務流量
財務現金流量是指在進行財務評價時,反映項目在建設期和生產服務年限內的現金流入和流出指標。
財務現金流量主要包括項目財務現金流量、資本金財務現金流量、投資各方財務現金流量。財務現金流量主要用于工程項目財務評價。
財務主管和財務負責人的區別有:
1、概念不同。財務主管是單位負責財務工作的管理人員。財務負責人是指一般由總會計師或財務總監擔任,全面負責公司的財務管理、會計核算與監督工作的人。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參與公司重大事項及生產經營決策。嚴格的說必須有會計師資格、從事會計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人才能勝任。
2、職責不同。財務主管的職責包括負責公司全面的財務工作、制定公司的財務制度、分析檢查公司的收支預算執行狀況、定期對公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以及存貨等資產進行盤點、分析檢查公司財務收支和預算的執行情況、編制、核算每月的工資、獎金發放表等。
財務負責人的職責包括認真編制并嚴格執行部門預算和政府專項資金預算、嚴格執行各項財經紀律,建立和健全經費管理、銀行賬戶管理、票據管理、資產管理等制度。建立會計崗位責任制,根據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合理、明確會計、出納分工,并做好內部和外部的協調工作。規范各項會計基礎工作,及時審查本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表;定期組織會計檔案的整理、歸檔工作,保證財會工作合法合規等。
財務主管和財務負責人在公司地位的區別
財務主管屬于中層以上的管理職位,例如財務機構負責人或總會計師、財務總監等崗位,財務主管與會計主管相對應。財務負責人屬于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財務主管和財務負責人對企業作用的區別
財務主管的作用:財務主管要參與企業重大決策方案的討論,企業所需的任何一筆資金,無論大小都要從主管部門中支出;因此,財務主管對企業的一切資金起“把守”的作用,而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其循環是否暢通,構成比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
財務負責人的作用:財務負責人可以對企業的盈虧情況進行評估,對新項目的風險進行預測和控制。財務負責人還可以通過進行數據分析,能夠把握好公司的財務狀況,提高經濟效益。
財務人員和財務總監的區別有:
1、概念不同。財務人員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比如企業的財務總監,會計出納,統計人員等。財務人員也是指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而財務總監是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是現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頂尖管理職位之一。
2、職責不同。財務人員的工作職責是負責公司的財務會計工作、制定并完成公司的財務會計制度等。而財務總監的工作職責有:負責公司的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等工作;完善公司涉稅規章制度,進行稅務籌劃,合法降低企業稅收成本等工作。
財務人員、財務總監的工作內容
財務人員的工作內容如下:
1、記錄行政方面的財務總賬及各種明細賬目;
2、編制月、季、年終決算和其他方面有關報表;
3、協助經理編制并執行全院預算;
4、認真審核原始憑證,對違反規定或不合格的憑證應拒絕入賬;
5、定期核對固定資產賬目,做到賬物相符等。
財務總監的工作內容如下:
1、負責總經理安排的其他工作;
2、負責公司財務計劃、成本計劃等;
3、負責與政府財稅部門的溝通、協調;
4、核算公司運營成本,節省公司耗材等;
5、管理所有財務人員,并要求安排所有財務部門人員工作等。
財務人員和財務總監的聯系
財務人員的范圍包括財務總監。
財務總監的發展歷程
財務總監制度起源于西方國家,二戰前后,西方國家的國有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對國有企業的管理一般是由能代表國家的財政部門或主管部門在人才市場上選擇總經理,由總經理代為管理,并授權總經理選擇合適的總會計師等高級管理人員,組成經理層,負責管理生產經營。
會計主管和財務主管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們的職責范圍以及負責事務的不同,會計主管是企業會計機構的負責人,所以會計主管職責范圍會更為具體,也會更為專業;而財務主管一般是一個單位負責財務工作的主管,因而財務主管的職責范圍更大。
1、會計主管的職責主要是,依據國家法規制定企業財務制度;提交財務報告,匯報財務工作;組織分析活動,參與經營決策;督促管理人員足額上繳稅款;參與合同審查,維護企業利益;組織籌備資金,做好節源開流;組織會計人員學習,對會計人員進行評價和調配。
2、財務主管的職責主要是,制定本企業的會計制度;及時繳稅;組織統領財會部門工作;定期做財產清查;加強日常財務管理和成本控制;擔任高級管理人員的財務管理助理;做好財務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
1、堅持原則,廉自潔奉公;
2、具有會計專業技術資格;
3、主管一個單位或者單位內一個重要方面的財務會計工作時間不少于2年;
4、熟悉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掌握本行業業務管理的有關知識;
5、有較強的組織能力;
6、身體狀況能夠適應本職工作的要求。
1、在會計事務所擔任會計員、成本會計、審計、管理會計、出納員等工作崗位。
2、在銀行從事理財規劃等工作。
3、在國企或者私企從事財務管理等相關工作。
4、在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從事資金管理、投資規劃等工作。
5、進入財務管理相關科研單位進行財務管理相關的科研工作,或者是進入高校成為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的老師。
財務管理和會計的區別體現在定義和范疇;目標和職責以及時間維度的不同。
1. 定義和范疇:
會計是一門專業,主要關注記錄、分類和報告財務信息的過程。而財務管理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涵蓋了會計以外的財務決策、資金管理、投資分析等方面。
2. 目標和職責:
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準確和可靠的財務信息,以滿足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優化公司的財務資源,以實現公司的財務目標和戰略。
3. 時間維度:
會計主要關注過去的財務信息,通過記錄和報告歷史數據來提供決策依據。財務管理更關注未來的財務決策和規劃,以支持公司的長期發展。
4. 范圍和內容:
會計涵蓋了財務報表編制、會計準則遵循、審計等方面的內容。財務管理涵蓋了財務規劃、預算控制、投資決策、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內容。
財務管理和會計的聯系:
1. 數據來源:
財務管理的決策和分析需要依賴會計提供的財務數據。會計是財務管理的基礎,提供了財務信息的基礎數據。
2. 決策支持:
會計提供的財務信息為財務管理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財務管理依靠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分析和決策。
3. 目標一致:
會計和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公司的財務目標和利益最大化。會計提供準確的財務信息,為財務管理提供決策支持,以實現公司的長期發展。
4. 信息共享:
會計和財務管理之間需要進行信息共享和溝通,以確保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一致性。財務管理需要了解會計的原則和規定,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釋財務信息。
財務杠桿又稱資本杠桿、融資杠桿,或者是負債經營。財務杠桿是由于企業債務的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簡單地說,財務杠桿就是用別人的錢為自己賺取更多的利潤。
我們知道,企業資本結構是企業長期資本來源的構成和比例關系。一般情況下,企業的資本有長期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構成,不同的資本結構對企業運營狀況和結構的影響是不同的。財務風險與財務杠桿的關系。現實中,我們知道,財務風險是由于企業運用了債務融資方式而產生的喪失償付能力的風險,而這種風險最終是需要由普通股股東承擔的。企業在經營中經常會發生借入資本去進行負債經營,但不論經營利潤多少,其需要承擔的債務利息是不變的。當企業在資本結構中增加了債務這類具有固定融資成本的比例時,固定的現金流出量就會增加,特別是在利息費用的增加速度,超過了息稅前利潤增加速度的情況下,企業會因為負擔較多的債務成本,并將會影響凈利潤的減少,同時企業發生喪失償債能力的概率也會增加,導致財務風險增加;反之,當債務資本比率較低時,財務風險就小。
財務杠桿系數。對財務杠桿計量的主要指標是財務杠桿系數,也就是,財務風險的大小一般用財務杠桿系數表示,財務杠桿系數是企業計算每股收益的變動率與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之間的比率。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表明企業財務杠桿作用越明顯,但財務風險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財務杠桿系數越小,表明財務杠桿作用越小,財務風險也就越小。應該說,在影響財務風險的因素中,債務利息或優先股股息這類固定融資成本是基本因素。
在一定的息稅前利潤范圍內,債務融資的利息成本是不變的,隨著息稅前利潤的增加,單位利潤所負擔的固定利息費用就會相對減少,從而單位利潤可供股東分配的部分會相應增加,則普通股股東每股收益的增長率將大于息稅前利潤的增長率。反之,當息稅前利潤減少時,單位利潤所負擔的規定利息費用就會相對增加,從而單位利潤可供股東分配的部分相應減少,普通股股東每股收益的下降率將大于息稅前利潤的下降率。如果不存在固定融資費用,則普通股股東每股收益的變動率,會與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保持一致。這種在某一固定的債務與權益融資結構下,由于息稅前利潤的變動引起每股收益產生更大變動程度的現象,被稱為財務杠桿效應。固定融資成本是引起財務杠桿效應的根源,但息稅前利潤與固定融資成本之間的相對水平決定了財務杠桿的大小,即財務杠桿的大小是由固定融資成本和息稅前利潤共同決定的。我們知道,負債比率是可以控制的。企業可以通過合理安排資本結構,適度負債,使財務杠桿利益,抵消風險增大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總之,財務杠桿是由于企業債務的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簡單地說,財務杠桿就是用別人的錢為自己賺取更多的利潤。財產杠桿的計量是財務杠桿系數,其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財務杠桿作用越明顯,但企業的財務風險越大。
相信非經管專業出身的人,都會認為兩者是一樣的。要徹底區分財務和會計的關系,確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很多時候二者都是互相交織重疊的。小編今天就幫大家區分一下兩者,看看財務和會計到底有哪些不同!
財務和會計的概念
財務和會計兩者在概念上就有所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于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系。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并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財務是涵蓋會計的,會計實際上是指會計核算,它只是財務的一部分。很多學校會計系下面設置財務管理專業,那只是機構設置的名稱問題。
財務和會計的職能
會計和財務的職能劃分以及崗位設置有較明顯的分水嶺,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于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會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于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通過對會計數據的分析、整理、鑒別得出相應的結論,為企業管理和制度改進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會計由以下崗位構成:出納崗、稅務崗、物流崗、明細賬崗、總賬崗、財務報表崗。財務一般由預算崗、財務分析崗、資金管理崗等構成。
財務和會計的分類
會計包括財務會計(對外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對內報告會計),財務分為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這里的出資人是指獨立于經營者之外的投資者、債權人,既包括現實的出資人,也包括潛在的出資人,如尚未出資但準備對某單位進行投資或借款的人。
財務和會計的依據
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則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范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理財自主權。自主決策權。
總會計師和財務總監的位置高低
會計機構的負責人是財務經理,財務負責人是財務總監。大家都知道,財務總監領導財務經理,財務經理是財務部負責人。目前還有很多的大型國企還存在著總會計師的職位,財務總監和總會計的職位高低就有些模糊不清了。
會計人員的名稱有很多,例如總會計師,助理會計師,高級會計師以及注冊會計師等,這些職稱都是通過職業考試來劃分,大致而言,這些名稱分三類:第一,職務,總會計師,企事業單位行政副職;第二,職稱,高級會計師是副高級職稱,會計師是中級職稱,助理會計師是初級職稱;第三,從業資格,注冊會計師(CPA)是獨立審計的從業資格。
CPA證書是財會行業含金量最高的證書,但很多人認為注冊會計師就是會計師,其實注冊會計師的基本工作是審計,是對財務報表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