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產通常是指單位或個人所擁有的以價值形態存在的資產。當企業的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應如何做相關的賬務處理?
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會計分錄
(1)股權性投資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權益工具投資——成本
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可借可貸)
盈余公積(可借可貸)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可借可貸)
同時:
借:其他綜合收益——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
貸:盈余公積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或反之
(2)債權性投資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債權投資——成本
其他債權投資——利息調整(可借可貸)
其他債權投資——應計利息
其他債權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可借可貸)
投資收益(可借可貸)
同時:
借:其他綜合收益——其他債權投資公允價值變動(或貸方)
其他綜合收益——信用減值準備
貸:投資收益(或借方)
(3)交易性金融資產
借:銀行存款(價款扣除手續費)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可借可貸)
投資收益(可借可貸)
什么是金融資產?
金融資產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項、股權投資、債權投資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資產等。金融資產簡單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金融資產的分類一旦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即重分類)。
投資收益是什么?
投資收益是指企業對外投資所得的收入(所發生的損失為負數),如企業對外投資取得股利收入、債券利息收入以及與其他單位聯營所分得的利潤等。
企業購進的機器設備、運輸工具等,均屬固定資產范疇,固定資產在滿足哪些條件下,應當予以終止確認?
固定資產終止確認的條件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
固定資產終止確認的條件包括:
1、該固定資產處于處置狀態。
固定資產處置包括固定資產的出售、轉讓、報廢或毀損、對外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
2、該固定資產預期通過使用或處置不能產生經濟利益。
固定資產賬務處理
舉例:單位賣了一輛舊車,財務上應該做何處理?
1、 將固定資產清理時的賬面價值轉入“固定資產清理”
借:固定資產清理
累計折舊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貸:固定資產
2、 支付清理費
借:固定資產清理
貸:銀行存款
3、 固定資產處置回收價值
借:其他應收款、銀行存款或原材料
貸:固定資產清理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4、 固定資產處置實現盈余時
借:固定資產清理
貸:營業外收入
5、 固定資產處置形成虧損時
借:營業外支出
貸:固定資產清理
收入確認的原則是企業應當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約義務,在客戶取得相關商品的控制權時即可確認收入。
取得相關商品控制權,是指能夠主導該商品的使用并從中獲得幾乎全部的經濟利益,也包括有能力阻止其他方主導該商品的使用并從中獲得經濟利益。
收入是什么?
收入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且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和非所有者投入資本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具體包括銷售商品收入、勞務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為第三方或客戶代收的款項。
收入主要有兩種分類,一種是按照企業從事日常活動的性質,劃分為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過渡資產使用權收入、建造合同收入等;另一種是按企業從事日常活動在企業中的重要性,即劃分為主營業務收入以及其他業務收入。
收入的特征包括:是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其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增加;是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收入確認的五步法是什么?
新準則設定了收入確認計量的五步法,分別為:
1、識別與客戶訂立的合同;
2、識別合同中的單項履約義務;
3、確定交易價格;
4、將交易價格分攤至各單項履約義務;
5、履行各單項履約義務時確認收入。
企業收入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1、取得主營業務收入:
確認收入時:
借: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結轉成本時: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2、取得其他業務收入:
確認收入時: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結轉成本時:
借:其他業務成本
貸:原材料
當一項固定資產預期通過使用或處置不能產生經濟利益時,此時不再符合固定資產的定義與確認條件,應當予以終止確認。固定資產終止確認時,計入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核算,相關的會計分錄怎么做?
固定資產終止確認的會計分錄
1、固定資產轉入清理
借:固定資產清理
累計折舊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貸:固定資產
2、發生的清理費用
借:固定資產清理
貸:銀行存款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3、出售收入和殘料等的處理
借:銀行存款
原材料
貸:固定資產清理
4、清理凈損益的處理
借:營業外支出--處置非流動資產損失
貸:固定資產清理
借:固定資產清理
貸:營業外收入
固定資產折舊相關知識
下列固定資產應當提取折舊:
1、房屋、建筑物;
2、在用的機器設備、運輸車輛、器具、工具;
3、季節性停用和大修理停用的機器設備;
4、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出的固定資產;
5、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
提取折舊的依據和方法:
1、納稅人的固定資產,應當從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計提折舊;停止使用的固定資產,應當從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計提折舊。
2、固定資產在計算折舊前,應當估計殘值,從固定資產原價中減除,殘值比例在原價的5%以內,由企業自行確定;由于情況特殊,需調整殘值比例的,應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
3、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最近,會計網在后臺收到了一位粉絲的提問,稱在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未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收入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下面就跟大家詳細講解。
權責發生制是什么?
權責發生制是按照收益、費用是否歸屬本期為標準來確定本期收益、費用的一種方法。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以下給大家介紹兩類業務的處理方法:
一、跨期收取的租金、利息
1 租金
租金收入,應按照合同約定的承租人應付租金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企業提供固定資產、包裝物或者其他有形資產的使用權取得的租金收入,應按交易合同或協議規定的承租人應付租金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其中,如果交易合同或協議中規定租賃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條規定的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出租人可對上述已確認的收入,在租賃期內,分期均勻計入相關年度收入。
出租方如為在我國境內設有機構場所、且采取據實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的非居民企業,也按本條規定執行。
2 利息
利息收入,應按照合同約定的債務人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金融企業按規定發放的貸款,屬于未逾期貸款(含展期,下同),應根據先收利息后收本金的原則,按貸款合同確認的利率和結算利息的期限計算利息,并于債務人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屬于逾期貸款,其逾期后發生的應收利息,應于實際收到的日期,或者雖未實際收到,但會計上確認為利息收入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金融企業已確認為利息收入的應收利息,逾期90天仍未收回,且會計上已沖減了當期利息收入的,準予抵扣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金融企業已沖減了利息收入的應收未收利息,以后年度收回時,應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納稅。
二、分期確認收入
1 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收入
以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的,應按照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交易性金融資產是企業為了近期內出售而持有金融資產,比如從二級市場購入的基金、債券等,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如何確認其投資收益?
交易性金融資產出售的投資收益確認方法
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出售時的公允價值-初始入賬金額-+公允價值變動余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交易性金融資產其實就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首先在取得時按公允價值計量,相關交易費用是要記到“投資收益”的借方;在持有期間取得的利息或現金股利,應當確認為“投資收益”,計入貸方;處置該金融資產時,其公允價值與初始入賬金額之間的差額應該確認為“投資收益”,同時調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投資收益是什么意思?
投資收益是指企業對外投資所得的收入(所發生的損失為負數),如企業對外投資取得股利收入、債券利息收入以及與其他單位聯營所分得的利潤等。
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賬務處理
1.初始計量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應收股利/應收利息
投資收益(交易費用)
貸:銀行存款
2.后續計量
(1)反映公允價值的變動
升值: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貶值: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交易性金融資產不計提減值
(2)持有期間
借:應收股利/應收利息
貸:投資收益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股利/應收利息
3.處置時
借:銀行存款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可借可貸)
投資收益(可借可貸)
在當今多變的金融市場中,企業為了保持流動性和滿足風險管理的要求,經常會進行金融資產的轉移。這一過程涉及多個財務概念,包括存出資本保證金、未實現融資收益、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及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本文將詳細探討這些概念及其在金融資產轉移中的作用。
首先,讓我們來理解何為存出資本保證金。存出資本保證金是企業在進行金融交易時,為了保證合約履行或作為抵押品而存放于第三方的資金。這部分資金通常不能用于企業的一般運營活動,但它確保了交易對手方在交易中的利益,降低了信用風險,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業的信譽度。
接下來是未實現融資收益。這個概念指的是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由于市場價值變動而產生的尚未實現的收益。在金融資產轉移過程中,未實現融資收益往往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因為它直接影響了企業的資產評估和財務報表呈現。企業需要對這些收益進行合理估計,并在適當的時機對其進行確認。
遞延所得稅負債則是企業在計算稅前利潤時,因暫時性差異導致的將來應繳納的稅款。在金融資產轉移的背景下,如果存在未實現的融資收益或其他暫時性差異,企業可能需要為此設置遞延所得稅負債。這反映了企業對未來稅務責任的預期,也是企業財務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后,我們討論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當企業將金融資產轉移給其他實體時,根據相關的會計準則和法律法規,企業可能需要對所轉移的金融資產進行終止確認。這意味著該資產及其相關的風險和收益不再體現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上。終止確認的過程涉及到復雜的會計處理,包括但不限于評估轉移是否符合終止確認的條件、轉移后是否保留了對資產的控制等。
在實際操作中,企業進行金融資產轉移時,必須綜合考慮上述所有因素。例如,企業在轉移一項金融資產時,需要評估存出資本保證金的規模以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同時計算未實現融資收益以合理反映資產的價值。此外,企業還需預估可能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并在必要時進行終止確認,以確保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合規性。
綜上所述,金融資產轉移是一個復雜的財務活動,它不僅涉及到資金的流動,還包括對存出資本保證金的管理、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核算、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預估以及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處理。企業在進行此類操作時,必須遵循嚴格的財務管理原則和會計準則,以確保交易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時也保護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
終止清算是清算程序的完結。清算人向股東分配剩余財產后,應從速制作清算報告書,提請股東會議通過,在股東會通過后,清算人的責任解除,清算隨之終止。
終止清算后,清算人應到登記機關進行清算完結的登記,清算公司的賬薄及其他有關清算的重要文件,在清算終止登記后應保存一定時間,保存人由法院選任。
清算是為了終結現存的法律關系、處理其剩余財產、使之歸于消滅而進行的一個程序,包括計算、核實等。清算是一種法律程序,社團注銷時,必須進行財產清算。未經清算就自行終止的行為是沒有法律效力的,不受法律保護。
清算的中止與終止程序需注意什么?
清算的中止與終止程序需注意公司財產不足清償債務的,應當中止清算程序,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清算終止后,清算組應當制作清算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清算組在清理公司財產、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后,發現公司財產不足清償債務的,應當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公司經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產后,清算組應當將清算事務移交給人民法院。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公司清算結束后,清算組應當制作清算報告,報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并報送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注銷公司登記,公告公司終止。
企業清算的原因有哪些?
企業清算的原因有合同期滿清算、法律規定清算、無法經營清算、違法經營清算、產權變動清算、破產解散清算。
清算和結算的區別是什么?
清算和結算的區別是定義不同、作用不同、涉及內容不同。
從定義來看,清算屬于是一種法律程序,組織解散是必須進行的一種財產劃分,結算的定義是根據交易結果而進行的相關款項的計算。
從作用來看,清算常用于公司倒閉時,結算則是用于把握各個部門資金的動向、盈虧等。
從涉及內容來看,清算不涉及債務轉移,結算則是清償債務的最終結果。
清算和結算是一對兒長相很相似的詞語,但是實際意義卻大有不同。
現在企業除了使用現金來結算貨款,還會使用票據的方式來進行結算,那么合同終止時是否會影響票據權利的行使?
合同終止是否會影響票據權利?
票據關系產生是由于票據基礎關系的產生。比如A向B購買一批商品,雙方簽訂貨物購銷合同,A簽發一張票據給B用來支付貨款。雙方簽訂的購銷合同就是票據基礎關系,從而產生簽發票據產生票據關系。票據關系形成,就和基礎關系失去了聯系,基礎關系的存在、有效與否,是影響不了票據關系的。只要票據符合法定的形式要件,票據關系的債務人就必須承擔票據責任,法律規定不得以該票據沒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為由進行抗辯。
例如甲乙雙方簽訂買賣合同,甲簽發了一張銀行承兌匯票給乙,乙在提示承兌后將匯票背書轉讓給了丙,之后甲乙雙方因為質量問題解除了買賣合同,丙此票據向承兌銀行提示付款,承兌銀行不能以甲乙之間買賣合同已解除為由拒絕付款,必須履行付款義務。
同樣票據簽發不合規也不會影響到基礎票據關系,例如雙方簽訂購銷合同,簽發一張支票支付貨款,但是收款人在提示付款時被付款人告知其支票上公司的簽章不符合規定,該票據無效。這時候雙方簽訂的買賣合同依然有效,收款人可以要求購貨方支付貨物對價或重新簽發票據。總之合同無效,不影響票據效力;票據無效,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兩者不會相互影響。
而票據權利的行使有相關限制,比如如果持票人忘記時間,超過期限提示付款,是不是就無法得到付款了呢?不是這樣的,只要作出說明后,承兌人或者付款人仍應當繼續對持票人承擔付款責任。但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還是在規定日期提示付款。
什么是票據權利?
票據權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據債務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它包括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
中央部門預算的編制原則包括合法性、真實性、完整性、科學性、穩妥性、透明性和績效性。
一、合法性原則
部門預算的編制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和國家其他法律、法規的要求,充分體現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并在法律賦予部門的職能范圍內進行。
二、真實性原則
部門預算收支的預測必須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履行部門職能的需要為依據,對每一收支項目的數字指標應認真測算,力求各項收支數據真實準確。
三、完整性原則
部門預算編制要體現綜合預算的要求。各部門應將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部門預算,全面、準確地反映部門各項收支情況。
四、科學性原則
預算編制的程序設置要科學,預算編制的方法要科學,預算的核定要科學。基本支出預算定額要依照科學的方法制定,預算支出結構要科學,項目支出預算編制中要對項目進行評審排序。
五、穩妥性原則
部門預算的編制要做到穩妥可靠,量入為出,收支平衡,不得編制赤字預算,先保證基本支出,項目支出預算的編制要量力而行。
六、重點性原則
部門預算編制要合理安排各項資金,本著“統籌兼顧,留有余地”的方針,在兼顧一般的同時,優先保證重點支出。要先保證基本支出,后安排項目支出;先重點、急需項目,后一般項目。
七、透明性原則
要通過建立完善科學的預算支出標準體系,實現預算分配的標準化、科學化,減少預算分配中的主觀隨意,使預算分配更加規范、透明。主動接受人大、審計和社會監督,建立健全部門預算信息披露制度和公開反饋機制,推進部門預算公開。
八、績效性原則
樹立績效管理理念,健全績效管理機制,對預算的編制、執行和完成情況實行全面的追蹤問效,不斷提高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益。
可比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一、可比性原則的定義
可比性原則是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不同企業同一會計期間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同一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要求提供有關會計信息。
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內容
①可靠性(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②可理解性(清晰明了);
③可比性(橫企業、縱時間);
④相關性(與使用者決策相關);
⑤實質重于形式(經濟實質>法律形式);
⑥重要性(金額、性質);
⑦謹慎性(不高估資產、收益,不低估負債、費用);
⑧及時性(不提前、不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