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核算是一項會計活動,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核算原則包括真實性、相關性、一致性等。那么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包括哪些內容?
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有哪些?
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就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會計主體界定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期間劃分為若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會計核算應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歷起訖日期確定。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會計核算的原則有哪些?
會計核算原則是指進行會計核算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和要求。
真實性
真實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地反映經濟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真實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三個方面,是對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
相關性
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一致性
一致性原則是指會計處理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這樣才便于同一企業的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進行比較,從而對企業不同期間的經營管理成果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可比性
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則,一個企業才可以同本行業的不同企業進行比較,了解自己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存在哪些優勢和不足,從而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
及時性
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保證會計信息與所反映的對象在時間上保持一致,以免使會計信息失去時效。
清晰性
清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都應當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來龍去脈及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配比性
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是指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配比。
重要性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經濟業務對經濟決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序。
謹慎性
謹慎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不抬高資產或收益,也不壓低負債或費用。對于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應當加以合理估計。
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有哪些聯系?
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的聯系: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基礎,沒有會計核算提供的各種信息,監督就失去了依據;會計監督又是會計核算質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沒有監督,就難以保證核算提供信息的質量。
會計的監督職能,又稱會計控制職能,是指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和相關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檢查。
會計監督是一個過程,它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
會計核算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4)資本、基金的增減
(5)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
(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7)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事項
會計小白初學會計時,首先就需要了解與會計相關的基礎知識,比如會計的基本特征,會計的核算職能等,那么有關會計的前提假設有哪些?
會計的前提假設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信息所反映的單位,一個會計主體是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任何單位或組織。
企業作為一個會計主體,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獨立地記錄和核算企業本身各項生產經營活動,而不能核算、反映企業投資者或者其他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如果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下去,就應當改變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原則和方法,并在企業財務報告中作相應披露。
在持續經營假設下,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且均按公歷起訖日期確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稱為會計中期。
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形成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不同的記賬基礎,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會計處理方法。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在貨幣計量的前提下,我國的會計核算應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選擇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向外編送財務報告時,就應折算為人民幣反映。
會計八大原則有哪些?
會計八大原則: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
1、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3、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1)縱向可比: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
(2)橫向可比:不同企業同一會計期間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統一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提供有關會計信息。
5、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6、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7、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8、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會計的含義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機關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和監督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
會計工作內容包括建立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使用會計科目、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管理會計檔案、辦理會計交接等方面。
會計工作職責包括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擬訂本單位辦理會計事務的具體辦法。參與擬定經濟計劃、業務計劃,考核、分析預算、財務計劃的執行情況。辦理其他會計事務。
會計基本假設是會計確認、計量及報告的前提,它也是初級會計實務考試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之一,那么會計基本假設包括哪四個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的內容
會計基本假設都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以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會計分期的目的: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縮報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吿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在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之所以選擇貨幣為基礎進行計査,是由貨幣的本身屬性決定的。
會計基本假設的作用
會計主體的作用:所謂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核算和監督的特定單位或組織。通俗的說就是你現在正在某個單位做會計工作,這個單位就是所謂會計主體。會計主體這個前提非常重要,在會計實務中它界定了會計核算和監督的空間范圍:因為有的會計業務,如你單位賒銷給某公司的產品,對會計主體來講是債權。如果對于購貨單位來講,就變成債務了。
持續經營的意義:它可使會計原則建立在非清算基礎之上,從而為解決很多常見的資產計價和收益確認問題提供了基礎。
會計分期的意義:界定了會計信息的時間段落,為權責發生制、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等會計原則奠定了理論與實務的基礎。
貨幣計量假設:這一假設規定了會計的計量手段,指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成果可以通過貨幣反映。它暗示含了兩層意思,即幣種的唯一性和幣值的不變性。
會計做賬的前提是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本假設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會計基本假設具體包括了哪些內容?
會計基本假設
1、會計主體
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就是會計主體。簡單來說,一家企業如果能夠設置會計人員,就可以稱其為會計主體。會計主體核算的范圍有企業、單位;某母公司;某子公司;某總公司;某分公司;某車間;某事業部。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一個會計主體。比如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法律主體,應當建立財務會計系統,獨立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比如說在企業集團的情況下,一個母公司擁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但是母公司對于子公司擁有控制權,為了全面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就有必要將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制合并財務報表。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指的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與會計主體不同,持續經營界定了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前提是持續經營。會計分期的目的是方便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我國的會計核算應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
對于剛入門會計學的人員,首先要掌握會計相關的專業術語。其中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前提,那么具體可分為哪四種?
會計基本假設的內容
會計基本假設都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就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會計主體界定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期間劃分為若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會計核算應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歷起訖日期確定。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會計基本原則包括什么?
(一)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三)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要求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充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四)一貫性原則
一貫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
會計假設是會計核算的基礎,假如會計假設不成立,會計核算也失去了意義。那么會計基本假設具體包含了哪些內容呢?
會計基本假設包括的內容
1.會計主體假設;
2.持續經營假設;
3.會計分期假設;
4.貨幣計量假設。
什么是會計主體?
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就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是指會計信息所反映的單位,一個會計主體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就被稱為會計主體。比如,A是B公司的會計,則該公司就是會計主體。并且A在空間上被限制了,不能為別家公司做賬,只能給B公司做賬。
企業、單位、某母公司、某子公司、某總公司、某分公司、某車間、某事業部等都屬于會計主體的范圍。
什么是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假如不存在明顯的反證,企業將正常經營下去。舉個反例,企業不能持續經營,應付賬款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變成營業外收入,意味著企業不用償還賬款。這顯然不合理。
什么是會計分期?
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經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就是會計分期。進行會計分歧假設的目的是方便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會計期間可以分為年度和中期。其中,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具體包括月度、季度、半年度。
什么是貨幣假設?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簡單來說,就是會計做賬時以貨幣為計量單位。
人民幣作為我國的會計核算的記賬本位幣。如果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允許選擇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不過在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時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舉個例子,某企業的主要業務是出口美國,在設置記賬本位幣時可以選擇美元,在編制財務報告時,應將美元折算成人民幣。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通過CMA考試的人數約為5萬人,持證人數約為2萬人,會員人數已超過3萬人。隨著報考人數的不斷增加,考試難度也相應提高,對考生的知識掌握要求也更加嚴格,接下來為考生介紹的是難點之一的存貨流轉假設。
CMA重點知識點之存貨流轉假設
存貨成本流轉恒等式:期初存貨+本期購入=本期銷售+期末存貨
1、永續盤存制
(1)采購時,確認存貨增加
(2)銷售時,確認銷貨成本
2、定期盤存制
(1)采購時,確認存貨增加
(2)期末確認銷貨成本,銷貨成本=期初存貨+本期購入–期末存貨
存貨成本流轉假設存貨認定方法:
(1)特別認定法:銷售時確認每項商品的銷貨成本
(2)平均成本法
單位存貨成本=當期可供出售的存貨金額/當期可供出售的存貨數量
期末存貨金額=期末存貨數量×單位存貨成本
當期銷貨成本=當期銷貨數量×單位存貨成本
(3)先進先出法
按照存貨采購的順序確認銷貨成本;較老的存貨成本用于確認銷貨成本;較新的存貨成本用于確認期末存貨金額
(4)后進先出法
將銷貨成本與銷售收入進行配比;較新的存貨成本用于確認銷貨成本;較老的存貨成本用于確認期末存貨金額
不同的存貨成本流轉假設的優缺點:
在CMA考試前,考生應認真閱讀教材,將知識點進行歸類梳理,其中本量利分析的假設這一知識點是考試的必背內容,下面會計網將進行詳細介紹。
CMA重要知識點之本量利分析的假設
1、產銷量是唯一的(成本或收入)動因:
(1)變動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變動的制造費用)的唯一動因就是產量或者銷量。
(2)固定成本(折舊、維修等)在一定產能內,不隨產銷量變化,如果非要研究其動因,就只有兩個:“開門”和“關門”。
2、收入和成本與產量呈線性關系:假設y為成本,x為產銷量,a為固定成本,b為單位變動成本,則:y=a+bx。
3、售價、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是已知的,且不變。
注意:“單位變動成本”是固定不變的,“總變動成本”是變化的,隨產量越多越大。
4、多個產品銷售占比的不變性,即在本量利決策中,多個產品的銷售占比必須保持不變。
多個產品,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產品。比如兩種產品銷售占比是1:2,那么就一直保持1:2不變,否則本量利分析不成立。
5、時間跨度越短,總成本中固定成本的比重就越高。例如,航空公司調配飛機和機組人員,一般提前三個月安排,時間跨度很大,可以自由安排大飛機還是小飛機,航班增加或者取消,這樣的變動成本可以隨時自由調整。但是只有一天時間,那么選擇的機型和機組人員很有限,固定成本就會很高。
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設定。那么會計基本假設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會計四大基本假設是什么?
會計假設,又稱會計的前提,指的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根據以往的會計的理論和實踐,對會計領域中還沒有肯定的事項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設想或假說。
會計有四大假設,分別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其具體的內容如下:
1、會計主體
即會計工作服務的特定對象,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在會計主體的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事項、或交易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主要是反應出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
2、持續經營
即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停業和大規模削減業務,還是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
持續經營是會計分期的前提。
3、會計分期
指的是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稱為會計中期。
4、貨幣計量
指的是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出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在編報的財務會計報告時,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本量利分析包括四種基本假設,具體為:相關范圍的假設;銷售收入與業務量呈完全線性關系的假設;產銷平衡的假設;產品的產銷結構穩定的假設。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設包括哪些?
本量利分析包括四種基本假設,具體為:總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組成;銷售收入與業務量呈完全線性關系,即表明銷售量在相關范圍內變化時,產品單價不會發生變化;產銷平衡,假設產銷平衡,在盈虧平衡分析時不考慮存貨的影響;產品的產銷結構穩定,在產銷多產品的情況下,盈虧平衡點會受到產品貢獻和產銷結構的影響,在產銷結構不變的基礎上進行盈虧平衡分析才是有效的。
本量利分析怎么理解?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產量、利潤依存關系分析”的簡稱,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基礎上,以數學化的會計模型與圖文揭示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銷售量、單價、銷售額、利潤等變量間的內在規律性聯系,從而為會計預測決策和規劃提供必要財務信息的定量分析方法。本量利分析的內在原理及方法在管理會計中有廣泛用途,也是企業進行財務決策、計劃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盈虧平衡點是什么?
盈虧平衡點也稱零利潤點或保本點,是指全部銷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時的產量。
盈虧平衡點的計算公式為:
1、按實物單位計算: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單位產品銷售收入-單位產品變動成本);
2、按金額計算: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1-變動成本÷銷售收入)。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為:稅前利潤=銷售價格×銷售量-(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或稅前利潤=銷售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固定成本。本量利分析以成本性態分析和變動成本法為基礎,基本公式是變動成本法下計算利潤的公式,反映了價格、成本、業務量和利潤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
注冊會計師審計假設有經濟責任關系假設、可驗證性假設、內控有效性假設、獨立性假設以及勝任力假設。審計假設是為了讓審計理論的演繹推理和審計工作順利進行而作出的假設,因此它不能作為直接檢驗的公理,只能用來推導審計理論。
注冊會計師審計假設內容
1、經濟責任關系假設
經濟責任關系假設是審計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審計存在的前提。經濟責任關系是財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時,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由于受托經營管理而形成的一種委托與受托的關系。
2、可驗證性假設
可驗證性假設是指經濟責任可以驗證,可以通過收集審計證據來確定被審計事項與既定標準之間的一致性程度。若是沒有這一假設,那么收集審計證據和制定審計評價依據的工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3、內控有效性假設
內控有效性假設是指健全有效的內控能消除發生錯弊行為的或然性。內控有效性是審計的前提,只有在在內控有效的情況下,錯誤和舞弊行為的發生才可以有效避免,才能合理地實施審計業務。
4、獨立性假設
獨立性假設是指審計機構和人員能夠排除干擾、個人利害關系,不偏不倚地實施檢查并提出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若審計人員和機構不能保持其獨立性,那么他們所提出的審計意見就不會被社會各方面所信任,審計也會失去存在的社會基礎。獨立性明確了審計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是公認審計標準和審計職業道德中關于審計工作獨立性的基本依據。
5、勝任力假設
勝任力假設是指審計人員具備執業所必需的專業知識、技術、經驗和職業道德,從而能勝任審計工作并能對其工作的結果負擔責任。只有存在這一假設,審計人員的勝任力才不會受到質疑,審計結果也不會失去可信性和權威性,也可以追究審計人員的責任,審計的意義也因此存在。
注冊會計師考核方式
注冊會計師采用以考代評的考核方式,考試劃分為專業階段和綜合階段,專業階段有考試年限,綜合階段沒有,想要報名綜合階段考試,需要在五年之內通過專業階段全部科目考試。
財務會計報告主要包括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三個組成部分。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其使用者提供本企業的財務經營以及現金流量相關的財務會計信息,反映本企業管理層受委托的責任及其履行情況,對使用財務會計報告的人能據此做出正確的經濟決策。
會計報表是指企業以一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由會計賬簿的數據整理得出,以表格的形式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書面文件,是財務會計報告的主體和核心。企業會計報表按其反應的內容不同,分為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會計報表附注,會計報表附注是為便于會計報表使用者理解其內容而對會計報表的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等所作的解釋。會計報表附注是財務會計報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利于增進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和突出重要的會計信息。
會計報表為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信息的會計報表。所服務的對象有債權人、投資者、社會公眾、政府和相關部門等;其基本環境,會計報表按照編制的時間可分為中期報表和年報。
年報是年度終了以后編制的,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其分配、現金流量等方面的報表。中期報表是指短于一年的會計期間編制的會計報表,如半年末報表、季報、月報。
財務會計報告的意義和作用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有助于投資者與債權人進行經濟決策,有助于反映管理層的委托責任執行情況,有助于評估以及預測后期現金流動情況,有助于合理有效配置社會資源,有助于政府管制和經濟穩定等。
財務費用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籌集資金而發生的各項費用,財務費用包括:利息支出、匯兌損益、相關的手續費、現金折扣、和其他財務費用(如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融資租賃費用等),這些都包含在在財務費用這個會計科目里。
經濟人假設起源于享受主義哲學和亞當·斯密的關于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換句話來說,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于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的方面》一書中將這種人性假設概括為X理論。所以經濟人假設又稱為X理論。
經濟人假設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1、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盡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愿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愿受別人的指導。
3、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近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
4、經濟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并為此可不擇手段。“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
X理論認為人類本性懶惰,厭惡工作,盡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勵辦法就是以經濟報酬來激勵生產,只要增加金錢獎勵,便能取得更高的產量。
經濟人假設對應的管理措施
1、管理重點:強調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把完成生產任務,提高生產效率,視為整個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2、管理職能:計劃、組織、經營、指導、控制、監督。
3、管理方式:專制型的,認為管理工作是少數人的事,與廣大員工無關;員工只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接受管理、拼命干活,無需參與管理,普遍采用“命令與統一的管理方式”。
4、獎懲制度:主要是“胡蘿卜加大棒”的方法,即用金錢來刺激員工的生產積極性,用懲罰來對付員工的“消極怠工”行為。
經濟人假設的優點
經濟人假設含有科學管理的成分,這種理論改變了當時放任自流的管理狀態;加強了社會上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心,促進了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這對我們現在的管理實踐,仍有借鑒作用。
經濟人假設的缺點
①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依據這種假設確定的管理模式用權力嚴密地控制職工,所以不可能激發勞動者的主人翁精神和主動性、創造性。
②經濟人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和責任心,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不符合管理的本質。
③經濟人假設對工人的思想感情漠不關心,反對工人參與企業管理,它不可能激發勞動者的工作動機,所以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積極作用。
中級財務會計,一般是指中級會計考試,考生需要到全國會計資格評價中心官網(http://kzp.mof.gov.cn/)報名。
1、登錄中級會計報名入口(http://kzp.mof.gov.cn/);
2、點擊閱讀報考人員必讀事項,選擇報名;
3、已經注冊的考生可以直接登錄,沒有注冊的考生請第一時間進行注冊;
4、登錄后跳轉至如下頁面,請大家仔細閱讀報考承諾,選擇“完全同意”,然后閱讀刑法、等相關內容,點擊“我已閱知上述條款”再點擊下一步;
5、詳細閱讀中級會計報名流程,進入下一步;
6、選擇報考省份,每位考生只能選擇一個省份報考,一旦選擇報考省份,不能自行更改;
7、系統自動調取基本信息,但是要手動選擇自己符合的報名條件,然后點擊下一步;
8、填寫報考信息;
9、支付考試費用;
10、保存好報名注冊號。
會計中級考試報名有3種審核方式,分別為網上審核、現場審核以及考后審核。網上審核是指考生在進入中級會計報名時,系統會自動對考生們所填寫的信息進行審核,審核通過之后,支付費用即可。現場審核規定考生在網上進行報名后攜帶規定的相關材料,到指定部門進行現場資格審核。考后審核是指考生在三科成績全部合格后,提供相關資料到指定部門進行現場資格審核。
所有報名參加中級會計考試的人員,均在其報名所在地參加考試。會計中級職稱報考地點一般遵循屬地化原則,在職在崗人員按其工作單位所在地報名,在校學生在其學籍所在地報名,符合報名條件的其他人員在其戶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報名。
考生可以在報名填寫信息階段選擇考試城市,選擇報考城市之后,將隨機分配考場。一般會計中級考試地點在所在地省市(直轄市)考,具體的考試時間及考點以準考證上的信息為準。
中級會計財務管理的考試難度屬于中等,在三科中,中級會計實務最難,財務管理次之,經濟法最簡單。考生在備考中級會計財務管理時,要抓住特點,財務管理主要在于計算方面,對數學要求高,需要考生結合習題靈活運用。
1、重視教材例題。財務管理難度屬于中等級別,部分試題與教材例題難度相當,因此考生在備考時要重視教材的例題,弄透每一道例題并掌握。
2、公式重在理解與應用。公式很多并且需要精準的記憶。單純的牢記在考試中用處并不大,理解公式內在表達的含義,通過不斷做題來強化對公式的應用,加深理解。
3、看書與做題相輔相成。學習完知識點后通過做題進行檢驗,在做題過程中遇到問題再返回書中,這才是一個良好的循環。明白考點,知道同類型的題目容易出現什么套路,這才能將習題的價值充分的體現出來。
4、通過做題強化記憶。在寫計算題時,建議先把公式寫上,盡量拿到分數,也可以在做題中增強對公式的記憶和理解程度。
《財務管理》題型為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計算分析題和綜合題。考察方向主要涉及了資產收益率類型及計算、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基本原理計算、財務預算的地位、資金需要量預測的銷售百分比法和資金習性預測法、凈現值的計算特點和應用、應收賬款的成本,最優存貨量的確定和存貨的控制系統、責任中心及其考核和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納稅管理的內容、企業綜合績效分析的杜邦分析法等。
《財務管理》:單項選擇題30分/20題,多項選擇題20分/10題,判斷題10分/10題,計算分析題15分/3題,綜合題25分/2大題。
中級會計資格考試科目包括《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經濟法》,考試題型當中的計算分析題只在中級會計實務和財務管理兩個考試科目有涉及,并且有一定難度,所以在備考時要注意這兩科計算分析題的復習。
1.仔細讀題干:計算題題目里的數據較為復雜,考生要充分理解題干的意思,弄清其中的邏輯關系,不要弄錯數據。
2.緊扣題目答題:在做計算題時,不要算與題目無關的數據,因為多做就可能會多錯。
3.寫清計算步驟:盡量分步驟答題,計算分析題是按步驟給分的,所以答題時要寫清步驟,即使最終結果沒對,步驟對了也會得到相應的分數。
4.盡量拿分:如果實在不會計算,可以把相關公式寫出來,盡量拿到應得的分數。
1.減少不必要的娛樂活動
考生在生活中難免會有較多的社交活動,例如聚餐、購物、閑聊等。如果能適當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娛樂活動,用學習來代替,那么會收獲更多的知識。
2.學會排解負面情緒
中級會計考試的備考周期很長,而且會遇到很多困難,難免會有很多考生堅持不下去,這時大家需要找到能夠排解負面情緒的方式:比如聽音樂、傾訴、運動等等。希望大家能夠保持一個開朗樂觀的心態,保持考證的初心,積極面對生活與學習。
3.提高效率
如果覺得自己看教材太吃力,可以選擇網課,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看教材。將教材當做筆記本,將老師講到的重點內容在教材對應知識點處做好標注,這樣做效率和效果都會非常好。
中級會計資格考試于2023年9月9日至11日舉行,共3個批次,具體安排如下:
《中級會計實務》8:30-11:15,考試時長為165分鐘
《財務管理》13:30-15:45,考試時長為135分鐘
《經濟法》18:00-20:00,考試時長為120分鐘
考生在備考中級財務會計時要堅定備考意志、拒絕拖延、懶惰,要有計劃、準備好教材、視頻課程,認真聽課,把錯題列出來,經常進行回顧,做好題,不要題海戰術。
1.基礎階段:建議考生熟悉考試大綱,把握重點和難點,同時結合章節習題,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對于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識點做標記。
2.鞏固階段:建議應試人員對所學的知識體系做一個系統化的梳理,碰到一些模糊的知識點和不會做的題,應結合教材加強理解。同時,需要通過做一些歷年真題進行查漏補缺。
3.沖刺階段:考生需要做一些模擬題,按照考試時間的要求來做模擬題的練習,對于一些不熟悉的知識點和錯題,再次回顧教材,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中級會計考試包含《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和《經濟法》3個科目。中級會計考試各科目試卷滿分均為100分,各科目的合格標準均為60分。參加中級會計考試的人員,應在連續2個考試年度內通過全部科目的考試,方可取得中級會計資格證書。《中級會計實務》科目考試時長為165分鐘,《財務管理》科目考試時長為135分鐘,《經濟法》科目考試時長為120分鐘。
1.中級會計資格證有利于升職加薪。中級會計考試的報名條件之一就是要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并且中級會計所學內容難于初級,如果通過了中級考試,有很大可能可以從簡單的會計職務,變為會計主管,財務部門負責人等領導級別的職位。
2.中級會計資格證有利于拓展職業發展方向。在企事業單位,具有中級職稱可以擔任財務經理,會計主管,財務分析師,預算主管等財務管理類的職務,并且有更多的就業選擇。
3.中級會計資格證有政策性福利。中級會計資格證有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北上廣落戶積分政策,抵繼續教育學分等政策性福利。
4.提升個人的專業知識。中級會計考試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嚴格自我管理的方法,在備考過程中考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中級財務會計考什么?中級財務會計考《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和《經濟法》這三門科目,考生須在連續兩個考試年度內通過這三個科目的考試,才可以獲得中級會計證書。
一、中級財務會計考什么?
1、《中級會計實務》:該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在會計實務方面的知識和應用能力,包括財務會計的基本概念、原則和方法,以及財務報表的編制和分析等。
2、《財務管理》:該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在財務管理方面的知識和應用能力,包括財務管理的目標、原則和方法,以及財務分析、投資決策、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內容。
3、《經濟法》:該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在經濟法方面的知識和應用能力,包括經濟法的概念、原則和制度,以及企業法、合同法、稅法等方面的內容。
二、零基礎考生第一年報哪兩科比較好?
對于零基礎考生來說,第一年報考哪兩科比較好,需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和備考時間來決定。如果考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可以考慮同時報考《中級會計實務》和《財務管理》兩科。這兩科內容相互關聯,一起學習可以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率。
如果考生對會計實務比較熟悉,但對財務管理和經濟法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可以考慮先從《中級會計實務》入手,再逐步擴展到其他科目。同時,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來選擇報考的科目。
三、中級財務會計對就業有幫助嗎?
中級財務會計證書是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之一,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認可度。持有這個證書,不僅可以證明考生具備中級會計的專業能力,還可以增加考生在求職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就業市場上,許多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時都會優先考慮持有中級會計證書的應聘者。此外,持有中級會計證書的人員在職場晉升、薪酬待遇等方面也通常比沒有證書的人員更有優勢。
中級會計實務應該是大部分同學認為是三科中最難的一科了,不僅章節數比另外兩科多,而且內容也是錯綜復雜,不僅本科目知識點互通,跟經濟法和財務管理的知識點也有互通的地方,考驗考生們跨章節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于中級會計實務會計基本假設相關內容,快來一起看看吧!
會計基本假設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
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給誰做賬)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服務的特定對象,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的空間范圍。
企業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項是屬于企業所有者主體發生的,不應納入會計核算的范疇,但是企業所有者投入到企業的資本或者企業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則屬于企業主體所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圍。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二)持續經營(做多久賬)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如果判定企業會持續經營,就可以假定企業的固定資產會在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發揮作用,并服務于生產經營過程,固定資產就可以根據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采用一定的折舊方法將歷史成本分攤各個會計期間或相關產品的成本中。
如果判定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固定資產就不應該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按期計提折舊。
(三)會計分期(何時結賬)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若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后期間的差別,進而孕育出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四)貨幣計量(用啥做賬)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點。
其他計量單位,如重量、長度等,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不便于會計計量和經營管理,只有選擇貨幣尺度進行計量,才能充分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
會計的基本假設是什么?會計的基本假設又叫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時間和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假設,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的基本假設是什么?
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1.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服務的特定對象,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空間范圍。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只要單獨核算的經濟組織都可能成為會計主體,一般來說,法人(或稱法律主體)必為會計主體,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2.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3. 會計分期: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期間分為會計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如月度、季度和半年度。
4.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時主要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來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及其結果。
二、會計核算的基礎包括什么
包括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
(一)權責發生制,是指以取得收取款項的權利或支付款項的義務為標志來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的會計核算基礎。
1. 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者應當負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
2. 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二)收付實現制,是指以現金的實際收付為標志來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的會計核算基礎。
企業會計、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均采用權責發生制。我國政府會計中的預算會計采用收付實現制,財務會計采用權責發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