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率又稱市價盈利率、股價盈利比率、價盈比、盈利比、本益比,是指長線投資復息回報年率。計算盈利率時可以通過公式盈利率=(定價-成本)/成本*100%得出。
盈利率的計算公式
盈利率=(定價-成本)/成本*100%=利潤/成本*100%=定價/成本-1。
盈利率是指長線投資復息回報年率。反映了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利的預期,比率越高,越表現出投資者對股票的預期越樂觀,反之則不然。
虧損率的計算公式
虧損率=虧損額/銷售額*100%。
虧損率系商業部門或商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虧損額與商品銷售額或資金額的比率。它表示商業部門或商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虧損的程度。
盈利率和利潤率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
一、公式上的不同
利潤率的公式是利潤÷成本×100%=利潤率
盈利率=(定價-成本)/成本*100%=利潤/成本*100%=定價/成本-1。
二、定義上的不同
利潤率是指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利潤率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利潤水平的相對指標。利潤率指標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比較各企業之間和不同時期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本*100%=定價/成本-1。
盈利率又稱市價盈利率、股價盈利比率、價盈比、盈利比、本益比,亦簡稱PAE值,是指長線投資復息回報年率。盈利率是我們簡化的稱謂,實際是價格盈利率。這一比率反映了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利的預期,比率越高,越表現出投資者對股票的預期越樂觀,反之則不然。其原因在于,正因為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利的預期大,股價才會上升,這一比率才相應地增加。一般說來,那些快速發展的公司,這一比率比較高,而平穩發展的公司這一比率則相應低。
利潤率和毛利率的區別
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余價值量不同的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
毛利率又稱銷售毛利率,是一個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標,在經濟含義中,毛利率越高則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高,控制成本的能力越強。
價值系數的計算公式為:價值系數=功能評價系數÷成本系數,價值系數是在價值工程中用來表達零件(產品)的功能與成本的匹配程度的相對比值。
價值系數是不是越大越好?
價值系數越接近1越好,大于1的不一定是最優方案。當價值系數等于或接近1時,說明該零件(產品)的成本與其功能配合相宜,很理想;當價值系數大于1,說明該零件(產品)的成本偏低,可能不能保證其功能需要,應適當追加成本;當價值系數小于1,說明保證該零件(產品)功能的成本過高,應降低成本,否則會造成成本的不必要升高或產生過剩的功能。
價值系數有什么作用?
價值系數的作用在于幫助價值工程人員進行功能成本分析時找到主攻方向,即將價值系數小于1的零件(產品),排成序列,從最小系數開始,依次作為價值工程的重點對象,不斷尋求降低成本和確保功能的改進方案。
價值系數和價值指數是一樣的嗎?
價值系數是指功能系數與成本系數的比值,價值指數則是指功能尺度與成本費用的比值,兩者是不一樣的。
成本是什么?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為成本,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于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
總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為:DTL=DFL×DOL=(EBIT+F)/[EBIT-I-D/(1-r)]。
其中:EBIT為息稅前利潤;F為總固定成本;I為利息;D為優先股股息;r為所得稅稅率。
總杠桿系數是指公司財務杠桿系數和經營杠桿系數的乘積。
DFL即財務杠桿系數,指普通股每股稅后利潤變動率相對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通常用來反映財務杠桿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
DOL即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相對于產銷量變動率的比。
EBIT是什么?
EBIT是指息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
EBIT通過剔除所得稅及利息,可以使投資者評價項目的時候不用考慮項目適用的所得稅率和融資成本,這樣方便了投資者將項目放在不同的資本結構中進行考察。
EBIT主要用來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反映企業現金的流動情況,是資本市場上投資者比較重視的指標,通過在計算利潤時剔除掉所得稅和利息因素,可以使利潤的計算口徑更方便投資者使用。
EBIT的計算公式
EBIT的計算公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具體如下:
1、間接法:EBIT=凈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
2、直接法:
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產銷量Q×(單價P-單位變動成本V)-固定經營成本F
=產銷量Q×單位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F
=邊際貢獻總額M-固定經營成本F
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有三個:
公式一
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為財務杠桿系數;△EPS為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額;EPS為變動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潤;△EBIT為息稅前利潤變動額;EBIT為變動前的息稅前利潤。
公式二
為了便于計算,可將上式變換如下:
由EPS=(EBIT-I)(1-T)/N
△EPS=△EBIT(1-T)/N
得DFL=EBIT/(EBIT-I)
式中:I為利息;T為所得稅稅率;N為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
公式三
在有優先股的條件下,由于優先股股利通常也是固定的,但應以稅后利潤支付,所以此時公式應改寫為:
DFL=EBIT/[EBIT-I-(PD/(1-T))]
式中:PD為優先股股利。
經營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EBIT/EBIT)/(△Q/Q),△EBIT是息稅前利潤變動額,△Q為產銷量變動值。
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固定成本)/息稅前利潤=(EBIT+F)/EBIT=M/(M-F)。
總杠桿系數的作用
1、通過計算總杠桿系數,能夠估計出銷售量變動對每股收益造成的影響。總杠桿作用是財務杠桿與營業杠桿的綜合運用經營杠桿通過擴大銷售影響息稅前收益,而財務杠桿通過擴大息稅前收益影響每股收益。如果兩種杠桿共同起作用,那么銷售額稍有變動就會使每股收益產生更大的變動。
2、通過總杠桿作用,可以幫助公司了解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為了達到某一總杠桿系數,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比如,經營杠桿度較高的公司可以在較低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經營杠桿度較低的公司可以在較高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等等。公司必須根據自己的目標,在總風險和預期收益之間進行權衡,以使公司總風險降低到一個適當的水平。
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為:變異系數C·V=(標準偏差SD/平均值Mean)×100%,變異系數又稱“標準差率”,是衡量資料中各觀測值變異程度的另一個統計量。當進行兩個或多個資料變異程度的比較時,如果度量單位與平均數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標準差來比較。
什么是標準變異系數
標準變異系數是一組數據的變異指標與其平均指標之比,它是一個相對變異指標。
變異系數有全距系數、平均差系數和標準差系數等。常用的是標準差系數,用CV(Coefficient of Variance)表示。
CV(Coefficient of Variance):標準差與均值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為:CV=σ/μ
變異系數的優點
變異系數的優點為比起標準差來,變異系數的好處是不需要參照數據的平均值。變異系數是一個無量綱量,因此在比較兩組量綱不同或均值不同的數據時,應該用變異系數而不是標準差來作為比較的參考。
變異系數的缺點
變異系數的缺點為當平均值接近于0的時候,微小的擾動也會對變異系數產生巨大影響,因此造成精確度不足。變異系數無法發展出類似于均值的置信區間的工具。
變異系數的應用
變異系數在概率論的許多分支中都有應用,比如說在更新理論、排隊理論和可靠性理論中。在這些理論中,指數分布通常比正態分布更為常見。
由于指數分布的標準差等于其平均值,所以它的變異系數等于一。變異系數小于一的分布,比如愛爾朗分布稱為低差別的,而變異系數大于一的分布,如超指數分布則被稱為高差別的。
復利現值系數亦稱折現系數或貼現系數,是按照復利法計算利息的一種方式,那么復利現值系數的公式是什么?應該如何計算復利現值呢?
復利現值系數的公式
復利現值系數亦稱折現系數或貼現系數,是指按復利法計算利息的條件下,將未來不同時期一個貨幣單位折算為現時價值的比率。它直接顯示現值同已知復利終值的比例關系,與復利終值系數互為倒數。
復利現值的計算公式為:P=F*1/(1+i)^n,其中的1/(1+i)^n就是復利現值系數,記作(P/F,i,n).其中i是利率(折現率),n是年數。根據這兩個條件就可以查到具體對應的復利現值系數了。
普通年金現值是什么?
普通年金現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按相同時間間隔在每期期末收付的相等金額折算到第一期初的現值之和。即現金流量發生在每期期末,現值發生第一筆現金流量那一期的期初計算。普通年金又稱后付年金,是指各期期末收付的年金。普通年金現值,是指為在每期期末取得相等金額的款項,現在需要投入的金額。普通年金現值公式為PA=A/(1+i)1+A/(1+i)2+A/(1+i)3+…+A/(1+i)n,推導得出:PA=A[1-(1+i)-n]/i
年金的分類
年金是指等額、定期的系列收支款項。如折舊、利息、租金、保險費等通常表現為年金形式。年金可以分為普通年金、預付年金、遞延年金和永續年金。
1、普通年金又稱后付年金,是指各期期末收付的年金。普通年金現值,是指為在每期期末取得相等金額的款項,現在需要投入的金額。
2、預付年金是指在每期期初支付的年金。
3、遞延年金是指第一次支付發生在第二期或第二期以后的年金。
4、無限期定額支付的年金,稱為永續年金。現實中的存本取息,可視為永續年金的一個例子。
存貨模型中持有現金資產的總成本包括有持有成本和轉換成本,也即是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存貨模型下的總成本該怎么計算?
存貨模型下總成本的計算公式
總成本=機會成本+交易成本=C/2×K+T/C×F
公式中的“C/2×K”指的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平均現金持有量×機會成本率=C/2×K。
C表示現金持有量,C/2就是平均現金持有量。
1、最高現金持有量為最佳現金持有量,最低現金持有量為0,所以平均現金持有量=(最佳現金持有量+0)/2=最佳現金持有量/2,最佳現金持有量=平均現金持有量×2。這里的資本成本率等同于機會成本率,比如說C=10,K=10%,機會成本=C/2×K=10/2×10%=0.5。
公式中的“T/C×F”指的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交易次數×每次交易成本=T/C×F。其中:C表示現金持有量,K表示機會成本率或資本成本率,T表示現金需求總量,F表示每次交易成本或轉換成本。
2、現金持有量為10萬,現金需求總量為100萬,每次交易成本為0.2萬,交易成本=T/C×F=100/10×0.2=2。
A企業每年需要使用現金10萬元,現金持有量為1萬元,每次轉換的成本為0.02萬元,資金的資本成本率為5%。在現金存貨模型下,現金的機會成本、交易成本和總成本應如何計算?
現金需求總量T=10萬元,現金持有量C=1萬元,每次交易成本F=0.02萬元,K=5%
機會成本=C/2×K=10/1×5%=0.5萬元;
交易成本=T/C×F=10/1×0.02=0.2元;
總成本=機會成本+交易成本=C/2×K+T/C×F=0.7萬元。
現金存貨模型下,最佳現金持有量與機會成本、交易成本的關系
當機會成本與交易成本相等時,相關總成本最低,此時的持有量即為最佳現金持有量。
股利增長模型計算公式:股利增長率=本年每股股利增長額/上年每股股利×100%。股利增長率就是本年度股利較上一年度股利增長的比率。
股利增長率在短期內有可能高于資本成本,但從長期來看,如果股利增長率高于資本成本,必然出現支付清算性股利的情況,從而導致資本的減少。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與股利增長模型計算的股權資本成本有什么不同?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與股利增長模型計算的股權資本成本的不同有:對風險的解釋度不同、兩者的基本假設有諸多不同、市場保持平衡的均衡原理不同。股利增長模型又稱為“股利貼息不變增長模型”、“戈登模型(Gordon Model)”,在大多數理財學和投資學方面的教材中,戈登模型是一個被廣泛接受和運用的股票估價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主要研究證券市場中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與風險資產之間的關系,以及均衡價格是如何形成的,是現代金融市場價格理論的支柱,廣泛應用于投資決策和公司理財領域。
什么是股利?
股利一般指紅利,是指上市公司在進行利潤分配時,分配給股東的利潤。一般是每10股,派發XX元,股東在獲得時,還要扣掉上交稅額。普通股股東所得到的超過股息部分的利潤。普通股股東所得紅利沒有固定數額,企業分派給股東多少紅利,則取決于企業年度經營狀況的好壞和企業今后經營發展戰略決策的總體安排。
什么是股利發放日?
股利發放日將股利正式發放給股東的日期。股利的主要發放形式有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財產股利和建業股利。宣布股利日是董事會宣布決定在某日發放股利的日期。除息日是除去股息日期。在除息日當天或其后購買股票者將無權領取最近一次股利。除息日一般在股權登記日后面若干天。
成本系數的計算公式為:成本系數=原料加工后的成本÷加工前的成本=各個工作預算成本/預算成本總額。成本系數是指同一種原料加工后的成本與加工前的成本之間的比率。
用成本系數法計算加工后原料成本,只適用于出材料相同的食品原料。
成本系數和價值系數的計算公式
1、成本系數=各個工作預算成本/預算成本總額(精準到個位數)。
2、價值系數=評價(功能)系數/成本系數。
價值系數是評價系數和“平均數”的比值。
功能評價系數是什么?
功能評價系數又稱功能指數、功能重要度系數,是指評價對象功能(或零部件)在整體功能中所占的比率。
常常采用評分法予以確定,即將各個零部件的功能一一進行對比并打分,重要的打一分,次要的打0分。公式如下:功能評價系數=某一零部件得分/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計。
提高價值系數的途徑
1、在保持產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產品成本;
2、消除過剩功能,同時成本有較大降低;
3、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提高產品功能;
4、提高產品功能,同時降低產品成本;
5、成本增加不多,產品功能卻有較大的提高。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遇到諸如利率、經濟衰退等系統風險和財務風險、操作風險等非系統風險。只有承擔的系統性風險才能得到補償,而非系統性風險不能得到補償。為了更好地研究系統性風險和期望收益之間的關系,我們需要掌握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及其計算公式。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計算公式
Ri=R+βi×(Rm—Rf)
其中:
Ri表示必要收益率;
Rf表示無風險收益率,通常以短期國債的利率近似代替;
βi表示第i種股票的或組合的β系數;
Rm表示市場組合的平均收益率;
βi×(Rm—Rf)為組合的風險收益率;
β系數的計算:β=(Ri-Rf)/(Rm-Rf)=風險收益率/(Rm-Rf)。
舉個例子,A投資組合的必要收益率為10%,市場組合的平均收益率為12%,無風險收益率為4%,則該投資組合的β系數應如何計算?
有已知條件可知:必要收益率Ri=10%,市場組合的平均收益率Rm=12%,無風險收益率Rf=4%,代入公式中可得:β=(Ri-Rf)/(Rm-Rf)=(10%-4%)/(12%-4%)=0.75。
B投資組合的風險收益率為12%,市場組合的平均收益率為14%,無風險收益率為6%,則該投資組合的β系數應如何計算?
有已知條件可知:市場組合的平均收益率Rm=14%,無風險收益率Rf=6%,風險收益率為12%;
代入公式中可得:β=風險收益率/(Rm-Rf)=12%/(14%-6%)=1.5。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計算公式中β系數的含義
β=1,表示該資產或該資產組合的風險和市場組合的風險相等;
β>1,表示該資產或該資產組合的風險和市場組合的風險更大;
β<1,表示該資產或該資產組合的風險和市場組合的風險更小。
β系數越大,資產的預期收益越大。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相關知識
1.無風險利率以及對所承擔風險的補償組成了單個證券的期望收益率;
2. β值的大小決定了風險溢價的大小。β值越高,單個證券的風險越高,所得到的補償越高;
3. β度量的是單個證券的系統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沒有風險補償;
4.風險和報酬的關系是一種線性關系,說明了風險越高,報酬越高。
財務杠桿系數,一般用于反映財務杠桿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也稱財務杠桿程度,其計算公式有哪些?
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財務杠桿系數計算公式:財務杠桿系數=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潤總額=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財務杠桿系數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根據定義可知,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EPS/EPS)/(△EBIT/EBIT)
因為,EPS1=(EBIT1-I)×(1-T)/n
EPS2=(EBIT2-I)×(1-T)/n
所以,△EPS=EPS2-EPS1=(EBIT2-EBIT1)×(1-T)/n
=△EBIT×(1-T)/n
△EPS/EPS1=△EBIT/(EBIT1-I)
(△EPS/EPS1)/(△EBIT/EBIT1)=EBIT1/(EBIT1-I)
即,財務杠桿系數DFL=EBIT1/(EBIT1-I)=EBIT/(EBIT-I)
財務杠桿效應:在某一固定的債務與權益融資結構下由于息稅前利潤的變動引起每股收益產生更大變動程度的現象。
經營杠桿系數計算公式: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
經營杠桿效應: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銷售量一定程度的變動引起息稅前利潤產生更大程度變動的現象。
總杠桿系數計算公式:總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利潤總額=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
總杠桿效應:指由于固定經營成本和固定融資成本的存在,導致每股收益變動率大于營業收入變動率的現象。
財務杠桿系數如何理解?
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稅后利潤變動率相對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也叫財務杠桿程度,通常用來反映財務杠桿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
財務杠桿指的是企業的籌資方式,財務杠桿比率則可以量化反映公司債務籌資的比率,即企業的資本結構,包括產權比率,資產負債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