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定價必須適應市場需求和競爭的變化。為了克服成本加成定價法的缺陷,會計網將跟大家討論另一種定價方法——成本加目標回報率定價法。
CMA考點之成本加目標回報率定價法
成本加目標回報率法是以目標投資回報率為基礎確定加價的一種方法
成本加目標回報率定價法的例題分析
例題1、芬恩產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處于起步階段的公司,打算對其唯一的產品——特殊的新型視頻游戲使用成本定價法進行定價。芬恩預期下一年將銷售10 000單位產品。單位變動成本為65美元,年固定營業成本(包括折舊)為80 000美元。如果投資總額為300 000美元,芬恩公司希望實現的目標回報率為20%,則新產品的銷售價格為多少?
目標利潤=300 000×20%=60 000美元
單位價格=(60 000+80 000)/10 000+65=79美元
例題2、A公司新產品X,公司每年投入150,000,000,計劃可以生產250個X產品,目標投資回報率為8%,單位總成本630000,采用成本加成確定單位銷售價格,竟爭對手以590000的價格在市場銷售,如果公司要保證目標投資回報率,最低銷售價格是多少?
A 590000 B 678000 C 630000 D 48000
答案:B
目標利潤=150000000*8%=12000000
單位利潤=12000000/250=48000
單位售價=單位成本+單位目標利潤=630000+48000=678000
例題3、甲公司現在使用成本基礎定價法,并且基于下表信息決定新產品的售價。如果公司希望稅后的投資回報率為15%,那么公司為新產品所設定的目標價格是多少?
年產量25000單元
固定成本1400000元/年
變動成本400元/單元
廠場投資6000000元
運營資本2000000元
有效稅率40%
答:總投資=6 000 000+2 000 000=8 000 000元
目標利潤=8 000 000×15%=1 200 000元則有,[(P-400)×25 000-1 400 000]×(1-40%)=1 200 000求得,P=536元
會計人員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處理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問題,對于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應如何區分?
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差異
標準成本是按照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相互比較,用于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
實際成本就是企業在采購、加工時實際發生的成本。
這兩種方法的主要區別在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計算方法不同。
實際成本制度采用每種產品實際發生直接成本數額;而標準成本制度則采用從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中,產生的標準單位成本.
標準成本和計劃成本區別
計劃成本是指根據計劃期內的各種消耗定額和費用預算以及有關資料預先計算的成本。它反映計劃期產品成本應達到的標準,是計劃期在成本方面的努力目標。計劃成本是按計劃期內平均定額水平計算的,計劃成本反映平均水平,而標準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運轉情況下制造產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實際發生的成本。
財務分析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對于利潤的分析,成本的發生會直接影響企業利潤水平的高低。但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并非所有成本都會如實反映到財務數據中,有些會因為會計準則的原因而出現分攤計入,而有些隱性成本可能根本不會體現。
例如員工離職所帶來的培訓損失以及新員工招聘入職所增加的風險,企業管理層忽視內部控制所增加的經營風險等,這些都會導致企業在不知不覺中付出更多的成本。除此之外,隱性成本中還有一類不可避免的成本,就是時間成本。
時間的流逝是不可逆轉的,流速是不可調整的。隨著時間的變化,資產價值會發生變動,占用的資金會導致成本增加,員工各項工作的分配以及效率也會對成本產生影響,這是經營中最常見的三類時間成本,會從不同的角度影響企業利潤。
時間流逝所帶來的資產價值變化
受到時間影響而出現的資產價值變化,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貨幣時間價值的變化,意味著當前所持有的貨幣價值會比未來更高,也可以說是單位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的變化。今天的100元,與1年后的100元以及3年后的100元,所代表的購買力是不同的,這種貨幣“貶值”是在資源的稀缺性、通貨膨脹以及人們的認知心理下綜合產生的結果。
正是由于時間的存在,在衡量長期項目的投資回報時,需要考慮時間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是需要對收益進行折現,將未來的價值換算為當前價值,能夠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項目狀況。
假如項目的初始投資為500萬元,周期為5年,預計未來每年凈現金流為50萬、100萬、150萬、200萬、200萬,那么項目的投資回收期為多久?如果不考慮時間的影響,在第4年末即可收回全部的初始投資,即項目的靜態回收期為4年,項目在4年后開始盈利。如果考慮時間因素,假設折現率為6%,那么投資回收期就會拉長到4.34年,這就是項目的動態回收期。兩個回收期之間的差額為0.34年,這個期限實際上就是企業所需要承擔的時間成本。
企業在記賬時不會考慮時間的影響,而是按照原始憑證記錄成本費用,這樣按照賬目數據進行統計的結果就與靜態回收期計算數據是一致的,忽視了時間成本的影響,高估了項目的收益。財務人員需要在財務分析和預測中考慮到時間因素,通過折現率對收益數據進行修正,盡量還原項目的真實情況,便于管理層對于項目的評價以及后續進行項目開展的相關決策。
另一類基于時間流逝所帶來的資產價值變化,更多是基于資產本身的特性而產生的,有些資產會隨著時間增長而增值,有些則會隨著時間增長出現貶值。例如古玩、名人字畫、珠寶玉器等,會隨著商品年份的增加成為古董,價值有所提升;生鮮食品、潮流玩具、服裝等商品,都具有一定的保質期限,一旦超出這個期限,商品就會由于變質腐爛、過時過季等原因出現價值下降;還有部分資產,雖然可以長期放置,但閑置期間企業仍需要花費時間成本進行維護,否則就會導致資產出現損壞,影響后續使用。
對于這種貶值,會計核算時需要進行減值處理,但管理層出于績效考評或企業業績等考慮,可能并不會按實際情況進行計提,導致財務數據出現扭曲。在財務分析中需要對數據進行修正,如實體現資產狀況,評估減值對利潤的影響。
長時間資金占用所增加的成本
企業從購買原材料、生產產品、銷售產品到收到客戶回款,需要一定的時間,收回的現金會繼續投入生產或進行其他投資,這樣就形成了現金循環。現金循環周期是企業資金從生產到銷售流轉的周期,也是資金占用的周期。在此周期內,資金以產品或應收款的方式存在于賬面上,雖然它們與貨幣資金同樣屬于資產類,但卻喪失了可自由支配以及再投資的屬性,這種資金的占用同樣會增加企業的成本。
當企業資金緊張時,大量的資金被庫存商品或應收賬款占用,存貨周轉率降低意味著商品遲遲無法銷售變現,應收賬款周轉速度放緩意味著客戶賬期拉長、壞賬風險上漲,導致企業的現金流進一步惡化。為了維持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就會尋找外部資金來源,例如銀行貸款。貸款需要按期支付利息,利息費用可以視為一種資金占用成本。如果資金周轉正常,企業本不用付出這部分成本。
當企業資金充裕時,庫存商品和應收賬款對于資金的占用,不會導致企業資本成本增加,而是令企業喪失了再投資的機會。假如庫存商品超出正常周轉期的金額為300萬,應收賬款超過賬期的金額為500萬,超出周轉期的時間按照標準正好可以完成一次現金循環,那么合計800萬元如果繼續投入生產,按照目前10%的利潤率,預計可以創造80萬元利潤,這部分喪失的機會成本也可以視為資金占用所增加的時間成本。
隨著資金占用時間的增長,增加的不僅僅是時間成本,庫存商品的跌價準備以及應收賬款的壞賬風險也會令企業的利潤減少,區別在于減值和壞賬損失會在賬面進行記錄,而增加的時間成本并不完全會在賬面體現。
在進行財務分析時,針對情況需要考慮是否核算資金占用成本,以體現真實利潤。例如在銷售合同的審核環節,銷售人員期望給予客戶更長的賬期,或者為了從客戶處獲取更大的合作金額而給予了超出標準的折扣率,導致合同的毛利率較低。從財務角度怎樣評價合同簽訂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除去考慮合同對應的成本以及銷售費用,還需要考慮資金占用成本,結合企業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資金占用成本計算方式。將這部分成本納入可以幫助管理層看清合同為企業帶來的是利益還是損失?如果是損失,損失的金額是否在企業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想要降低這部分時間成本,就需要想辦法加速資金周轉。改進企業的生產方式、精細化庫存管理、調整營銷方案和銷售渠道,控制庫存總量并且加速存貨周轉。建立客戶信用系統來對客戶進行分類,將賬期標準化處理,在合作前進行風險評估,在合作中跟蹤回款情況,定期與銷售部門共享客戶應收情況,連同相關部門針對高風險客戶訂立欠款追繳方案,利用復盤發掘應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對相關制度、流程、標準進行調整。
日常工作中隱藏的時間成本
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在部門內部或部門之間經常需要溝通,溝通的效率會影響整體的工作效率。組織架構的混亂、管理層級不清晰、各部門之間未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溝通渠道的缺乏、企業文化中缺少對于時間觀念的培養等,都會導致溝通效率的下降。溝通時間增長,嚴重時會影響正常工作的開展。
例如很多公司都喜歡開會,無論大小事都喜歡開會討論。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各部門互相推諉責任、質疑數據,最終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如果將參會人員這幾個小時的人力成本加總,就能得到無產出被浪費的成本,也可以視同會議時間成本。當企業中存在大量的會議時間成本時,各部門花費太多精力在無產出的事情上,無心進行工作,工作效率降低就會對經營產生影響。
還有的企業喜歡讓員工提交各種日報、周報、月報,原本這種形式有助于企業內上下級之間的溝通,能夠讓管理者了解下屬的工作成果與遭遇的問題,提升溝通效率。但在執行中逐漸淪為形式主義,報告不僅不能解決員工的問題,反而增加了每個人的工作量,特別是部分企業對于報告的形式、內容、字數都有要求,導致正常工作受到影響,領導片面根據報告完成的精美程度來評價員工的能力,也可能成為部分員工離職的誘因。
溝通成本的下降,需要企業內部從上至下強化時間觀念,提升效率在各部門工作評價中的比重。在溝通前制定明確的目標,確定溝通需要解決的問題,圍繞問題提前進行數據、資料的準備,進行會議記錄或在溝通后使用文字進行方案確認,明確解決方案中各部門需要承擔的工作和責任,跟蹤方案的落實。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員工良好的工作習慣,從而提升溝通效率,降低無效溝通所浪費的成本。
除去溝通成本,日常工作中還可能因為工作分配不均,或者企業管理者通過員工上下班打卡所顯示的工時長短對員工工作是否盡職進行評價,這種風氣會令企業整體彌漫一種散漫的氛圍,工作忙碌的員工需要加班,工作不飽和員工也會盡量拖延時間,作出加班的樣子。長期以往會引發員工之間的矛盾,同時可能會讓管理層誤以為員工人數不足,需要開啟招聘。導致原本3個人的工作,最后用5個人來完成,人力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也沒有改善,企業在員工身上的投入與產出并不配比,這部分成本的增加可以視同為員工所浪費的時間成本。
通過人效比、人事費用率等指標,對各部門、各崗位、甚至個人的投入產出進行分析,用以衡量各部門員工的工作效率、工作飽和度,結合企業發展規劃,對部門是否需要增加新的人員進行考評。同時將人工成本與員工工作內容、工時等進行配比,能夠看出員工與崗位是否適配,企業是否存在人員浪費現象。例如財務部招聘財務主管,但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僅僅包括會計核算、單體財務報表出具,基本與會計的工作內容一致,且核算內容也并不具有復雜性,這就意味著企業花費了財務主管的成本招聘了一名會計,出現了人員的浪費,需要考慮在財務內部重新進行工作分配,讓人員在崗位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時間成本的可怕之處在于容易被忽略,它會悄無聲息地逐漸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當你關注到它的時候,可能已經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所以在日常的財務分析中,可以視情況引入時間概念,將時間成本進行量化,能夠直觀體現時間對于利潤的影響,從而引起管理層的重視。
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潤率的區別包括定義、所反映的指標以及計算方式的區別。成本利潤率指的是在銷售利潤總額與銷售成本總額之間的比率;銷售利潤率指的是利潤總額與銷售收入總額之間的比率。
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潤率有什么區別
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潤率的區別包括定義不同、所反映的指標不同以及計算方式的不同。
1、定義及所反映的指標不同
成本利潤率指的是在企業經營的一定時期內的銷售利潤總額與銷售成本總額之間的比率。利潤率指標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比較各企業之間和不同時期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銷售利潤率指的是在企業經營的一定時期內的利潤總額與銷售收入總額之間的比率。銷售利潤率是衡量企業銷售收入的收益水平的指標,屬于盈利能力類指標。
2、計算公式不同
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這個比例數是一個大于0的任何實數,它表明單位銷售成本獲得的利潤,反映成本與利潤的關系。
銷售利潤率=利潤÷銷售×100%。這個比例數是一個大于0而小于1的實數,它表明單位銷售收入獲得的的利潤,反映銷售與利潤的關系。
利潤率的定義
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余價值量不同的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利潤率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利潤水平的相對指標。利潤率指標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比較各企業之間和不同時期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利潤率的計算公式
利潤率=利潤÷成本×100%;利潤率常用百分比表示。
利潤率的表現形式
企業利潤率的主要形式有銷售利潤率、成本利潤率、產值利潤率、資金利潤率以及凈利潤率。
1、銷售利潤率是指一定時期的銷售利潤總額與銷售收入總額的比率,它表明單位銷售收入獲得的利潤,反映銷售收入和利潤的關系;
2、成本利潤率是指一定時期的銷售利潤總額與銷售成本總額之比,它表明單位銷售成本獲得的利潤,反映成本與利潤的關系。
3、產值利潤率是指一定時期的銷售利潤總額與總產值之比,它表明單位產值獲得的利潤,反映產值與利潤的關系;
4、資金利潤率是指一定時期的銷售利潤總額與資金平均占用額的比率,它表明單位資金獲得的銷售利潤,反映企業資金的利用效果;
5、凈利潤率指的是一定時期的凈利潤(稅后利潤)與銷售凈額的比率,它表明單位銷售收入獲得稅后利潤的能力,反映銷售收入與凈利潤的關系。
隨著經濟一體化和技術進步步伐的加快,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企業的利潤空間逐漸縮小,為有效地對內外部動態環境做出反應,培育長期競爭優勢,企業必須加強管理。其中,強化企業成本管理就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成本管理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企業成本的實時控制,還包括對成本的事前制定與監控,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幫助決策者預測、控制成本活動,制定最佳決策方案,促進戰略管理目標的實現。
★如何更加準確地預測企業成本,有效地幫助決策者制定成本控制計劃?
★標準成本法or作業成本法,如何選擇最適合企業的成本核算方式?
★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障礙,將作業成本法更好的融入企業的日常管理中?
★標準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各有哪些利弊,如何更好地結合兩者的優勢,充分發揮成本管理效
【掌握先進的成本管理模式】引進西方先進的成本管理方式,助力企業發展
【搭建適宜的成本管理體系】借鑒國內外企業成本管理經驗,尋找適合企業自身的成本管理模式
【優化內部的成本管理控制】通過標準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的有機結合,開辟新的內部成本管控方式
★財務總監、財務經理
★項目總監、項目經理
★成本總監、成本經理
一、標準成本法的由來 | 二、什么樣的企業適合運用標準成本法? |
◆標準成本法的產生背景 ◆標準成本法在歐美、日本等國家的傳播應用 ◆標準成本法在我國運用過程中遭遇“水土不服” | ◆建立標準成本的重要意義 ◆標準成本制定的核心理念—標準化 ◆標準成本的適用對象及其基本要求 |
三、標準成本法的企業運用 | 四、標準成本法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及改進建議 |
◆標準成本的實施 ◆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計算與分析 案例1:德國大陸集團標準成本制度建立與應用案例分析 | ◆缺陷與不足 ◆改進建議
|
五、間接成本分配的新方法—作業成本法 | 六、作業成本法的優劣分析 |
◆實施作業成本法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作業成本系統的設計步驟 ◆資源動因選擇要點 ◆作業動因選擇難點 ◆作業成本法的在不同行業的實踐運用 案例2:萬科物業作業成本案例分析
| ◆通過對間接費用的合理分配,糾正了標準成本法得出的產品成本扭曲缺陷 ◆作業成本法是計算的是歷史作業成本動因率,成本控制具有滯后性 ◆成本動因難以確定和劃分,主觀性較高,信息處理成本高 ◆作業成本法與現行會計慣例存在沖突,成本系統升級改造困難,適用性較弱 |
七、標準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的有機結合 | |
◆標準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融合的必要性 ◆兩種成本法融合的前提 ◆兩種成本法結合構建的原則(戰略導向原則、成本效益原則、可控性原則、有效性原則) ◆兩種成本法結合的具體方法(用作業成本法確定間接成本,用標準成本法確定直接成本) 案例3:山東富倫鋼鐵有限公司標準作業成本法案例分析 |
想了解最新詳細課程大綱及資料,點擊網頁左側的在線咨詢圖標,與在線老師交流。
企業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營業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營業成本的高低,會影響營業利潤的核算嗎?
營業成本影響營業利潤嗎?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其中:
營業收入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確認的收入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成本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發生的實際成本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資產減值損失是指企業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所形成的損失。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或損失)是指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
投資收益(或損失)是指企業以各種方式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
因此,營業成本影響營業利潤的計算。
營業成本包括哪些內容?
營業成本是與營業收入直接相關的,已經確定了歸屬期和歸屬對象的各種直接費用。營業成本主要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
一、 主營業務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經常性活動所發生的成本。企業一般在確認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主營業務收入時,或在月末,將已銷售商品、已提供勞務的成本轉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成本按主營業務的種類進行明細核算,期末,將主營業務成本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本科目無余額。
企業應通過'主營業務成本'科目,核算主營業務成本的確認和結轉情況。
企業結轉主營業務成本時,借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貸記'庫存商品'、'勞務成本'科目。期末,應將'主營業務成本'科目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借記'本年利潤'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
二、 其他業務成本
其他業務成本是企業確認的除主營業務活動以外的其他經營活動所發生的支出。其他業務成本包括銷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資產的折舊額、出租無形資產的攤銷額、出租包裝物的成本或攤銷額等。
企業應通過'其他業務成本'科目,核算其他業務成本的確認和結轉情況。
企業發生或結轉的其他業務成本,借記'其他業務成本'科目,貸記'原材料'、'周轉材料'、'累計折舊'、'累計攤銷'、'銀行存款'等科目。期末,應將'其他業務成本'科目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借記'本年利潤'科目,貸記'其他業務成本'科目。
在ACCA考試中,兩種不同的利潤率mark-up(成本利潤率)和margin(邊際利潤率)一直都是比較常考的知識點,而在復習時候,有很多考生都會很容易將這兩種利潤率混淆,今天,會計網就跟大家詳解一下關于成本利潤率與邊際利潤率的區別。
內容導航 | ACCA高頻考點 | ACCA報考條件 |
ACCA與CPA比較 | ACCA高效備考 |
判斷產品是否值得生產,我們要看能不能賺錢,也就是存在profit(之前學過profit/loss=sales-cost of sales),如果是loss,那么就不值得再生產了。
考慮一個問題,如果是不同的產品來比較,生產的規模不一樣,這時候profit的絕對值不能進行比較了,因為基礎不一樣,這時候采用利潤率(利潤在不同基數上的比值)來進行。
比較先看看mark-up的計算方式:這里強調的基數cost of sales,也就是在成本的基礎上計算。
再看看margin的計算方式:這里強調的基數sales,也就是在售價的基礎上計算。
如果題目出現Mark-up on sales ,要看介詞后面的基數,也就是sales,也就是真正用Margin的計算方式計算;同理如果出現Margin on cost of sales ,需要用cost of sales為基數,用mark-up的計算方式計算的。同學們好好掌握一下哦。
ACCA報名條件是什么?
根據歷年官方所發布的通知顯示,每年的報考條件都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2020年ACCA考試報名要求并不會存在任何變化。
要求方面,ACCA考試并沒有考生們想象那樣的高,只需要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就可以報名了。
在校學生能報考ACCA嗎?
有不少考生都想利用自己在大學期間的時間去報考ACCA,那么這樣行不行呢?
關于這個問題,答案其實是可以的。在英國ACCA總部的規定里,對于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就可以申請報名ACCA。申請成功后,學生在大一下學期就可以學習ACCA的相關課程、備考等一系列的內容。而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考生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去報考ACCA的各科目進行考試,順利的話,大學四年級還未畢業基本上就已經拿到ACCA證書了。
非專業考生能報考ACCA嗎?
在每年報考ACCA人群中,也存在不少非專業的考生,關于能不能報考的問題,同樣也會有很多人去問。
實際上,對于這類非專業的考生,同樣是能夠報考ACCA的,但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由于自己不是屬于經濟類專業,在學習、備考的過程中,比起專業考生來說學習起來有較大的難度。由于ACCA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會比較廣,如果沒有一定基礎,學習起來是非常艱難的,而對于這類非專業考生,小編建議還是報名網課培訓班,這樣學習起來也比較容易些。
(一)CPA和ACCA的專業性比較
CPA:屬于技能型證書,實用性比較高,在國內唯一有簽字權的執業資質證書。
ACCA:綜合型證書,所考察的內容不僅僅是技能方面的,還有學術理論方面的,適合從事國際審計業務工作,還可以轉為香港注冊會計師,但是在國內沒有簽字權。
(二)CPA和ACCA的含金量比較
CPA:在國內,CPA就是會計行業的金字塔頂端的證書,作為國內唯一擁有簽字權的專業證書,含金量就不言而喻了。
ACCA:作為國際注冊會計師,有國際財會界通行證之稱,是目前國際上領先的專業會計師團體,在國際上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三)CPA和ACCA的就業前景比較
CPA:考下CPA最好的歷練場就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其次就是本土八大所,接著還是內資事務所,反正最好的歷練場就是事務所沒錯,在事務所才能發揮出CPA的專業性和實用性,也能把所學的知識和實踐結合。
ACCA:就業范圍比較廣,畢竟是綜合類型的證書,比CPA證書的專業性范圍寬許多,可以從事關于學術理論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外企做審計等等,外企是很喜歡擁有ACCA證書的審計師的。
(四)CPA和ACCA的薪酬比較
CPA:工作經驗豐富,是一位有簽字權的注冊會計師,年薪50萬以上;工作經驗尚淺,沒有通過中注協審核,沒拿到簽字權,年薪10-20萬。
ACCA:工作經驗豐富,年薪70萬以上;工作經驗尚淺,年薪20-30萬。
如何完成高效備考?
1、合理安排備考時間
其實小編建議呢,考試戰線不要拉太長,復習完后能有一定的時間復習就差不多了,戰線拉太長,人會感覺疲憊。腦子里要先有一個大概的框架,像ACCA的每一門科目,要預留150-300小時考試,大家可能會覺得時間是不是太長了,其實時間是不長的,都是經過以前的考生統計過的,很多知識點記憶不清,容易混淆,易混淆的點還要反復去看,花的時間和精力要做好一個時間把握。
2、制定計劃+高效執行力
第二步就是制定計劃了,但是往往制定了計劃去沒有去做,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最后一拖再拖,還有一些考生覺得計劃沒必要制定,自己什么時候該做什么心里有數,計劃不就是制定給別人看的嗎,小編告訴你,你錯了!如果你有這種計劃是制定給別人看的那就大錯特錯了,計劃的制定是為了約束自己,在制定的日期到來之前,一定要好好把內容復習完,如果沒有制定計劃,自己每天在處理很多事情之后,就會忘記自己每天要完成的有關ACCA的任務了。
3、做題+總結
很多考生還在學校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聽老師們一直在念叨做題做題,但是一直做題又很煩,人的心思就會很浮躁,萬一做的題還是錯很多,就更受打擊了,所以很多人其實很排斥每天做題,做題的目的,幾乎絕大部分的老師沒有說出來,做題是為了找規律找技巧,并不只是單純的刷題刷題,選擇題寫多了自己腦海里也有印象,計算題寫多了也能總結出規律,做題不只是單純的做題而已,還要學會總結。
做好以上三點,相信你備考沒問題的了!以上也是小編面對每一場考試的經驗之談,一定要動手動筆,光靠眼睛去看,看不過來這么多知識的。
CMA考試內容較為廣泛,考察點非常詳細,案例較多,實踐性和系統性較強,C級試題難度明顯增加,標準成本制度是考試中經常遇到的考察點之一。
CMA必背知識點之標準成本制度
標準成本:經過深思熟慮以后確立的價格、數量或成本,實務中通常表達成單位價格、或單位成本等形式,代表單位產出的預期成本。
1、標準成本的應用
(1)用于計劃的制定;
(2)確認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之間的差異;
(3)允許應用例外管理,并為差異分析奠定了基礎,使管理層能了解有利績效或不利績效的根本原因。
2、標準成本法、正常成本法與實際成本法的比較
對短期經營績效進行評估時,管理者可以事前確定好用于控制的標準。即標準成本法。
標準成本法: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均按照事前設定的標準進行核算。
實際成本法: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均按照實際發生的成本進行核算。
正常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按照實際成本核算,制造費用按照預先設定的分攤率乘以分攤基礎的實際成本動動數量進行核算。
標準成本制度例題分析
標準成本系統下,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間接費用是基于標準產量下的實際成本動因數量的標準成本
B.間接費用是基于實際產量下的標準成本動因數量的標準成本
C.直接人工是基于標準產量下的標準成本動因數量的標準成本
D.直接材料是基于標準產量下的實際成本動因數量的標準成本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標準成本法下,費用的分配值=AQ×SR×SP=實際產量的標準成本動因數量的標準成本;正常成本法下,費用的分配值=AQ×AR×SP=實際產量的實際成本動因數量的標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