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聽過財務杠桿這個名詞多于財務杠桿系數,其實財務杠桿和機會成本的意思有點相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財務杠桿系數的知識點,和會計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系數一般是用來反應財務杠桿作用的大小程度,包括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也是指每股稅后利潤和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在普通股范圍里)
(二)案例分析
甲公司的資本總額為1200萬元,其中債務資本為400萬元(年利率為12%),甲公司生產的產品,固定的經營成本為200萬元,變動成本率為65%,銷售額為1100萬元,那么,財務杠桿系數為多少?
A:1.76
B:1.28
C:1.17
D:1.34
解析:
1、這道題主要考察的是財務杠桿系數的知識點
2、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
3、財務杠桿系數= [1200*(1—65%)—200]/[1200*(1—65%)—200—400*12%]=1.28
(三)總杠桿系數
總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利潤總額=(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潤總額*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潤總額)=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以上就是和財務杠桿系數有關的案例和總杠桿系數有關的公式,想了解更多有關中級會計師《財務管理》知識點,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這兩個知識點在中級會計師考試中還是經常會考到的,今天我們就來說手這兩個知識點,和會計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息稅前利潤、經營杠桿系數
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費用,這也是在財務報表分析中經常會看到的內容,其實財務管理也就是為了財務看懂報表然后對報表作出分析之后,再采取辦法解決出現的問題,經營杠桿系數,是為了好好利用公司里的資金,才能知道有沒有利用好財務杠桿。
(二)案例分析
甲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去年的產銷量為6000件,每件的售價是250元,成本的總額是1300000元,在成本總額中,固定成本為265000元,變動成本為523000元,混合成本為120000元(Y=50000+15X),今年預計固定成本可以降低6000元,成本和單價不變,計劃的產銷量為6700件,那么計劃年度的息稅前利潤為多少?產銷量為6700件的時候的經營杠桿系數為多少?
解析:
1、這道題主要考察息稅前利潤、經營杠桿系數知識點
2、單位變動成本=(523000/6000)+15=102元
3、計劃年度固定成本總額=265000+50000—6000=309000元
4、邊際貢獻=6700*(250—102)=991600元
5、息稅前利潤=991600—309000=682600元
6、經營杠桿系數=991600/682600=1.45
以上就是有關息稅前利潤、經營杠桿系數的知識點,想了解更多有關中級會計師《財務管理》知識點,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息稅前利潤一般是在財務報表分析的時候需要用到,具體來說應該是對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進行分析的時候會用的比較多,那么息稅前利潤是什么意思呢?和會計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息稅前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不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怎么計算的?
息稅前利潤的計算方法:
1、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2、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3、息稅前利潤主要用來計算的
4、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余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余
息稅前利潤和息前稅后利潤有什么區別?
1、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息前稅后利潤
2、息稅前利潤=稅前利潤+利息費用=稅后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
3、息稅前利潤所得稅=息稅前利潤×所得稅稅率
4、息前稅后利潤=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稅前利潤+利息費用)×(1-所得稅率)=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利息費用×(1-所得稅率)=稅后利潤+稅后利息
以上就是有關息稅前利潤的相關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會計知識,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息稅前利潤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一般都是在計算的時候出現,息稅前利潤包括利潤總額和財務費用,如果對這部分知識點不了解,那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息稅前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不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和息前稅后利潤有什么區別?
1、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息前稅后利潤
2、“息稅前利潤”指的是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之前的利潤,息稅前利潤=稅前利潤+利息費用=稅后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
3、“息前稅后利潤”指的是“息稅前利潤”和“息稅前利潤所得稅”的差額,息稅前利潤所得稅=息稅前利潤×所得稅稅率
4、息前稅后利潤=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稅前利潤+利息費用)×(1-所得稅率)=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利息費用×(1-所得稅率)=稅后利潤+稅后利息
息稅前利潤與凈利潤的關系是什么?
1、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財務費用中的利息
2、凈利潤=利潤總額-按利潤總額計算的企業所得稅
對于項目現金流量來說,由于不考慮利息費用以及營業外的收支,所以營業利潤與息稅前利潤基本相等,而凈利潤(在不考慮利息費用的情況下)=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
利潤總額=營業收入+投資凈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
以上就是有關息稅前利潤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會計知識,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息稅前利潤,又稱為息前稅前利潤,包含利息費用,對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這一指標,具體該如何計算?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計算公式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計算公式如下: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財務杠桿系數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經營杠桿系數×銷售量變動率
息稅前利潤如何理解?
息稅前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凈利潤/(1-所得稅稅率)+利息費用=凈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利潤總額是“虧損總額”的對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最終財務成果。企業純收入構成內容之一。
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利息=凈利潤+所得稅費用=營業利潤+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后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后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準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凈利潤=利潤總額×(1-所得稅稅率)=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
息稅前利潤與經營杠桿系數的關系:
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
息稅前利潤與財務杠桿系數的關系:
財務杠桿系數=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潤總額=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稅前利潤是指企業繳納所得稅之前的計稅利潤;稅后利潤是指企業經營所得利潤扣除應繳納所得稅之后的剩余利潤。對于稅前利潤和稅后利潤,具體應怎么計算?
稅前利潤和稅后利潤計算公式
稅前利潤=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稅后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1-所得稅率)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稅前利潤是什么意思?
稅前利潤是企業交納所得稅以前的計稅利潤。第二步利改稅后,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實現的大部分利潤以所得稅和調節稅的形式上繳國家,剩余部分留歸企業。因此,在利潤分配中產生了稅前利潤和稅后利潤兩個概念。按照稅法規定,企業交納所得稅的計稅利潤是指企業每個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包括營業外收入)減除成本、費用、國家允許在所得稅前列支的稅金以及營業外支出后的余額,即企業的利潤總額。
稅后利潤是什么?
稅后利潤是利改稅企業交納所得稅、調節稅或承包費以后剩余的利潤,是實行利改稅后國家與企業分配關系變化后產生的一個概念。按照稅法規定,企業按照計稅利潤和規定稅率向國家繳納所得稅。繳納所得稅后,按照剩余利潤是否超過合理留利水平為標準區別對待:對從事生產經營的工業、交通運輸、商業、金融、保險、供銷等國營大中型企業征收調節稅,對國營小型企業收取承包費;對建筑安裝等微利企業則不再征收調節稅或承包費。征收所得稅、調節稅或承包費以后的利潤,由企業自行支配,用于建立各種專用基金。建筑安裝企業的稅后利潤計算公式是。
稅后利潤=稅前(計稅)利潤-所得稅,稅后利潤全部留給企業安排使用,進一步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使企業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企業經營得好,經濟效益越高,稅后利潤就越多。這就使企業認真改善經營管理,增產增收,為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
息稅前利潤是指不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稅前利潤是指繳納所得稅之前的計稅利潤,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區別。
息稅前利潤和稅前利潤區別
息稅前利潤包含利息費用,稅前利潤未包含利息費用。
息稅前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是指不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稅前利潤是指未扣除應納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就是利潤總額。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凈利潤/(1-所得稅稅率)+利息費用=凈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稅前利潤=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利息=凈利潤+所得稅費用=營業利潤+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利潤總額是“虧損總額”的對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最終財務成果,具體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的利潤總和。
稅前利潤是不是營業利潤?
稅前利潤是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是指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取得的利潤,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資產處置收益(-資產處置損失)+其他收益,所以營業利潤是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可以理解為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而利潤總額是指企業在所得稅前一定時期內進行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總成果。
息稅前利潤和利潤總額區別
息稅前利潤包含利息費用,而利潤總額不包含利息費用。息稅前利潤是指企業當年實現稅前利潤與利息支出的合計數。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總額即企業在一定期間的利潤總和。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凈利潤/(1-所得稅稅率)+利息費用=凈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利息=凈利潤+所得稅費用=營業利潤+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凈利潤=利潤總額×(1-所得稅稅率)=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
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有哪些區別?
1、計算公式不一樣。
(1)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信用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資產處置收益(-資產處置損失)+其他收益+凈敞口套期收益(-凈敞口套期損失)
(2)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2、定義不一樣。
(1)營業利潤是企業最基本經營活動的成果,也是企業一定時期獲得利潤中最主要、最穩定的來源。
(2)利潤總額指稅前會計利潤。也就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最終財務成果。
企業息稅前利潤是不扣除利息及所得稅的利潤,簡單理解為不考慮利息的前提下繳納所得稅之前的利潤,具體應如何計算?
息稅前利潤計算公式
息稅前利潤計算公式: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或者,息稅前利潤=凈利潤+利息費用+所得稅
息稅前營業利潤率的計算公式
息稅前營業利潤率=息稅前利潤/營業收入=(凈利潤+所得稅+財務費用)/營業收入
息稅前利潤保障比率的計算公式
息稅前利潤保障比率即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凈利潤和所得稅如何理解?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后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后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準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凈利潤增長率=(本年凈利潤-上年凈利潤)÷上年凈利潤×100%=(本年凈利潤÷上年凈利潤-1)×100%
所得稅又稱所得課稅、收益稅,指國家對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所得征收的一類稅收。是對所有以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總稱。
各地政府在不同時期對個人應納稅收入的定義和征收的百分比不盡相同,有時還分稿費收入、工資收入以及偶然所得(例如彩票中獎)等等情況分別納稅。
所得稅的主要特點
1.通常以純所得為征稅對象。
2.通常以經過計算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為計稅依據。
3.納稅人和實際負擔人通常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直接調節納稅人的收入。特別是在采用累進稅率的情況下,所得稅在調節個人收入差距方面具有較明顯的作用。對企業征收所得稅,還可以發揮貫徹國家特定政策,調節經濟的杠桿作用。
4.應納稅稅額的計算涉及納稅人的成本、費用的各個方面,有利于加強稅務監督,促使納稅人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和改善經營管理。
息稅前利潤,又稱息前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及所得稅前發生的利潤,其計算公式有哪些?
息稅前利潤如何計算?
息稅前利潤就是沒有扣除利息也沒有扣除所得稅的利潤。它的計算公式是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和毛利潤的區別
毛利潤就是主營銷售收入減掉主營業務的直接成本后的利潤部分。企業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稅收等是沒有減掉的。毛利潤計算公式為: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100%=(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
息稅前利潤就是沒有扣除利息也沒有扣除所得稅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屬于資產報酬,它是不受籌資活動影響而是經營活動的結果。因為籌資活動只影響息稅前利潤在債權人的收益(就是利息)和股東的收益(就是利潤)之間的分配,而不影響息稅前利潤的大小。
比如某個體戶以銷售服裝為主營業務,店家用10000元購進一批服裝,銷售價是12000元。假設固定經營成本、其他費用以及所得稅不考慮,那么這次銷售服裝的利潤為2000元,這個2000元就是息稅前利潤(資產報酬)。
如果這10000元全部為店家自有資本,那么取得的2000元息稅前利潤則全部歸個體戶(所有者)所有;如果10000元中有一部分是籌資也就是借款來的,則2000元息稅前利潤由債權人和個體戶(所有者)共有。也就是息稅前利潤在債權人的收益(就是利息)和股東的收益(就是利潤)之間的分配,而不影響息稅前利潤的大小。
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它與利潤總額之間有什么關系?
息稅前利潤和利潤總額關系
息稅前利潤是指企業當年實現稅前利潤與利息支出的合計數。稅前利潤是指未扣除應納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就是利潤總額。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凈利潤/(1-所得稅稅率)+利息費用=凈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利息=凈利潤+所得稅費用=營業利潤+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凈利潤=利潤總額×(1-所得稅稅率)=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
息稅前營業利潤率=(凈利潤+所得稅+財務費用)/營業收入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財務杠桿系數
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經營杠桿系數×銷售量變動率
凈利潤是什么?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后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后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準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后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后利潤或凈利潤。凈利潤的多寡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總額,其二就是所得稅費用。
稅后利潤(即凈利潤)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經濟指標。對于企業的投資者來說,凈利潤是獲得投資回報大小的基本因素,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凈利潤是進行經營管理決策的基礎。同時,凈利潤也是評價企業盈利能力、管理績效以至償債能力的一個基本工具,是一個反映和分析企業多方面情況的綜合指標。
稅前利潤是指在所得稅完稅前的利潤,是企業的營業收入扣除成本費用以及流轉稅后的利潤,也就是常見的利潤總額。那么如何計算稅前利潤?
稅前利潤的計算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資產處置收益(-資產處置損失)+其他收益
營業利潤是指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取得的利潤,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
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期間費用-稅金及附加=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稅金及附加
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成本-稅金及附加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利潤總額的核算
對于工業企業來說,利潤總額=銷售利潤+投資凈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對于商業企業來說,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匯總損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國家補貼收入。
凈利潤的會計核算
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
稅后利潤=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相關會計分錄
1、計提時: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2、上繳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結轉所得稅至本年利潤后得出凈利潤: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投資收益率是每個新手投資者最在意的一項指標,投資收益率又被稱為投資利潤率,其計算公式為投資收益率=年息稅前利潤或年均息稅前利潤/項目總投資*100%。
投資收益率如何計算?
投資收益率=年息稅前利潤或年均息稅前利潤/項目總投資*100%;其中,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凈利潤/(1-所得稅稅率)+利息費用=凈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投資收益率的概念
投資收益率,也稱為投資利潤率,是指在某一年度內,在某一特定的生產能力下,該項目每年的凈收益與整個項目的總投資比例。這是一個靜態的衡量投資項目的贏利程度的指標,反映了一個項目在正常生產年度內的年度單位投資的凈收入。對運營期內各年的凈收益額變化幅度較大的方案,可計算運營期年均凈收益額與投資總額的比率。
投資收益率的優缺點有哪些?
投資收益率的優點主要在其經濟意義明確,直觀,計算簡單,能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投資效益的優劣,適合不同的投資規模。
其不足之處在于:未充分考慮資本的時間價值,忽略了資本的時間價值;指標的計算存在著很大的主觀隨機性;不能準確地反映工程建設周期、投資模式、回收率等因素對項目影響,而分子、分母計算口徑的可比性較低,難以直接使用。只有在投資收益率指數達到或等于無風險的情況下,投資項目的財務上是可行的。所以,用投資收益率作為企業的主要決策基礎是不可靠的。
投資收益率的作用意義
投資收益率反映投資的收益能力。如果企業的對外投資比例顯著低于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則表明企業對外投資已告失敗,因此,要優化企業的對外投資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如果這一比例遠遠超過普通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那么應進一步分析各項收益的合理性。
利息保障倍數是企業用于衡量長期償債能力強弱的財務指標,當企業的利息保障倍數較高時,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其計算公式為利息保障倍數=EBIT/利息費用。
利息保障倍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利息保障倍數=EBIT/利息費用,其中息稅前利潤(EBIT)=利潤總額+財務費用;息稅前利潤(EBIT)=凈銷售額-營業費用;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利息保障倍數是什么?
利息保障倍數又稱已獲利息倍數,是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之比,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債權人通過分析利息保障倍數指標,以衡量債務資本的安全程度。
利息保障倍數多少合適?
利息保障倍數的數值應大于1,數值越高,代表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利息保障倍數指標反映企業經營收益為所需支付的債務利息的多少倍、企業獲利能力的大小以及反映獲利能力對償還到期債務的保證程度,它既是企業舉債經營的前提依據,也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大小的重要標志。若利息保障倍數過低,企業將面臨虧損、償債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下降的風險。
利息保障倍數為負說明什么?
利息保障倍數為負,直接原因是利息費用為負,是由利息收入高于利息費用所導致的,即企業來自銀行存款、投資債券或通過其它固定收益方式投資理財所產生的收入,高于企業從銀行貸款或發行債券等形式進行債務融資所支付的利息。
利息保障倍數在計算時應注意什么?
在計算利息保障倍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損益表對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進行分析,作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應該包括經常收益。
2、特別項目(如:火災損失等)停止經營、會計方針變更的累計影響。
3、利息費用不僅包括作為當期費用反映的利息費用,還應包括資本化的利息費用。
4、未收到現金紅利的權益收益,可考慮予以扣除。
5、當存在股權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時,少數股權收益不應扣除。
留存利潤指企業從歷年實現的凈利潤中提取或形成的留置于企業內部的積累,包括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兩個組成部分。
什么是留存利潤?
留存利潤指企業從歷年實現的凈利潤中提取或形成的留置于企業內部的積累,包括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兩個組成部分。
盈余公積指企業從稅后利潤中提取形成、存留于企業內部且具有特定用途的收益積累,包括法定盈余公積、任意盈余公積和法定公益金。
未分配利潤指企業經營所實現的凈利潤經過提取盈余公積、彌補虧損以及向投資者分配利潤后留存在企業的歷年結存的利潤。
留存收益的相關計算
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
留存收益率=留存收益/凈利潤×100%=(凈利潤-分配給股東的利潤)/凈利潤×100%。
留存收益率指凈利潤扣除全部股利后與凈利潤的比率,該比率用于衡量有多少當期收益總額留在公司內部用于發展,留存收益率與股利支付率是一對指標,此消彼長。
留存利潤和利潤留存的區別是什么?
留存利潤指企業從歷年實現的凈利潤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在企業內部的積累,包括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兩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留在企業尚未以股利形式分配給股東的利潤,其為企業歷年累積起來的,也叫作累積資本;
利潤留存指從企業實現的全部利潤總額或部分利潤額中,按規定比例提取部分留給企業使用。
哪些情況會引起企業留存收益總額有變化?
1、向投資者分配現金股利,公積金減少,留存收益減少;
2、用盈余公積轉增資本,公積金減少,留存收益減少;
3、公司實現盈利,利潤增加,留存收益增加。
利潤留存指從企業實現的全部利潤總額或部分利潤總額中,按規定比例提取部分留給企業使用。利潤留存率=(稅后利潤-應發股利)/稅后利潤×100%。
什么是利潤留存?
利潤留存指從企業實現的全部利潤總額或部分利潤總額中,按規定比例提取部分留給企業使用。
利潤留存的相關計算為:
利潤留存率=(稅后利潤-應發股利)/稅后利潤×100%
利潤留存率表明公司稅后利潤多少用于發放股利,或用于擴展經營和保留盈余。該指標越高,表明公司越重視后期發展,不會因為分紅過多而影響企業發展;反之,指標較低表明公司生產經營不佳,需用更多的利潤來彌補損失,或是分紅太多,發展潛力有限。
利潤留存率與股利支付率的關系
利潤留存率表明公司稅后利潤多少用于發放股利,或用于擴展經營和保留盈余,利潤留存率=(稅后利潤-應發股利)/稅后利潤×100%;
股利支付率也稱股息發放率,指凈收益中股利所占的比重,反映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和股利支付能力。股利支付率=股利總額÷凈利潤總額×100%,或者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凈收益×100%。
兩者關系為:股利支付率+留存收益率=1。
留存收益和利潤留存的區別
留存收益指企業從歷年實現的凈利潤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在企業內部的積累,包括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兩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留在企業尚未以股利形式分配給股東的利潤,其為企業歷年累積起來的,也叫作累積資本;
利潤留存指從企業實現的全部利潤總額或部分利潤額中,按規定比例提取部分留給企業使用。
每股利潤無差別點指在不同籌資方式下,每股利潤相等的息稅前利潤,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計算公式為:每股收益=[(息稅前利潤-每年支付的利息)×(1-所得稅稅率)-優先股股利]÷普通股股數。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公式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計算公式為:
每股收益=[(息稅前利潤-每年支付的利息)×(1-所得稅稅率)-優先股股利]÷普通股股數=[(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每年支付的利息)-優先股股利]÷普通股股數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是什么意思?
每股利潤無差別點指在不同籌資方式下,每股利潤相等的息稅前利潤,表明籌資企業的一種特定經營狀態或盈利水平。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的決策原則是什么?
如果預期的息稅前利潤大于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息稅前利潤,運用負債籌資方式;若預期的息稅前利潤小于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息稅前利潤,則運用權益籌資方式。
成本無差別點法怎么理解?
成本無差別點分析法以成本高低作為決策依據,在備選方案業務量事先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尤其是各備選方案的預期收入相等時,成本無差別點法可通過計算比較不同方案總成本相等時的業務量,即成本無差別點來選擇預期成本較低的方案。
成本無差別點法如果預計未來業務量在成本無差別點之下時,應選擇固定成本較低的方案;若預計未來業務量在成本無差別點之上時,選擇固定成本較高的方案。
經營杠桿又稱為營業杠桿或營運杠桿,指企業生產經營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大于產銷量變動率的規律。
經營杠桿是什么意思?
經營杠桿又稱為營業杠桿或營運杠桿,指企業生產經營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大于產銷量變動率的規律。
經營杠桿的具體理解
經營杠桿主要反映了銷售和息稅前盈利的杠桿關系,只要企業存在固定經營成本,就存在經營杠桿效應的作用。
為了對經營杠桿進行量化,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相對于產銷量變動率的倍數稱為經營杠桿系數,具體計算公式為: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或經營杠桿系數=(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經營杠桿的意義
經營杠杠有助于企業管理層在控制經營風險時,不只是考慮固定成本的絕對量,而是關注固定成本和盈利水平的相對關系,企業一般可以通過增加營業收入、降低單位變動成本、降低固定成本比重使經營杠桿系數下降,從而降低經營風險。
財務杠桿效應包括哪些?
財務杠桿效應具體包括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
1、經營杠桿: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大于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計算公式為: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2、財務杠桿:是由于債務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計算公式為: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息);
對于同時存在銀行借款、融資租賃且發行優先股的企業來說,可以按以下公式計算財務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融資租賃積金-(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3、復合杠桿:是由于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和固定財務費用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于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具體計算為:復合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或復合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杠桿貢獻率是什么意思?
杠桿貢獻率是經營差異率和凈財務杠桿的乘積,衡量了凈負債對股東權益的貢獻比率,公式為杠桿貢獻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凈利息率)×凈財務杠桿。
影響杠桿貢獻率的因素包括凈利息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和凈財務杠桿,提高凈財務杠桿會增加企業風險,推動利息率上升,使經營差異率縮小。
無差別點息稅前利潤計算公式為: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息稅前利潤=(大股數×大利息-小股數×小利息)/(大股數-小股數)。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指發行股票籌資和負債籌資,籌集相同資本后企業每股利潤相等的籌資金額點。
無差別點的息稅前利潤計算公式
無差別點息稅前利潤計算公式為: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息稅前利潤=(大股數×大利息-小股數×小利息)/(大股數-小股數)。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是什么意思?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指發行股票籌資和負債籌資,籌集相同資本后企業每股利潤相等的籌資金額點。由于負債有遞減所得稅的效應,而股票籌資股利無法稅前扣除,當預計的息稅前利潤大于每股利潤無差別點時,負債籌資方案可以加大企業財務杠桿的作用,放大收益倍數;當預計息稅前利潤小于每股利潤無差別點時,發行股票籌資比較好。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計算公式
每股收益=[(息稅前利潤-每年支付的利息)×(1-所得稅稅率)-優先股股利]÷普通股股數=[(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每年支付的利息)-優先股股利]÷普通股股數
成本無差別點法怎么理解?
成本無差別點分析法以成本高低作為決策依據,在備選方案業務量事先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尤其是各備選方案的預期收入相等時,成本無差別點法可通過計算比較不同方案總成本相等時的業務量,即成本無差別點來選擇預期成本較低的方案。
成本無差別點法如果預計未來業務量在成本無差別點之下時,應選擇固定成本較低的方案;若預計未來業務量在成本無差別點之上時,選擇固定成本較高的方案。
貼現利息是指匯票持有人向銀行申請貼現面額付給銀行的利息。貼現息的計算公式為:貼現息=票據到期值×貼現率/360×貼現天數(貼現天數=貼現日至票據到期日實際天數-1)。
貼現率,是指將未來支付改變為現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沒有到期的票據向銀行要求兌現,銀行將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這種貼現率也指再貼現率,即各成員銀行將已貼現過的票據作擔保,作為向中央銀行借款時所支付的利息。
貼現息應計入什么科目?
貼現息應記入“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科目。公司實際收到的款項是扣除貼現息的金額,而銀行收取的貼現息視同公司貸款利息,收到匯票計入應收票據。當企業發生貼現利息時,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財務費用
貸:應收票據
商業匯票是什么?
商業匯票是由出票人簽發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據,具體可以分為:
1、商業承兌匯票:由銀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兌,商業承兌匯票按交易雙方約定,由銷貨企業或購貨企業簽發,但由購貨企業進行承兌;
2、銀行承兌匯票:由在承兌銀行開立存款賬戶的存款人簽發,向開戶銀行申請并經銀行審查同意承兌的,保證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據。
商業匯票的特點
簽發商業匯票必須記載的事項為:表明“商業承兌匯票”的字樣、無條件支付的委托、確定的金額、付款人名稱、收款人名稱、出票日期、出票人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