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年度應納所得稅額是會計的實際工作中經常會碰到的事情,那么這部分的內容大家都有了解嗎?如果還不太了解的話,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吧!
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是什么意思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納稅人在一定期間所獲得的所有應稅收入減除在該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減除的各種支出后的余額,是計算企業所得稅稅額的計稅依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管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進行核算。
企業所得稅額的計算原則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入,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怎么算?
1、直接法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稅前補虧
(1)企業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準予向以后年度結轉,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彌補,但結轉年限最長不得超過5年。
(2)彌補虧損期限是自虧損年度報告的下一個年度起連續5年不間斷地計算。先虧先補,后虧后補。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2、間接法
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或減按照稅法規定調整的項目金額后,即為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會計利潤+調增:
1、不能扣除的項目金額(稅收滯納金、罰款等)
2、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部分的金額(廣告費與業務宣傳費、業務招待費等)
3、未計或者少計的應稅收益
會計利潤-調減:
1、允許加計扣除的費用(研發費用、殘疾人工資等)
2、減稅或者免稅收益(國債利息等)
3、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額
以上就是關于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一些內容和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想了解更多有關的會計知識,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企業所得稅是我國相對較大的稅種之一,而調增調減是在企業利潤總額的基礎上進行的,讓我們一起了解企業所得稅年報調增調減分錄吧。
企業所得稅年報調增調減分錄
一、如果是調整以前年度多交所得稅:
1.調整多交所得稅稅款;
借: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結轉未分配利潤做: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二、如果是調整以前年度少交所得稅:
1.補交所得稅稅款做;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
2.繳納稅款做:
借:應交稅金-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結轉未分配利潤做: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企業所得稅年報的法定時間
根據稅務總局《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辦法》第二條規定: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是指納稅人自納稅年度終了之日起5個月內或實際經營終止之日起60日內,依照稅收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有關企業所得稅的規定,自行計算本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所得稅額,根據月度或季度預繳企業所得稅的數額,確定該納稅年度應補或者應退稅額,并填寫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提供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的有關資料、結清全年企業所得稅稅款的行為。
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在會計人計算的時候會很容易分不清楚,如果你對這部分內容不了解,那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吧。
什么是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納稅人在一定期間所獲得的所有應稅收入減除在該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減除的各種支出后的余額,是計算企業所得稅稅額的計稅依據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方法
1、直接法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2、間接法
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或減按照稅法規定調整的項目金額后,即為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五條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以上就是有關應納稅所得額的相關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想了解更多相關的會計知識,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作為財務人員,在企業實際工作中,對于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知識是必須要掌握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累計應納稅所得額是什么意思?
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應納稅所得額為企業每一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
簡單來說,累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本年度之日起至最后一次累計所得之日止本月應納稅額和累計扣除額及代扣代繳稅額。
累積應納稅企業所得額是本年截至上次我們所有累計銷售收入及各項工作累計扣除額、已預扣稅額,與本月應發和各項應扣除項一起可以計算出本月應繳納一定稅額。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正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與成本費用核算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稅負。
累計應納稅所得額怎么計算?
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占根據稅法和企業所得稅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依據的財務會計制度往往是不一致的。當企業進行財務、會計信息處理管理辦法與有關稅收法律法規不一致時,應當依照國家稅收政策法規的規定計算繳納所得稅。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62號)規定,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會計應納稅所得額的內容也是稅務內容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實際工作中作為財務人員的我們賬務處理的時候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今天會計網就來給大家介紹企業年度應納稅額的有關知識點。
應納稅所得額是什么意思?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納稅人在一定期間所獲得的所有應稅收入減除在該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減除的各種支出后的余額,通俗的說就是應該納稅的所得金額。應納稅所得額是計算企業所得稅稅額的計稅依據。
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怎么計算?
1、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業務成本-主營業業務稅金及附加 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投資收益 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利潤 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舉個例子,假如去年公司虧損25萬,今年應納稅所得額為盈利50萬,那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是25萬。
在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所得稅總額每年扣除非應稅收入,免稅收入,扣除,并允許彌補由上年的盈虧平衡。
即: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A企業2011年財務會計認定的收入總額為1250萬,其中:國家財政補貼10萬元,國債利息收入20萬元。期間管理費用和成本控制支出結構及其他支出合計800萬元,A企業發展以前年度虧損20萬元,已經過國家稅務機關認可。適用稅率為25%。
通過以上公式可計算出:A企業2011年應納稅所得額=1250-10-20-800-20=400萬元。應納稅額=400*25%=100萬元。國債利息收入20萬元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減去項
以上就是有關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職工薪酬一般包括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等,對于公司員工來說,都會比較關注職工薪酬的話題。那么年報中職工薪酬調增或調減如何進行會計處理呢?以下是會計網整理了有關內容,來一起了解下吧。
年報中職工薪酬調增或調減的處理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中的規定:
計量應付職工薪酬時,國家規定了計提基礎和計提比例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計提。
例如:應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等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包括根據企業年金計劃向企業年金基金相關管理人繳納的補充養老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還有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如有工會)和職工教育經費等。
職工薪酬包括了短期薪酬、離職后福利、辭退福利、其他長期職工福利。
年報應付職工薪酬明細表如何填報?
職工薪酬支出及納稅調整明細表填列的是整個公司的職工工資總額。填報說明如下:
第1行“一、工資薪金支出”,填報納稅人本年度向本企業任職或者受雇的員工支付的所有現金形式或非現金形式的勞動報酬及其會計核算、納稅調整等金額。
1、第1列"賬載金額”
填寫納稅人會計核算計入成本費用當中的職工工資、獎金、津貼、補貼金額。
2、第2列"實際發生額"
填寫納稅人"應付職工薪酬"會計科目借方發生額。
3、第5列"稅收金額"
根據第1列和第2列分析填報,按照稅收規定,填寫納稅人允許稅前扣除的金額。
4、第6列"納稅調整金額"
填寫第1—5列的金額。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需要做納稅調整的項目
1、工資薪金
工資薪金100%扣除,如果是殘疾人的工資,可以加計100%扣除。
2、職工福利費
職工福利費,應按照不超過工資總額的14%進行扣除,對于超過的部分,做納稅調增。
3、工會經費
工會經費,應按照不超過工資總額的2%進行扣除,超過的部分,做納稅調增。
4、教育經費
教育經費,應按照不超過工資總額的8%進行扣除,超過的部分,無限期結轉以后年度使用。
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以權責發生制為計算原則。那么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是什么意思?如何計算?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是什么?
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其中收入總額具體包括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轉入財產收入,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接受捐贈收入,其他收入;不征稅收入包括財政撥款,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財政性資金;免稅收入包括國債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收益,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
應納稅所得額怎么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原則,收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無論是否收付款項,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對于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入,也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直接法計算公式: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增加稅收是)-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減少額
間接法計算公式: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稅收調整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企業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予以調整的金額;
2、企業按稅法規定準予扣除的稅收金額。
更多推薦:應納稅額和應納稅所得額區別
負稅人的定義是什么?納稅人和負稅人的區別在哪里?如果對這部分知識點不太了解,那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納稅人和負稅人的區別是什么?
1、納稅人是稅法上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納稅人的規定解決了對誰征稅,或者誰應該交稅的問題,納稅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負稅人是最終負擔國家征收的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3、納稅人和負稅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的稅種,稅收由納稅人自己負擔,納稅人本身就是負稅人,如各種所得稅一般是屬于這種情況,但是有時納稅人和負稅人是不一致的,如增值稅等。企業可通過提高商品價格把自己交納的稅收,加在商品售價中,轉嫁給消費者負擔,這樣消費者就成了負稅人。
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的規定,在我國境 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為增值稅 的納稅人。具體包括以下三類納稅人:
1、企業;不分其所有制性質或隸屬關系,不分工業企業還是商業企業或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也不分是國內企業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只要發生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行為,都屬 于增值稅的納稅人,具體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 外國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其他企業;
2、非企業性單位;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學校、部隊等一切非企業性單位,只要發生銷售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行為,都應當繳納增值稅;
3、個人;指個體經營者和其他個人,包括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
負稅人是不是納稅人?
負稅人是最終負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在實際生活中,有的稅收由納稅人自己負擔,納稅人本身就是負稅人,如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有的稅收雖然由納稅人繳納,但實際上是由別人負擔的,納稅人和負稅人不一致,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稅負的轉嫁問題,如增值稅、消費稅等。
以上就是有關負稅人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會計知識,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2020年度個稅匯算清繳開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不過一些小伙伴在申報過程中還是存在著操作上的問題,對此,會計網著重為大家詳解關于個稅匯算清繳申報操作的事兒。
個稅匯算清繳如何操作?
1.登錄個稅APP,點擊綜合所得年度匯算;
2.點擊使用已申報數據填寫;
3.勾選已閱讀并知曉;
4.點擊下一步;
5.核對一下收入情況;
6.然后就會進行稅款計算了;
7.如果你有可退的部分是可以發起退款。
什么情況需要辦理匯算清繳?
1、從兩處以上取得綜合所得,且綜合所得年收入額減除專項扣除后的余額超過6萬元等其他法律規定情形。
2、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中一項或者多項所得,且綜合所得年收入額減除專項扣除的余額超過6萬元。
3、納稅年度內預繳稅額低于應納稅額。
4、納稅人申請退稅。
哪些情況需要進行補稅?
1、從兩處或者兩處以上取得工資或薪酬,預繳稅款時重復扣除了5000元/月的基本減除費用。
2、除工資薪金外,還有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收入,各項綜合所得的收入累計導致適用綜合所得年稅率高于預扣率。
3、預扣預繳時扣除了不該扣除的項目,或者扣除金額超過規定標準,年度合并計稅時對扣除額進行了調減而導致個稅增加。
4、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沒有申報收入并預扣預繳稅款,需對未申報收入進行補充繳稅。
個稅匯算清繳是什么意思?
個稅匯算清繳,是指對納稅人上個納稅年度取得的綜合所得(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四項所得)進行匯總,減去相關費用和扣除后,根據稅率表計算出全年應納稅額,再減去預繳稅款,向稅務機關辦理年度納稅申報,并結清應退或應補稅款的過程。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境內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其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而征收的一種所得稅。那么企業所得稅年報調增調減的會計分錄怎么做?
企業所得稅調增調減的會計分錄
一、如果是調整以前年度多交所得稅:
1、調整多交所得稅稅款分錄
借: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結轉未分配利潤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二、如果是調整以前年度少交所得稅:
1、補交所得稅稅款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2、繳納稅款分錄
借: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結轉未分配利潤分錄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什么是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屬于損益類科目,如果企業本年度發生的需要調整以前年度損益的事項,或者本年度發現的一些重要前期差錯更正需要涉及調整以前年度損益的事項都是通過這個科目調整。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賬戶結轉需要調整的損益數,上年度收益少計、費用多計的要調增利潤,記貸方;上年度費用少計、收益多計的要調減利潤時記借方。
期末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如果是貸方余額,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如果是借方余額則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
利潤分配是什么?
利潤分配是企業在一定時期(通常為年度)內對所實現的利潤總額以及從聯營單位分得的利潤,按規定在國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分配。
前幾天,會計網在后臺收到了小伙伴的提問,稱其并不清楚股權投資分紅收入方如何進行繳稅,接下來,會計網就跟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問:股權投資分紅(稅后利潤分紅)收入方是否繳納營業稅?收入方是否涉及所得稅調減?
答:《營業稅暫行條例》第9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提供本條例規定的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為營業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營業稅。
根據上述規定,企業股權投資取得權益性投資收益不屬于營業稅征稅范圍。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企業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
(一)國債利息收入;
(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七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四)項所稱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指企業因權益性投資從被投資方取得的收入。
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按照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企業所得稅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79號)第四條規定,企業權益性投資取得股息、紅利等收入,應以被投資企業股東會或股東大會作出利潤分配或轉股決定的日期,確定收入的實現。
根據上述規定,企業對長期股權投資按權益法核算確認的投資收益,會計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的份額確認,稅法按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現金股利或利潤時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會計和稅法存在差異。企業按權益法核算確認的投資收益,企業所得稅匯算清時被投資方未宣告分配的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已宣告分配的應將此投資收益作為免稅收入填報。企業對長期股權投資按成本法核算的,會計和稅法確認投資收益時間一致,匯算清繳時作為免稅收入填報。
企業一般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從以一般納稅人當中衍生出來的概念“輔導期一般納稅人”,具體是指什么?
輔導期一般納稅人的介紹
輔導期一般納稅人指的是實行納稅輔導期管理制度的一般納稅人。新認定為一般納稅人的小型商貿批發企業實行納稅輔導期管理的期限為3個月;其他一般納稅人實行納稅輔導期管理的期限為6個月。
主要核實為以下幾個內容是否正常:
(1)納稅評估的結論是否正常;
(2)實地查驗的結果是否正常;
(3)企業申報、繳納稅款是否正常;對增值稅的進銷稅是否能核算正常。
做好當地的審核調查工作情況,確定審批意見,《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申請認定表》需要返還給納稅人,做好歸檔工作。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納稅人實行輔導期管理執行:
(1)偷稅額達到增值稅應納稅額的百分十以上,以及金額在十萬人民幣以上。
(2)有騙稅的違法情形(出口稅)。
(3)違法違規開增值稅專業發票抵扣。
(4)國家稅務局的其他規定情形。
輔導期一般納稅人增值稅抵扣的賬務處理
企業認證后:
借:庫存商品(或其他相關科目)
應交稅費-待抵扣進行稅額
貸:銀行存款(或其他相關科目)
收到比對結果后: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交稅費-待抵扣進行稅額
企業、團體或個人已繳納稅費后會有納稅證明,這是一種制式文書,有別于完稅證。對于納稅證明,應如何理解?
納稅證明的介紹
納稅證明指的是可以作為證明納稅人具備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的憑據,經主管稅務機關核對后退還納稅人留存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登記表》就是納稅人證明。
增值稅納稅人,年應稅銷售額超過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的,應當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一般納稅人資格認定。
納稅是指稅收中的納稅人的執行過程,就是根據國家各種稅法的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完稅證明和納稅證明的區別
1、稅的種類不同
根據《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的規定,完稅證明的種類有:各種完稅證、繳款書、印花稅票以及其他完稅證明,。
常見的完稅證明有個人所得稅完稅證明、境外公司企業所得稅完稅證明、車船購置完稅證明、契稅完稅證明等。
而納稅證明種類有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車船使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船舶噸稅、耕地占用稅、車輛購置稅、關稅、契稅、煙葉稅。
2、具體程度不同
納稅證明,記錄了納稅人個人納稅情況的補充,包括納稅人每次的申報收入額、繳納稅額、稅款所屬期、征收機關和稅款的入庫時間等信息,讓人對納稅人的納稅情況清晰明了。
而完稅證明則沒有詳細列出具體的明細記錄。
3、注重的方向不同
完稅證明更加注重的是稅收環節上的整體性,代表著稅收事項的完結。
而納稅證明只能說明稅收事項的納稅過程,并沒有突出整體稅收的完結閉環,突出納稅這件事的結果。
4、開具部門不同
完稅證明由工商部門開具,而納稅證明由稅務部門開具。
按規定繳納稅款是每個納稅人應盡的義務,稅務籌劃是站在一個整體布局上來看,財務上每個地方都可以稅務籌劃,大到一個企業的整體環境布局,小到一個科目的設置都可以稱之為稅務籌劃。
納稅籌劃的介紹
納稅籌劃,是指通過對涉稅業務進行策劃,制作一整套完整的納稅操作方案,從而達到節稅的目的。納稅籌劃有其固有的特征,主要表現在:納稅籌劃的合法性、納稅籌劃的政策導向性、納稅籌劃的目的性、納稅籌劃的專業性和納稅籌劃的時效性等幾方面。
合理的納稅籌劃有利于企業經濟行為有效率的選擇,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實現國家稅法的立法意圖,充分發揮稅收杠桿作用,增加國家收入。納稅籌劃的內容包括避稅、節稅、規避“稅收陷阱”、轉嫁籌劃和實現零風險五個方面。
納稅籌劃的意義
雖然說利用籌劃的手段進行節稅并不道德的,其行為與稅法的本意相違背,只是利用現有稅法的漏洞來謀取自己的私利,導致了國家稅收的減少。但是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現有稅法并不健全。通過對節稅問題的研究,可以完善國家的稅收制度,有助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且納稅人在節稅之前,會對稅法進行研究,這能夠幫助納稅人知法懂法,樹立法制觀念和依法納稅意識,從而提高納稅人素質。
中國現行稅制中的所得稅稅收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其中的企業所得稅以應納稅所得額為計稅依據,對于企業所得稅,該如何理解?
企業所得稅的介紹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境內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指的是用企業當年的收入總額,減去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企業所得稅的稅率一般是25%。
企業所得稅納稅人范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包括各類企業、社會團體、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從事經營活動的其他組織。
需要注意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不屬于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
企業所得稅采取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和居民管轄權相結合的雙管轄權,把企業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分別確定不同納稅義務。
1、居民企業,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
2、非居民企業,是指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且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但有來源于中國境內所得的企業。
企業會計分錄分錄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交納:
借:應交稅費-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無形資產由于技術陳舊、損壞等因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情況下,應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對于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不得轉回。
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能否轉回處理?
無形資產減值準備不可以轉回。
無形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以前期間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等到無形資產實際處置時,才可以轉出。注意轉回和轉出并不是一個意思,轉回是指已經確認的損失,做相反分錄;而轉出是結轉的意思,無形資產被處置,備抵科目“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自然也需要結轉出去。
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分錄
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
期末,企業所持有的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額的,應按其差額,
借: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貸: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無形資產減值損失一經計提,持有期間不得轉回。
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的稅務處理
企業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由于是屬于或有支出,不符合確定性原則,因此不得在所得稅稅前扣除,應當作為納稅調整增加處理;但因轉讓處置無形資產而沖銷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應允許企業作相反的納稅調整,即調減應納稅所得額。
例如:某公司2020年1月將一項專利技術權轉讓,取得收入16萬元,該專利技術2018年1月購入,取得時成本18萬元,攤銷期10年。2020年12月31日,提取減值準備10800元。涉及的稅收問題及會計處理如下:
2018年的會計處理及涉稅處理:
2018年1月購入無形資產時(購入的無形資產應以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入賬價值):
借:無形資產 180 000
貸:銀行存款 180 000
該年每月攤銷無形資產費用時:
借:管理費用 1500
貸:累計攤銷 1500
2018年12月31日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時:
借:資產減值損失-無形資產減值準備10800
貸:無形資產減值準備10800
在匯算清繳中,賬載金額指的是賬冊中實際記錄的金額,即實際發生額;稅收金額指的是稅法規定在稅前列支金額,即稅前列支的最大金額。
匯算清繳中賬載金額和稅收金額如何區分?
賬載金額指的是賬冊中實際記錄的金額,即實際發生額。稅收金額指的是稅法規定在稅前列支金額,即稅前列支的最大金額。
賬載金額和稅收金額如何填寫?
以《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的工資薪金支出為例:
1、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納稅人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計入成本費用的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也就是實際支付工資總額。稅款通常是指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并已定期全額申報個人所得稅,這部分人的工資,即允許稅前扣除的工資。
2、第2列“稅收金額”填報納稅人按照按照稅收規定允許稅前扣除的工資薪金。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填入本行第3列”調增金額”,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減去第2列的差額的絕對值填入第4列”調減金額”。
賬載金額大于稅收金額是調增還是調減?
調整分調增和調減,具體取決于各項目賬載金額和稅收金額的比較。因此,調整表將相關項目的金額分為賬載金額、稅收金額、調增金額和調減金額四類。賬載金額是指按照會計核算計入利潤總額的項目金額;稅收金額是指按照稅收規定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項目金額。需注意的是,不同項目計算調增還是調減的方式不同。收入類項目當稅收金額大于賬載金額時納稅調增;反之調減。扣除類項目、資產類項目當賬載金額大于稅收金額時納稅調增;反之調減。
例:職工福利費支出,賬上開支了4576元,因此賬載金額記4576元。按稅法規定,職工福利費稅前列支不得超過工資支出的14%,本年工資為940748元,940748×14%=131704元即是稅收金額。因此如果職工福利費超過了131704元,稅收金額就要填131704元,沒超就填賬載金額。如果賬載金額大于稅收金額,說明超出的部份按稅法規定是不能在稅前列支的,要扣除后再計算所得稅。所以填寫時一定要注意賬載金額不能大于稅收金額,不然需要補稅。
賬載金額與稅收金額的聯系?
賬載金額是企業賬面記載的金額,也是實際的發生額,一般情況下,賬載金額是稅收金額的基礎,稅收金額一般是以賬載金額為基礎進行法定調整,也就是稅收金額是賬載金額經過法定調整后的最終稅收結果。
什么是匯算清繳?
匯算清繳是指所得稅和某些其他實行預繳稅款辦法的稅種,在年度終了后的稅款匯總結算清繳工作。實際工作中,一般采取分月、分季預繳稅款,年終匯算清繳,多退少補的征收辦法。分月、分季預繳稅款,一般按納稅人本季度(月)的計稅依據計算應納稅款。年度終了后,納稅人必須進行匯算清繳稅款,對已預交的稅款實行多退少補。
國債利息收入是調減項目,在匯算清繳的時候納稅調減。根據會計準則的做賬處理原則,會將收到的國債利息收入計入到“投資收益”這個科目的,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債利息收入是屬于免稅收入的。因此,就要從利潤總額中將這一筆收入扣除。所以要做納稅調減,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國債的利息怎么算?
(1)電子式國債提兌或到期利息計算公式:提兌應付利息=應計利息減去應扣利息。應計利息=提兌本金×票面年利率÷當前年度實際天數×從上一付息日起持有天數;應扣利息=提兌本金×票面年利率÷當前年度實際天數×利息扣除天數。
(2)憑證國債提兌或到期利息計算公式:提兌應付利息=提兌本金×分檔利率×(起息日起對月對日計算整年數+不足整年剩余天數÷當前年度實際天數)。
國債利息收入免稅的含義
“國債利息收入免稅”是指企業持有國債而取得的利息所得稅不用支付。國債利息收入是指企業持有國務院財政部門發行的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它是相對于企業經營國債的所得,即在二級市場上買賣國債的所得而言的,企業經營國債所得應按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
1、企業從發行者直接投資購買的國債:
企業投資國債從國務院財政部門取得的國債利息收入,應以國債發行時約定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利息收入的實現。從發行者取得的國債利息收入,全額免征企業所得稅。
2、企業到期前轉讓國債、或者從非發行者投資購買的國債:
企業轉讓國債,應在國債轉讓收入確認時確認利息收入的實現;其持有期間尚未兌付的國債利息收入,免企業所得稅。
納稅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又稱為“納稅義務人”、“課稅主體”,納稅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如實辦理納稅申報,報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及稅務機關根據實際需要要求納稅人報送的其他納稅資料。
納稅人權利有哪些
一、知情權
納稅人有權向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國家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以及與納稅程序有關的情況,包括:現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和稅收政策規定;辦理稅收事項的時間、方式、步驟以及需要提交的資料;應納稅額核定及其他稅務行政處理決定的法律依據、事實依據和計算方法;與稅局在納稅、處罰和采取強制執行措施時發生爭議或糾紛時,納稅人可以采取的法律救濟途徑及需要滿足的條件。
二、保密權
納稅人享有保密權。國家稅務總局將依法為納稅人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保密,主要包括技術信息、經營信息和納稅人、主要投資人以及經營者不愿公開的個人事項。
注意:根據法律規定,稅收違法行為信息不屬于保密范圍。
三、稅收監督權
納稅人對國家稅務總局違反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行為,如稅務人員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玩忽職守,不征或者少征應征稅款,濫用職權多征稅款或者故意刁難等,可以進行檢舉和控告。同時,也可以對其他納稅人的稅收違法行為有權進行檢舉。
四、納稅申報方式選擇權
納稅人可以直接到辦稅服務廳辦理納稅申報或者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也可以按照規定采取郵寄、數據電文或者其他方式辦理上述申報、報送事項。但采取郵寄或數據電文方式辦理上述申報、報送事項的,需經納稅人主管稅務機關批準。
五、申請延期申報權
納稅人如不能按期辦理納稅申報或者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向國家稅務總局提出書面延期申請,經核準,可在核準的期限內辦理。經核準延期辦理申報、報送事項的,應當在稅法規定的納稅期內按照上期實際繳納的稅額或者國家稅務總局核定的稅額預繳稅款,并在核準的延期內辦理稅款結算。
六、申請延期繳納稅款權
如納稅人因有特殊困難,不能按期繳納稅款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局批準,可以延期繳納稅款,但是最長不得超過三個月。計劃單列市稅務局可以參照省稅務機關的批準權限,審批納稅人延期繳納稅款申請。
七、申請退還多繳稅款權
對納稅人超過應納稅額繳納的稅款,經國家稅務總局發現后,將自發現之日起10日內辦理退還手續;如納稅人自結算繳納稅款之日起三年內發現的,可以向國家稅務總局要求退還多繳的稅款并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國家稅務總局將自接到退還申請之日起30日內查實并辦理退還手續,涉及從國庫中退庫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有關國庫管理的規定退還。
八、依法享受稅收優惠權
納稅人應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書面申請減稅、免稅。減稅、免稅的申請須經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減稅、免稅審查批準機關審批。減稅、免稅期滿,應當自期滿次日起恢復納稅。減稅、免稅條件發生變化的,應當自發生變化之日起15日內向國家稅務總局報告;不再符合減稅、免稅條件的,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
九、委托稅務代理權
納稅人有權就以下事項委托稅務代理人代為辦理:辦理、變更或者注銷稅務登記、除增值稅專用發票外的發票領購手續、納稅申報或扣繳稅款報告、稅款繳納和申請退稅、制作涉稅文書、審查納稅情況、建賬建制、辦理財務、稅務咨詢、申請稅務行政復議、提起稅務行政訴訟以及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業務。
十、陳述與申辯權
納稅人對我們作出的決定,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如果納稅人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行為合法,國家稅務總局就不得對其實施行政處罰;即使納稅人的陳述或申辯不充分合理,國家稅務總局也會解釋實施行政處罰的原因,不會納稅人的申辯而加重處罰。
十一、對未出示稅務檢查證和稅務檢查通知書的拒絕檢查權
國家稅務總局派出的人員進行稅務檢查時,應當向納稅人出示稅務檢查證和稅務檢查通知書;對未出示稅務檢查證和稅務檢查通知書的,納稅人有權拒絕檢查。
十二、稅收法律救濟權
納稅人依法享有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國家賠償等權利。
十三、依法要求聽證的權利
十四、索取有關稅收憑證的權利
國家稅務總局征收稅款時,必須給納稅人開具完稅憑證。扣繳義務人代扣、代收稅款時,納稅人要求扣繳義務人開具代扣、代收稅款憑證時,扣繳義務人應當開具。
納稅人義務有哪些
一、依法進行稅務登記的義務
納稅人應當自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30日內,持有關證件,申報辦理稅務登記。稅務登記主要包括領取營業執照后的設立登記、稅務登記內容發生變化后的變更登記、依法申請停業、復業登記、依法終止納稅義務的注銷登記等。
二、依法設置賬簿、保管賬簿和有關資料以及依法開具、使用、取得和保管發票的義務
納稅人應當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置賬簿,根據合法、有效憑證記賬,進行核算;從事生產、經營的,必須按照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保管期限保管賬簿、記賬憑證、完稅憑證及其他有關資料;賬簿、記賬憑證、完稅憑證及其他有關資料不得偽造、變造或者擅自損毀。
三、財務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軟件備案的義務
納稅人的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會計處理辦法和會計核算軟件,應當報送國家稅務總局備案。納稅人的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國務院或者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有關稅收的規定抵觸的,應依照國務院或者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有關稅收的規定計算應納稅款、代扣代繳和代收代繳稅款。
四、按照規定安裝、使用稅控裝置的義務
國家根據稅收征收管理的需要,積極推廣使用稅控裝置。納稅人應當按照規定安裝、使用稅控裝置,不得損毀或者擅自改動稅控裝置。如未按規定安裝、使用稅控裝置,或者損毀或者擅自改動稅控裝置的,國家稅務總局將責令限期改正,并可根據情節輕重處以規定數額內的罰款。
五、按時、如實申報的義務
納稅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我們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如實辦理納稅申報,報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及國家稅務總局根據實際需要要求報送的其他納稅資料。
六、按時繳納稅款的義務
納稅人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國家稅務總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期限,繳納或者解繳稅款。
七、代扣、代收稅款的義務
如納稅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的義務。
八、接受依法檢查的義務
納稅人有接受國家稅務總局依法進行稅務檢查的義務,應主動配合國家稅務總局按法定程序進行的稅務檢查,如實地反映自己的生產經營情況和執行財務制度的情況,并按有關規定提供報表和資料,不得隱瞞和弄虛作假,不能阻撓、刁難國家稅務總局的檢查和監督。
九、及時提供信息的義務
納稅人除通過稅務登記和納稅申報提供與納稅有關的信息外,還應及時提供其他信息。如納稅人有歇業、經營情況變化、遭受各種災害等特殊情況的,應及時向國家稅務總局說明,以便稅局依法妥善處理。
十、報告其他涉稅信息的義務
小規模納稅人是指按照國家稅收政策規定,納稅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選擇按照簡化的稅收征管方式進行納稅的一類納稅人。下面將根據相關知識,具體分析這個問題:
一、小規模納稅人的定義和特點
1.定義小規模納稅人是指按照國家稅收政策規定,納稅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選擇按照簡化的稅收征管方式進行納稅的一類納稅人。是指年銷售額在規定標準以下,并且會計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規定報送有關稅務資料的增值稅納稅人。增值稅對小規模納稅人采用簡易征收辦法,對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的稅率稱為征收率。相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小規模納稅人的納稅義務和稅收征管要求相對簡化。
2.特點小規模納稅人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點:稅收征管簡化:小規模納稅人可以按照簡化的稅收征管方式進行納稅,不需要進行復雜的稅務申報和繳納程序。稅收計算簡化:小規模納稅人可以按照簡易計稅方法進行稅收計算,不需要進行復雜的稅務核算和報表填報。稅收負擔相對較低:相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負擔相對較低,這是為了減輕小微企業的經營負擔和促進其發展。
二、小規模納稅人的條件和限制
1.納稅收入限制小規模納稅人的納稅收入有一定的限制。根據國家稅收政策規定,小規模納稅人的上一會計年度應納稅收入不超過200萬元,本年度當季度累計應納稅收入不超過50萬元,單季度應納稅收入不超過25萬元。
2.稅種限制小規模納稅人只適用于部分稅種,主要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對于其他稅種如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小規模納稅人不適用。
3.稅收征管限制相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征管要求相對簡化。小規模納稅人不需要進行復雜的稅務申報和繳納程序,也不需要進行詳細的稅務核算和報表填報。
三、小規模納稅人的優缺點
1.優點稅收負擔較低:相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負擔相對較低,這有助于減輕小微企業的經營負擔。稅收征管簡化: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征管要求相對簡化,不需要進行復雜的稅務申報和繳納程序,減少了企業的行政成本和時間成本。
2.缺點發展受限:小規模納稅人的納稅收入有一定的限制,這可能限制了企業的發展空間和規模。管理要求較低:相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小規模納稅人的財務核算和內部控制要求較低,這可能導致企業管理水平的下降。綜上所述,小規模納稅人,是指年銷售額在規定標準以下,并且會計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規定報送有關稅務資料的增值稅納稅人。增值稅對小規模納稅人采用簡易征收辦法,對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的稅率稱為征收率,要按照國家稅收政策規定,納稅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選擇按照簡化的稅收征收和管理方式進行納稅的一種納稅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