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成本是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支出,可分為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哪些?
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包括哪些?
直接生產成本包括:
1、直接支出:直接材料(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燃料及動力等)、直接工資(生產人員的工資、補貼)、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費);
2、制造費用:是指企業內的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分廠、車間管理人員工資、折舊費、維修費、修理費及其他制造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等)。
間接生產成本包括:車間管理人員的工資、車間房屋建筑物和機器設備的折舊、租賃費、修理費、機物料消耗、水電費、辦公費等,通常屬于間接計入成本。停工損失一般也屬于間接計入成本。
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的區別是什么?
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核算的具體內容和程序不同。”制造費用“賬戶只反映車間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生產成本“歸集生產的全部費用,包括了制造費用。
二、核算流程順序不同。企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制造費用先在”制造費用“賬戶歸集,期末再按一定的分配標準分配結轉到“生產成本”的各產品明細賬中。
對于生產型企業而言,成本費用的核算尤其重要。成本一般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那么這兩者之間有哪些區別?
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的區別
從成本與生產工藝的關系上講,與產品生產直接相關的成本,如原料料、外購半成品、生產工人工資、機器設備折舊等就是直接生產成本。與產品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成本,如消耗機物料、輔助工人和車間管理人員工資、車間房屋折舊等就是間接生產成本。
從費用計入產品成本的方式來講,像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外購半成品、生產工人計件工資等由于與生產直接相關,因此通常計入直接成本。若是費用發生時,不能或者不方便直接計入某項費用的,要先對費用進行歸集分類,按照一定分配方法計算分配后才能計入費用的,則為間接計入成本,比如車間管理人員工資,房屋機器折舊費,辦公水電費等。
將成本分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是為了正確區分成本,并且采取有力措施將成本降低。對于直接生產成本一般會從生產工藝方面去改進、降低消耗等來著手降低產品成本。而間接生產成本一般從費用方面來加強預算管理及通過降低各生產單位費用總額的方式來降低產品成本。
成本費用率是什么?如何計算?
成本費用率指標可以評價企業對成本費用的控制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促使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節約支出,提高經營質量。
成本費用率 =成本費用總額(營業成本、期間費用)/營業收入×100%
成本費用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如果能夠獲得其他業務支出數據的,還應當包括其他業務支出數據。
成本費用利潤率反映了企業在當期發生的所有成本費用所帶來的收益的能力。成本費用率公式為:成本費用率 = 成本費用總額(營業成本、期間費用)/營業收入×100%。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直接人工成本主要包括職工工資與職工福利費兩部分內容。根據國家規定,工資總額具體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加班加點工資、津貼和補貼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直接人工,是指企業在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過程中,直接從事產品的生產的工人的工資、津貼、補貼和福利費等。計入生產成本,屬于直接計入費用。
直接人工成本內容怎么理解?
1、計時工資或計件工資:是按計時工資標準和工作時間或對已做工作按計件單價支付給個人的勞動報酬。
2、獎金:對超額勞動和增收節支支付給個人的勞動報酬,如節約獎、勞動競賽獎等。
3、加班加點工資:按規定支付的在法定節假日工作的加班工資和在法定日工作時間外延時工作的加點工資。
4、津貼補貼:為了補償職工特殊或額外的勞動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給個人的津貼,以及為保證職工工資水平不受物價影響支付給個人的物價補貼,如流動施工津貼、特殊地區施工津貼、高溫(寒)作業臨時津貼、高空津貼等。
5、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因病、工傷、產假、計劃生育假、婚喪假、事假、探親假、定期休假、停工學習、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等原因按計時工資標準或計時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資。
直接人工與間接人工有什么區別?
直接人工費是指支付給直接參與產品生產的生產工人工資以及按規定的比例提取的職工福利費。由于生產工人直接從事產品生產,能判斷人工費用由哪種產品負擔,費用發生后直接歸集到各產品成本中去。直接人工計入生產成本,屬于直接計入費用。
間接人工費用是指企業生產單位中不直接參與產品生產或其他不能歸入直接人工的成本,如修理工人工資、管理人員工資等。對間接人工費用應根據“工資及福利費用分配表”確定的數額,記入有關制造費用明細賬,并根據“工資、福利費用分配表”編制記賬憑證,據以記入“制造費用”賬戶。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是什么?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是實際直接人工成本與標準直接人工成本之間的差額,是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和直接人工效率差異的總和。
生產車間固定資產發生的累計折舊,會計核算上能否直接計入生產成本?
答:生產車間固定資產折舊并不是記在成本中,而是記在制造費用中。制造費用科目是歸集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產品發生的間接費用,固定資產折舊屬于間接費用,所以需計入制造費用科目。制造費用在期末結轉進生產成本,分配后計入各產品成本。
如果公司規模較小,不歸集期間費用的話,是可以直接將累計折舊計入成本的。
生產成本包括什么內容?
生產成本包括生產各種產成品、自制半成品、自制材料、自制工具以及自制設備等所發生的各項費用。
生產成本科目核算企業進行工業性生產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該科目設置“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兩個二級科目。“基本生產成本”二級科目核算企業為完成主要生產目的而進行的產品生產發生的費用,用于計算基本生產的產品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二級科目核算企業為基本生產及其他服務而進行的產品生產和勞務供應發生的費用,用于計算輔助生產產品和勞務成本。該科目按成本核算對象設明細賬,明細賬用多欄式賬頁按成本項目設專欄進行明細核算。
累計折舊的賬務處理
借:管理費用
制造費用
銷售費用
貸:累計折舊
企業因生產產品購進的原材料,主要有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修理用備件。那么購入的原材料是否可以直接結轉成主營業務成本?
原材料能不能直接結轉為主營業務成本?
對于制造業來說,因有具體的產品加工,所以原材料應該計入生產成本,完工后轉為庫存商品,經過銷售后再轉為主營業務成本。 至于材料直接領用銷售,銷售時應該計入其他業務收入,對應的材料計入其他業務成本。 對于加工服務業來說,因為沒有具體的實物產品或者因實物產品不是自己的存貨,在發生加工修理服務等勞務過程中就已經實現了銷售,所以才可以直接轉主營業務成本。
原材料屬于資產類科目,借方表示增加,貸方表示減少。
原材料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經過加工改變其形態或性質并構成產品主要實體的各種原料、主要材料和外購半成品,以及不構成產品實體但有助于產品形成的輔助材料。原材料具體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修理用備件、包裝材料、燃料等。
主營業務成本包括什么?
主營業務成本是指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經常性活動所發生的成本。主營業務成本就是"產品銷售成本",是從"產成品"、"自制半成品"、"分期收款發出商品"、"生產成本"等項目結轉過來的。企業一般在確認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主營業務收入時,或在月末,將已銷售商品、已提供勞務的成本轉入主營業務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屬于損益類科目。企業應當設置主營業務成本科目,用于核算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或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實際成本,借記該科目,貸記庫存商品、勞務成本等科目。期末,將主營業務成本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借記本年利潤,貸記該科目,結轉后,主營業務成本科目無余額。
公司購買車輛時,應按現行稅法規定繳納車輛購置稅。繳納的車輛購置稅計入固定資產成本核算嗎?如何做賬?
車輛購置稅計入固定資產成本核算嗎?
單位購買車輛繳納的車輛購置稅,是計入固定資產入賬成本,通過固定資產科目核算。
單位購買車輛的賬務處理:
借:固定資產(不含稅價款+購置稅)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科目
固定資產成本包括企業為購建某項固定資產達到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這些支出既有直接發生的,如購置固定資產的價款、運雜費、包裝費和安裝成本等;也有間接發生的,如應分攤的借款利息、外幣借款折合差額以及應分攤的其他間接費用等。
車輛購置稅是什么?
車輛購置稅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購置應稅車輛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車輛購置稅為中央稅,專用于國道、省道干線公路建設和支持地方道路建設。
車輛購置稅除具有稅收的共同特點外,還有其自身獨立的特點:
1.征收范圍單一
作為財產稅的車輛購置稅,是以購置的特定車輛為課稅對象,而不是對所有的財產或消費財產征稅,范圍窄,是一種特種財產稅。
2.征收環節單一
車輛購置稅實行一次課征制,它不是在生產、經營和消費的每一環節實行道道征收,而只是在退出流通進入消費領域的特定環節征收。
3.稅率單一
車輛購置稅只確定一個統一比例稅率征收,稅率具有不隨課稅對象數額變動的特點,計征簡便、負擔穩定,有利于依法治稅。
4.征收方法單一
車輛購置稅根據納稅人購置應稅車輛的計稅價格實行從價計征,以價格為計稅標準,課稅與價值直接發生關系,價值高者多征稅,價值低者少征稅。
5.征稅具有特定目的
車輛購置稅具有專門用途,由中央財政根據國家交通建設投資計劃,統籌安排。這種特定目的的稅收,可以保證國家財政支出的需要,既有利于統籌合理地安排資金,又有利于保證特定事業和建設支出的需要。
6.價外征收,稅負不發生轉嫁
車輛購置稅的計稅依據中不包含車輛購置稅稅額,車輛購置稅稅額是附加在價格之外的,且納稅人即為負稅人,稅負不發生轉嫁。
公司固定資產直接計入成本核算時,一般有兩種方法進行相關的會計核算,會計分錄該如何編制?
固定資產直接計入成本如何做會計分錄?
由于《企業會計準則》和《小企業會計準則》缺乏明確的規定,實務中對固定資產一次性計入成本費用情形存在兩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將購入的固定資產相關費用直接計入相關的成本費用項目,不再進行"固定資產”會計科目的核算。
第二種方法則是先將購入的相關固定資產費用統一依照“固定資產”科目進行核算,依照統一的固定資產進行管理,之后將固定資產原值全額作為本期固定資產折舊,計入“累計折舊”科目以及相關成本費用項目。
相關會計分錄:
方法一:直接計入成本費用項目:
借:主營業務成本/管理費用/研發費用等成本費用科目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應付賬款等
方法二:按照固定資產科目核算:
購進固定資產時:
借:固定資產
貸:銀行存款
計提折舊:
借:管理費用-折舊費
貸:累計折舊
固定資產如何理解?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固定資產是企業的勞動手段,也是企業賴以生產經營的主要資產。從會計的角度劃分,固定資產一般被分為生產用固定資產、非生產用固定資產、租出固定資產、未使用固定資產、不需用固定資產、融資租賃固定資產、接受捐贈固定資產等。
制造費用在月末結轉的時候,都是需要結轉到生茶成本才結轉到本年利潤的,如果對這部分內容不了解,那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等是期間費用,期末要轉入本年利潤。“制造費用”不是期間費用,是生產產品發生的費用,構成產品的成本,期末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結轉到“生產成本”,隨產品的完工入庫,再由“生產成本”轉入“庫存商品”。隨產品的銷售轉入“主營業務成本”,當期銷售產品的成本“主營業務成本”與當期“主營業務收入”配比,期末結轉“本年利潤”
為什么制造費用可以直接結轉到主營業務成本?
制造費用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成本。制造費用包括產品生產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資以外的其余一切生產成本,主要包括企業各個生產單位(車間、分廠)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一切費用,以及各個生產單位所發生的固定資產使用費和維修費,具體有以下項目:各個生產單位管理人員的工資、職工福利費,房屋建筑費、勞動保護費、季節性生產和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等等。制造費用一般是間接計入成本,當制造費用發生時一般無法直接判定它所歸屬的成本計算對象,因而不能直接計入所生產的產品成本中去,而須按費用發生的地點先行歸集,月終時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計算對象間進行分配,計入各成本計算對象的成本中
主營業務成本是指公司生產和銷售與主營業務有關的產品或服務所必須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工資)和固定資產折舊等。“主營業務成本”用于核算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或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實際成本。“主營業務成本”賬戶下應按照主營業務的種類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期末,應將本賬戶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結轉后本賬戶應無余額
以上就是有關制造費用結轉的知識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會計知識,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中級會計師考試中的一大知識點,成本差異的計算和分析,包括了比較細的知識點,其中還包括成本會計里的內容知識,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異
我們想了解直接材料成本差異,首先要了解哪些是直接材料成本,它是指直接用于產品成本的材料成本,包括所需的材料和各種有可能代用的材料,對材料的種類、庫存、質量進行分析。
(二)案例分析
甲公司本月生產A產品1200件,實際消耗了X材料2200公斤,其實際價格為每公斤30元,A產品的X材料的用量標準為4公斤,標準價格為每公斤25元,那么,A產品的直接材料用量差異為多少?
A:62000元
B:60000元
C:65000元
D:63000元
解析:
1、這道題考察直接材料成本差異計算
2、直接材料用量差異=(實際用量—實際產量下標準用量)*標準價格
3、直接材料用量差異=(2200—1200*4)*25=-65000元
(三)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涉及到的運算公式
1、直接材料成本比率=直接材料成本÷產品成本
2、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3、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當月入庫成本差異)/(期初原材料計劃成本+當月入庫材料計劃成本)× 100%
4、上月材料成本差異率= 本月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 X 材料成本差異率本月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
以上就是有關直接材料成本差異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想了解更多有關的中級會計師《財務管理》科目的知識點,請多多關注會計網哦!
其實在成本差異的計算分析的細節內容來說,會涉及很多的成本差異,比如制造費用的成本差異、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的成本差異,我們今天就來說說直接人工的成本差異的知識點,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直接人工成本差異
一般是指實際成本和標準成本之間的差異,如果實際成本大于標準成本,那么就會形成不利差異,如果實際成本小于標準成本,那就會形成有利差異,當出現不利差異時,應該采取措施,把成本盡量控制在標準成本的范圍內。
(二)案例分析
當月生產產品1500件,使用的原材料為8000千克,原材料的單位價格為每千克0.8元,直接材料的單位產品標準成本為4元,每千克材料的標準價格為0.6元,實際使用的工時為3800小時,支付工資25000元,直接人工的標準成本為12元/件,每件產品的標準工時為2小時,那么直接材料成本差異、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直接人工效率差異、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為多少?
A:400,1600,4800,2200
B:600,3200,1600,2800
C:400,1200,4800,2000
D:600,3200,1300,2800
解析:
1、這道題考察的知識點是直接人工成本差異
2、直接材料成本差異=8000*0.8—1500*4=6400—6000=400元
3、直接材料價格差異=8000*(0.8—0.6)=1600元
4、直接人工效率差異=(3800—1500*2)*12/2=4800元
5、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25000—12/2*3800=2200元
以上就是有關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的知識點,想了解更過有關中級會計師《財務管理》知識點,請多多關注會計網哦!
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的時候,可不可以直接計入成本?在什么情況下折舊可以直接計入存貨呢?如果對這部分內容不了解,那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固定資產折舊可以算成本嗎?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費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受益對象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者當期損益。”如果飯店(餐飲)規模較小,可以不這么復雜,折舊費統一計入成本或費用,折舊計入成本和計入費用都一樣的,沒有什么區別,都影響當期利潤,都可以稅前扣除(所得稅),如果不計入固定資產而直接作為費用或成本處理,對所得稅的影響就有區別了。直接計入成本或費用的使利潤減少,所得稅就少
不可以,因為資金總有來龍去脈的,不計提折舊,無法反映因固定資產折舊數額轉移到產品中,不能直接省略中間步驟直接計提到成本
固定資產折舊經濟業務核算方法如下:
借:制造費用
貸:累計折舊
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1)房屋建筑物;(2)在用的機器設備、食品儀表、運輸車輛、工具器具;(3)季節性停用及修理停用的設備;(4)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出的固定資產和以融資租賃式租入的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1)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2)以前年度已經估價單獨入賬的土地;(3)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4)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和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出的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折舊什么情況下計入存貨?
1、企業計提的固定產折舊應按固定資產用途進行分配,計提折舊時
借:管理費用/制造費用/銷售費用/其他業務支出
貸:累計折舊
分配計入“制造費用”的折舊,再按一定標準分配計入相應的產品成本,也就進入了存貨的成本
以上就是有關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相關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會計知識點,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企業有收入就有成本,除了提高收入,減少成本也是企業提高利潤的方法之一。成本包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半變動成本。接下來小編以餐飲行業為例子,列舉餐飲行業中的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半變動成本。了解清楚了,企業才能有效控制成本,減少成本。提升企業的利潤。
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產銷量發生變動時不會隨之增減變動的成本,其數額一般保持相對穩定。像餐飲企業中的設施設備折舊費,場地租金等,均屬于固定成本。因為無論有沒有銷售收入,這些成本都會發生。
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是指隨著產品銷售量的變動而相應變動的成本,即當產品銷售量增加時,變動成本隨之增大: 反之則減少,變動成本總額因銷售量的變動而呈正比例變動;餐飲企業中的食物材料成本、直接人工、加工費等就屬于變動成本。
半變動成本
半變動成本是在一定初始量的基礎上,隨著產品銷售量的變動而部分相應變動的成本,它與銷售量不是成比例發生變動,如人工成本、水電費等等。比如人工成本,餐飲業員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固定員工,工資總額固定不變,屬于固定成本。一類是臨時員工、其人數工資不確定,工資總額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像周末節假日,消費顧客人流量大,此時才需要更多的臨時服務員。而平時工作日不需要太多的臨時服務員。所以這兩類員工的工資成本加起來就是半變動成本。
在制造業中,為了實現成本控制和提高經濟效益,企業普遍采用各種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其中,限額法、整批分割法和定額法是三種常見的成本管理技術。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設定成本標準,并通過持續監控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異來管理生產過程。然而,在實際運營中,制造費用和直接人工費用往往會出現脫離定額差異的情況,這要求管理者采取相應的措施以糾正偏差并優化成本控制。
限額法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為某個成本項目或作業設定一個最大成本限制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助于防止過度開支,并確保資源的高效利用。當制造費用超過預定的限額時,管理者需要分析原因,可能是原材料價格上漲、生產效率下降或非預期的維修費用等。針對這些原因,企業可以通過采購管理、生產流程優化或預防性維護計劃來控制和降低成本。
整批分割法是在批量生產中將一批產品分成若干小批次進行處理的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有助于更精確地分配制造費用,尤其是在多個產品或批次共享相同資源時。如果某個批次的實際制造費用脫離了預定的標準,管理者可以采取調整生產規模、改變生產順序或重新分配材料和人力資源等措施來應對。
定額法是一種依據產品或作業的類型和數量預先設定成本的方法。它通常用于直接人工費用的管理,通過確定每項作業或每個產品的人工成本標準來控制總體人工費用。然而,由于勞動力技能、工作效率或市場工資水平的變化,實際的直接人工費用可能會與預定的定額產生差異。對此,企業可以通過員工培訓、工作流程改進或調整工資結構來減少這種差異。
在處理制造費用和直接人工費用脫離定額差異時,企業首先需要對成本差異進行詳細分析,識別差異產生的根本原因。例如,如果制造費用超出定額,可能是由于設備故障導致的額外維修,或者是因為原材料質量不穩定引起的損耗增加。對于直接人工費用,差異可能源自員工的加班需求增加或是生產流程中的低效率環節。
管理者應定期審視和更新成本標準,確保它們反映當前的生產條件和市場環境。此外,通過實施持續改進計劃和優化生產流程,可以逐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整體成本管理的精度和效率。
綜上所述,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不僅依賴于精確的成本計算方法,還需要企業對成本差異進行及時的監控和分析,并采取適當的管理措施。通過對限額法、整批分割法和定額法等成本管理技術的深入理解和應用,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制造費用和直接人工費用脫離定額差異的挑戰,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成本優勢。
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中小企業的成本管理是企業戰略的重中之重,控制好成本,企業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一、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1、品種法: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成本計算對象為產品品種。適用范圍:適合大批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采掘業和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終產品的企業。
2、分批法: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適用范圍:單件、小批量生產企業;按照考核訂單組織生產的企業——因而也稱“訂單法”。
3、分步法: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方法。適用范圍:大批量、多步驟、多階段生產的企業;管理上要求按照生產階段、步驟、車間計算成本;冶金、紡織、造紙企業和其他一些大批量流水生產的企業等。
4、分類法:以“產品類”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適用范圍:分類法適合于產品品種規格繁多,并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企業。如鞋廠、軋鋼廠等。
5、ABC成本法:是一種將制造費用等間接費用以“作業”為歸集和分配依據的方法,它能夠更加合理地分配間接費用,使成本的計算更加合理。由于它只是間接費用的一種分配方法,因此,企業實際上還要結合其他基本核算方法共同使用。
企業在核算成本時,應該選擇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并規范成本的核算過程,減少隨意性,一旦確定一種成本核算方法之后,不要隨意改變。
二、成本分析
所謂成本分析,即揭示成本差異,分析差異的原因。將企業實際發生的成本分別與企業的目標成本、同行業平均成本以及國際同類企業的成本比較,將差異發生的原因作為決策的依據,從而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改進決策,提高企業效益。分析方法主要有對比分析法、連鎖替代法和相關分析法等。
1、對比分析法:是通過成本指標在不同時期、不同企業(或不同情況)的數據對比,來揭露矛盾的一種方法。這里,必須注意指標的可比性。
2、連鎖替代法:也稱連鎖置換法、連環替代法。也是確定引起某經濟指標變動的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一種計算方法。適用范圍:在幾個相互聯系的因素共同影響著某一指標的情況下,來計算各個因素對經濟指標發生變動的影響程度。
3、相關分析法:企業的各種經濟指標,存在著相互依存關系,一個指標變了,就會影響到其他經濟指標。例如:生產數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成本的相應變化,利用數學方法進行相關分析,找出有關經濟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系,即為相關分析法。
三、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就是按既定的成本目標,對成本形成過程的一切耗費進行嚴格的計算、調節和監控,及時發現和糾正偏差,保證成本目標的實現。成本控制方法很多,分為一般性成本控制方法和戰略性成本控制方法。一般性成本控制法有:標準成本控制法和目標成本控制法;戰略成本控制法有:作業成本控制、供應鏈成本控制、質量成本控制、環境成本控制、生產周期成本控制和責任成本控制等。
1、標準成本法:指為達成某一目標預計應耗用的資源的成本。采用標準成本法,就需要為每一種產品制定標準成本,這就需要采購、人事、生產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因此,一般適用于產品品種較少的大批量生產企業。而單件、小批量不適用。
2、目標成本法:目標成本是一種有市場意義的成本規劃,是產品生命周期的起點,使得成本成為產品開發過程中的積極因素,而不是消極后果。
3、作業成本控制:即以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作業活動為對象進行的成本控制。分析作業及相關成本,了解企業資源運用的情況以及各項作業成本的多少,從而有助于妥善地規劃資源,并盡量選擇成本較低的作業來滿足顧客的需求。此外,作業成本控制的實施還可以使責任歸屬更加明確,使管理上的問題更易發現而得到及時的改進。
4、供應鏈成本控制: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到在產品以及成品為止,通過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是聯系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用戶的網絡結構。它不僅是物流鏈、資金鏈,還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鏈條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活動而得到增值。
5、質量成本控制:質量成本是指為控制產品質量的作業活動而發生的費用以及由于質量不合格而給企業增加的額外開支。質量成本包括四類:(1)預防成本;(2)鑒定成本;(3)內部差錯成本;(4)外部差錯成本。
經濟成本是項目的經濟成本,指國民經濟為興建和經營某一項目而付出的經濟代價,即所投入的全部物質資源,包括政府負擔的代價也包括私人所花的代價。會計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
經濟成本包括:
1、稅收對生產方面造成的效率損失,包括降低產出水平、扭曲要素組合、刺激資源向低效益部門流動等;
2、稅收對消費方面造成的效率損失,在理論上主要采用消費者剩余損失來度量;
3、稅收干預所導致的尋租活動的成本;
4、因偷逃稅的存在造成的經濟行為扭曲。
會計成本包括:
會計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經濟成本和會計成本的區別是什么?
1、定義不同。經濟成本是付出的經濟代價,會計成本是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成本。
2、包含內容不同。經濟成本一般包括投資成本、營運成本和外差成本。會計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3、性質不同。經濟成本是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二者之和。因而經濟成本是一個比會計成本含義更廣泛、內容更豐富的概念,會計成本是顯性成本,它可以用貨幣計量,是可以在會計的賬目上反映出來的。
經濟成本與會計成本的關系
企業的組織成本通常不構成一個獨立的成本項目,因此企業不單獨核算和分析。事實上,組織成本在企業總成本構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由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構成。其中,管理人員的薪酬和組織的運營費用是組織成本的顯性部分,而組織成本的隱性部分則是由于機構臃腫而導致組織效率降低。企業隱性成本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影響成本、權威失效成本、信息失真成本等。
由于經濟成本比會計成本更廣泛、更豐富,在決策時不僅要考慮會計成本,還要考慮經濟成本。企業只有在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的管理上,才能在總成本上取得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經濟成本與機會成本的區別
1、兩者的實質不同。
(1)經濟成本的實質:經濟成本是項目的經濟成本指國民經濟為興建和經營某一項目而付出的經濟代價,即所投入的全部物質資源,包括政府負擔的代價也包括私人所花的代價。
(2)機會成本的實質: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
2、兩者的特點不同。
(1)經濟成本的特點:宏觀性,即它反映的是宏觀經濟,它是站在國家的立場,至少是地區立場上來衡量由于執行某一項目而造成的國民經濟收入的減少,各類資源的分配流向。國民收入的變動性,即鑒別項目的經濟成本是以國民收入增減為依據,而不以貨幣的支付或現金流量的增減為轉移,因此,各類稅收、借款及其償還、折舊、政府補貼等都不屬經濟成本范疇,機會成本為尺度性,即對項目的稀缺資源及資源的機會成本為計值尺度。
(2)機會成本的特點:機會成本所指的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于決策者的機會。機會成本是指在資源有限條件下,當把一定資源用于某種產品生產時所放棄的用于其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3、兩者的性質不同。
(1)經濟成本的性質:經濟成本一般包括投資成本、營運成本和外差成本。經濟成本相對財務成本而言的。指企業自有的資源,實際上已經投入,但在形式上沒有支付報酬的那部分成本。
(2)機會成本的性質: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于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