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動成本法,是指企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僅將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直接由當期收益予以補償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一、變動成本法一般適用于哪里?
變動成本法一般適用于同時具備以下特征的企業:
1.企業固定成本比重較大,當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較快時,分攤計入產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大,采用變動成本法可以正確反映產品盈利狀況。
2.企業規模大,產品或服務的種類多,固定成本分攤存在較大困難。
3.企業作業保持相對穩定。
二、變動成本法的應用環境是哪里?
1.企業應用變動成本法,應遵循成本管理應用環境的一般要求。
2.企業應用變動成本法所處的外部環境,一般應具備以下特點:市場競爭環境激烈,需要頻繁進行短期經營決策;市場相對穩定,產品差異化程度不大,以有利于企業進行價格調整等短期決策。
3.企業應保證成本基礎信息記錄完整,財務會計核算基礎工作完善。
4.企業應建立較好的成本性態分析基礎,具有劃分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科學標準,以及劃分標準的使用流程與規范。
5.企業能夠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與提供有關產量、成本、利潤以及成本性態等方面的信息。
三、變動成本法的優缺點是什么?
1.優點
(1)區分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有利于明確企業產品盈利能力和劃分成本責任;
(2)保持利潤與銷售量增減相一致,促進以銷定產;
(3)揭示了銷售量、成本和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使當期利潤真正反映企業經營狀況,有利于企業經營預測和決策
2.缺點
(1)計算的單位成本并不是完全成本,不能反映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全部耗費;
(2)不能適應長期決策的需要。
變動成本法又稱直接成本法,是變動成本計算的簡稱,完全成本法又稱全部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受產量的直接影響。對于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具體應如何區分?
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區別
一、成本基本不同
變動成本法首先要求進行成本性態分析,把全部成本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大部分,尤其要把屬于混合成本性質的制造費用按生產量分解為變動性制造費用和固定性制造費用兩部分,如果銷售費用、管理費用或財務費用需要分解,則必須按銷售量分解。
完全成本法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發生的領域或經濟用途分為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凡在生產領域中為生產產品發生的成本就歸于生產成本,發生在流通領域和服務領域由于組織日常銷售或進行日常行政管理而發生的成本則歸屬于非生產成本。
二、產品成本內容不同
變動成本的產品成本內容是制造成本中的變動部分,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制造費用。
完全成本法的產品成本內容是全部制造成本(包括固定和變動)。
三、期間費用的內容不同
變動成本法期間費用的內容是制造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固定制造費用)和全部非制造成本。
完全成本法期間費用的內容是全部非制造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
四、存貨估價不同
變動成本法存貨估價是在產品和產成品存貨中只有變動制造成本,存貨計價低于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存貨估價是在產品和產成品存貨中既有變動制造成本也含有固定生產成本。
變動成本法有什么缺點?
1、不符合傳統的成本概念。AAA的成本概念和準則委員會認為“成本是為了達到一個特定的目的而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以貨幣計量的犧牲”。依照這個傳統觀點,不論固定成本還是變動成本都要記入產品成本。
2、不能適應長期決策的需要。變動成本法對短期經營決策有明顯的作用,但不適合長期決策。
3、影響征稅部門的收益和投資者及時取得的收益。變動成本法,一般會降低期末存貨估價,降低了營業利潤額,在某種程度上會暫時降低所得稅和股利。
4、成本分解不夠精確。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設的結果,不是一種精確的計算。
變動成本法計算公式為,產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變動制造費用。變動成本法,也叫作直接成本法,就是把固定的制造費用看成期間的成本全額計入當期損益。
變動成本是什么?
變動成本是指在特定的業務量范圍內,其總額會隨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可以區分為兩大類:技術性變動成本和酌量性變成本。
技術性變動成本是指與產量有明確的技術或實物關系的變動成本。技術性變動成的特點是只要生產就一定會發生,但是如果不生產技術變動成本則會變為零。
酌量性變動成本是指通過管理當局的決策行動可以改變的變動成本。酌量性變動成本成本的特點是由企業最高層管理者決定最單位變動成本的發生額。
變動成本法的概念
變動成本法也叫作直接成本法。是指產品成本只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制造費用,而把固定性制造費用作為當期的期間成本,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當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變動成本法下的產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制造費。
固定制造費用計入期間成本,無論是完全成本法還是變動成本法,變動管理費用都是計入期間成本
直接材料:指企業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的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產品生產、構成產品實體的各種材料及主要材料、外購半成品以及有助于產品形成的輔助材料等。
直接人工:是指企業在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過程中,直接從事產品的生產的工人的工資、津貼、補貼和福利費以及社保等。
變動制造費用:由于制造費用與產品生產數量之間存在的依存關系、隨產量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那部分制造費用。隨工時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那部分制造費用。
管理會計CMA考試有許多的重要知識點,考生只有掌握并熟記了相關知識點才能更順利地通過考試,今天會計給大家介紹變動成本法和吸收成本法的相關知識。
CMA必考點之變動成本法和吸收成本法
一、CMA考點:吸納成本法
吸納成本法產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間接制造費用,固定間接制造費用
吸納成本法期間成本:變動銷管費用,固定銷管費用
二、CMA考點:變動成本法
變動成本法產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間接制造費用
變動成本法期間成本:固定間接制造費用,變動銷管費用,固定銷管費用
固定間接費用在兩種方法下的區別
完全成本法:銷售部分計入損益表銷貨成本、未銷售部分計入資產負債表存貨
變動成本法:無論是否銷售都計入損益表期間費用
損益比較(重點考核)
1、產量=銷量;當期生產的產品全部在當期售出,因此吸納成本法下本期發生的全期末存貨=部固定間接費用均計入當期損益,則:期初存貨吸納成本法下計入當期損益的固定間接費用=當期固定間接費用發生額吸納成本法下的利潤=變動成本法下的利潤。
2、產量>銷量;當期生產的產品有一部分未在當期售出,因此吸納成本法下本期發期末存貨>生的固定間接費用有一部分計入了期末存貨,則:期初存貨吸納成本法下計入當期損益的固定間接費用<當期固定間接費用發生額吸納成本法下的利潤>變動成本法下的利潤.。
3、產量<銷量;當期生產的產品以及一部分期初存貨均在當期售出,因此吸納成本期末存貨<法下期初存貨中的固定間接費用有一部分計入當期損益,則:期初存貨吸納成本法下計入當期損益的固定間接費用>當期固定間接費用發生額吸納成本法下的利潤<變動成本法下的利潤。
變動成本法計算公式:產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變動制造費用
在變動成本法下,利潤的計算通常采用貢獻式利潤表。該表一般應包括營業收入、變動成本、邊際貢獻、固定成本、利潤等項目。貢獻式利潤表中損益計算包括以下兩個步驟:
1、計算邊際貢獻總額
邊際貢獻總額=營業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
邊際貢獻總額=銷售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
邊際貢獻總額=(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
邊際貢獻總額=單位邊際貢獻×銷售量
2、計算當期利潤
利潤=邊際貢獻總額-固定成本總額
變動成本解釋
變動成本是指那些成本的總發生額在相關范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呈線性變動的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是典型的變動成本,在一定期間內它們的發生總額隨著業務量的增減而成正比例變動,但單位產品的耗費則保持不變。
變動成本主要特點
變動成本特點如下:
1、單位變動成本不受業務量變動的影響而保持不變;
2、變動成本總額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發生正比例變動。
變動成本率
變動成本率也稱為補償率,是與邊際貢獻率相對應的概念,即變動成本在銷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率。
1、變動成本率計算公式:變動成本率=變動成本÷銷售收入×100%=(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單價×銷售量)×100%=單位變動成本÷單價×100%。
2、變動成本計算公式:產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變動制造費用
吸收成本法、變動成本法是cma p1部分必考的知識點,為了節約大家的備考時間,會計網為大家總結了吸收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的詳細知識給大家參考。
吸收、變動成本法利潤差異產生的原因
(1)利潤的差別是由固定制造費用的處理造成的
(2)吸收成本法將固足制造費用作為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包括在存貨中,直到銷售的時候轉為銷貨成本在損益表中扣除;變動成本法將固定制造費用作為期間成本一部分,表現為費用;
(3)由于當期銷售量大于產量,期初的存貨在當期被銷售,那么這些存貨中包含的固定制造費用在當期被釋放出來,導致吸收成本法下扣除的固定制造ⅰ費用大于變動成本法下扣除的固定制造費用所以當期的吸收成本法下的利潤小于變動成本法下的利潤。
吸收、變動成本法的特點
(1)吸收成本法
優點
a.這是外部財務報告的要求
b.它使所有的制造成本與收入相匹配
缺點:
a.若經理的獎金或淇他激勵計劃與營業利潤相關,經理就可能增加存貨,即使不存在額外需求
b經理可能會生產一些能吸收固定制造費用的產品而不是對企業最有利的產品
(2)變動成本法
優點:
a.避免管理層為單純追求高利潤而操縱存貨
b.使管理層關注可控制的成本和領域
c.基于邊際貢獻的分析可以幫助企業內部決策
缺點:
不符合GAAP準則
定義標準成本制度,確認采用標準成本制度的原因
標準成本是企業經過仔細研究并與其會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在實務中,通常表達成
單位價格或單位成本等形式。標準成本的確立發生在獲知實際成本數據之前。
標準成本制度是一種有用的管理工具,它使得公司能確定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之間的差
異。一旦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出現差異,管理層就能知道實際成本偏離了標準成本。
分步法:
分步法是歸集產品或服務成本的一種方法。該方法適用于大規模連續的同質化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
在往年ACCA考試中,Absorption costing 吸收成本法和Marginal costing 邊際成本法一直都是MA科目考試的必考內容,很多同學對于這兩個知識點并不是很理解,下面會計網就跟大家詳細講解。
一、對于AC和MC究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點,掌握到什么程度?
A: 對于這兩種成本法,大家需要掌握4部分的內容:1) 兩種成本法的利潤表2) 兩種成本法的區別3) 兩種成本法的聯系4) 兩種成本法的優缺點
前三點是大家一定!一定!要熟練掌握的內容,我們的考查重點也是前面三個部分;最后的優缺點通常會出現在文字題當中,考察的頻率不高,大家只要有個基本的了解就可以了。
二、AC MC兩種成本法具體的利潤計算公式是什么呢?
A:AC MC下的利潤是要根據利潤表進行計算的,二者的利潤表結構如圖。
三、AC和MC兩種成本法又有什么聯系?
A:兩種成本法的凈利潤是存在聯系的:
AC凈利潤 = MC 凈利潤 + OAR * (purchase – sales )同時根據存貨的變動公式:opening inventory + purchase - closing inventory = sales我們還可以得到AC凈利潤 = MC 凈利潤 + OAR * (closing inventory – opening inventory )兩種成本法凈利潤產生聯系的原因在于二者對于固定生產間接費用的處理方式不同。由于在AC法中,cost of sales中固定生產間接費用是按照銷售數量來計算的,而MC下減掉的是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全部固定生產間接費用,所以二者的凈利潤會因為生產數量和銷售數量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結果,這個也是上面公式的來源。
同時,這三個公式是我們解決AC MC利潤轉換相關計算題的關鍵,同學們一定要牢牢記在心中,并要會利用公式解決問題。
四、AC MC的優缺點又是什么?
A:對于AC MC的優缺點,老師有一個表格可以分享給大家。同學們只要能夠做到對表格中的內容有基本的辨析就可以了~
來源:ACCA學習幫
對于原材料的日常收發及結存,會計人員可以采用實際成本法核算,也可以采用計劃成本法核算。不同方法下,該如何做賬務處理?
采用實際成本法時該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購入原材料以及驗收入庫時:
(1)發票賬單與材料同時到達: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2)發票賬單先到、材料后到:
發票賬單到時:
借:在途物資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貨到時:
借:原材料
貸:在途物資
(3)材料已到、發票賬單未到:
步驟一:為了保證賬實相符,在月末按估計價值入賬。
借:原材料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步驟二:下月初紅字沖銷原暫估入賬金額。
步驟三:發票到達時根據發票登記入賬: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4)采用預付貨款的方式采購材料:
當預付貨款時:
借:預付賬款
貸:銀行存款
在收到材料時: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預付賬款
需要補付貨款時:
借:預付賬款
貸:銀行存款
收到退回的多預付的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
貸:預付賬款
發出材料時:
如果是生產車間生產產品領用:
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
如果是生產車間管理部門領用:
借:制造費用
貸:原材料
如果是行政管理部門領用:
借:管理費用
貸:原材料
采用計劃成本法時該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購入材料時: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材料驗收入庫時:
如果是超支差: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異
貸:材料采購
如果是節約差:
借:原材料
貸:材料采購
材料成本差異
(3)生產領用材料時:
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
(4)期末結轉差異:
結轉超支差:
借:生產成本
貸:材料成本差異
結轉節約差: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生產成本
實際成本法是以中間產品生產時發生的生產成本作為其內部轉移價格的方法。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日常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那么計劃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的賬務處理怎么做?
計劃成本法下的會計分錄
1、購入材料時按實際成本計入“材料采購”科目: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2、驗收入庫后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兩者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實際成本法下的會計分錄
1、購入材料:
貨款已經支付,同時材料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計劃成本)
2、貨款已經支付,但材料尚未驗收入庫
借:在途物資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借:材料采購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3、貨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經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賬款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賬款入庫:
借:原材料
貸:材料采購
4、材料已經驗收入庫,月末發票尚未收到
借:原材料(暫估價)
貸:應付賬款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應付賬款
5、結轉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
貸:材料采購
材料成本差異(節約)
什么是原材料?
原材料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經過加工改變其形態或性質并構成產品主要實體的各種原料、主要材料和外購半成品,以及不構成產品實體但有助于產品形成的輔助材料。原材料具體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外購件)、修理用備件(備品備件)、包裝材料、燃料等。
材料采購是什么?
材料采購是用來反映和監督材料采購資金的使用情況、核算外購材料的采購成本,確定材料成本差異(材料的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之間的差額)的一個會計帳戶。
2020年ACCA12月考季即將要來了,在ACCA考試中,Absorption costing 吸收成本法和Marginal costing 邊際成本法一直都是考試的必考內容。大家在備考當中,經常會對這兩個知識點存在比較多疑問,對此,會計網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AC MC兩種成本法,具體的利潤計算公式是什么呢?
A: AC MC下的利潤是要根據利潤表進行計算的,二者的利潤表結構如圖。
那AC MC兩種成本法又有什么聯系?
A:兩種成本法的凈利潤是存在聯系的:
AC凈利潤 = MC 凈利潤 + OAR * (purchase – sales )
同時根據存貨的變動公式:opening inventory + purchase - closing inventory = sales
我們還可以得到
AC凈利潤 = MC 凈利潤 + OAR * (closing inventory – opening inventory )
兩種成本法凈利潤產生聯系的原因在于二者對于固定生產間接費用的處理方式不同。由于在AC法中,cost of sales中固定生產間接費用是按照銷售數量來計算的,而MC下減掉的是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全部固定生產間接費用,所以二者的凈利潤會因為生產數量和銷售數量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結果,這個也是上面公式的來源。
同時,這三個公式是我們解決AC MC利潤轉換相關計算題的關鍵,同學們一定要牢牢記在心中,并要會利用公式解決問題。
AC MC的優缺點又是什么?
A:對于AC MC的優缺點,老師有一個表格可以分享給大家。同學們只要能夠做到對表格中的內容有基本的辨析就可以了~
好啦,以上就是大家經常會存在的疑問,不知道你的疑惑有沒有得到解答呢~
來源:ACCA學習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