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還款業務一般用長期借款,短期借款,應付利息等會計科目進行會計核算,那么企業發生借款需要還款的會計分錄該如何編制?
還款的會計分錄是什么?
借:在建工程/制造費用/財務費用/研發支出等
貸:應付利息
長期借款——利息調整
借:應付利息
貸:銀行存款
借:長期借款——本金
貸:銀行存款
如果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其具體的還款會計分錄為:
借:在建工程/制造費用/財務費用/研發支出等
貸:長期借款——應計利息
長期借款——利息調整
借:長期借款——本金
貸:銀行存款
借:長期借款——應計利息
貸:銀行存款
企業還本付息的相關會計分錄
1、借入時:
借:銀行存款
貸:短期借款
2、月末計提應計利息時:
借:財務費用
貸:應付利息
3、支付利息時:
借:財務費用
應付利息
貸:銀行存款
4、償還銀行借款本金時:
借:短期借款
貸:銀行存款
長期借款賬戶的應用
為了反映企業的各種長期借款,應設置“長期借款”賬戶,用來核算各種長期借款的借入、應計利息、歸還和結欠情況。該賬戶屬于負債類,其貸方登記借入的款項及預計的應付利息;借方登記還本付息的數額;期末余額在貸方,表示尚未償還的長期借款本息數額。該賬戶應按貸款單位設置明細賬,并按貸款種類進行明細核算。需要說明的是,預計的長期借款利息應通過“長期借款”賬戶進行核算,而不是記入“預提費用”賬戶。長期借款費用應根據長期借款的用途和期間分別記入“長期待攤費用”、“在建工程”、“固定資產”、“財務費用”等賬戶。
企業經營過程中,因資金問題向其他金融機構借入的款項,應在規定時間內連本帶息進行歸還。那么還款時,該如何做會計分錄?
還款會計分錄
分次付息還款會計分錄
借:在建工程/制造費用/財務費用/研發支出等
貸:應付利息
長期借款——利息調整
借:應付利息
貸:銀行存款
借:長期借款——本金
貸:銀行存款
到期一次還本付息還款會計分錄:
借:在建工程/制造費用/財務費用/研發支出等
貸:長期借款——應計利息
長期借款——利息調整
借:長期借款——本金
貸:銀行存款
借:長期借款——應計利息
貸:銀行存款
借款會計分錄
比如短期借款:
實際發生借款時:
借:銀行存款
貸:短期借款-本金
計提利息費用時:
借:財務費用
貸:短期借款-應計利息
長期借款是什么?
長期借款是指企業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項借款。企業借入長期借款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借款存入銀行,由銀行監督隨時提取;另一種是由銀行核定一個借款限額,在限額內隨用隨借。
長期借款種類:
(1)按照用途,分為:固定資產投資借款、更新改造借款、科技開發和新產品試制借款等等。
(2)按提供貸款的機構,分為:政策性銀行貸款、商業銀行貸款等。
(3)按有無擔保分為信用貸款和抵押貸款。具體詳情看下文介紹。
對公貸款又稱銀行對公業務,企業對公貸款如何又還款時,可以計入短期借款科目,財務費用科目核算,具體的會計分錄怎么做?
對公貸款還款的會計分錄
1、跟基本戶銀行貸款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貸:短期借款
2、歸還本金時,其具體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短期借款
貸:銀行存款
3、歸還利息時,其具體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財務費用
貸:銀行存款
貸款的會計分錄
1、發放貸款時,其具體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貸款—本金(本金+交易費)—利息調整(差額)
貸:吸收存款(實付額)
2、確認貸款利息時,其具體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收利息
貸:利息收入(攤余×實利)×貸款—利息調整
什么是對公貸款?
銀行對公業務包括企業電子銀行、單位存款業務、信貸業務、機構業務、國際業務、委托性住房金融、資金清算、中間業務、資產推介、基金托管等等,通俗點說就是“對單位的業務”。
什么是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的需要,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入的償還期在一年以內的各種借款,包括生產周轉借款、臨時借款等。
應收利息是什么?
應收利息是指短期債券投資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
企業由于業務經營需要購買的車輛,應作為固定資產進行核算。如果是采取分期還款方式購進的,分期支付車款時,可計入其他應付款科目核算,有關會計分錄該怎么做?
分期還款購車分錄
支付首付時:
借:固定資產
管理費用—保險
貸:銀行存款
其他應付款
分期支付每月的購車款:
借:其他應付款
貸:銀行存款
汽車折舊的賬務處理
借:管理費用—折舊費
銷售費用—折舊費
制造費用—折舊費等
貸:累計折舊
賣車的會計分錄
1、將需要出售固定資產及其轉入固定資產清理,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清理
累計折舊
貸:固定資產
2、實際銷售固定資產時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貸:固定資產清理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結轉固定資產清理科目余額至資產處置收益
借:固定資產清理
貸:資產處置收益
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
固定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與該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固定資產,是指同時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資產: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
公司經營過程中,需要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2%計提工會經費,若是發生工會經費返還的情況,應如何做會計分錄?
收到工會經費返還款如何寫會計分錄?
企業工會支出,支付時做如下分錄:
借:管理費用—工會經費
貸:銀行存款
退回其中的60%的費用時,可以沖減繳納的分錄:
借:銀行存款
貸:管理費用—工會經費
計提繳納工會經費會計分錄
工會經費是工會組織開展各項活動所需要的費用。
1、工會經費計提時:
借:管理費用—工會經費
貸:應付職工薪酬—工會經費
2、工會經費交納時:
借:應付職工薪酬—工會經費
貸:銀行存款
工會經費開支范圍是什么?
工會經費開支范圍包括:困難補助費、員工福利費、競賽活動費、員工表彰費、福利設施費、文體活動費、教育參觀費、管理經費和上繳經費。
1、員工福利費:核算員工的生日補貼費、員工結婚賀禮費、除個人辭職外的調離及退休員工的紀念品費、重大節日向員工發放的慰問品(金)費、直系親屬亡故、對生病員工的探視費、行政和工會領導的家訪費、對公司老領導的拜訪費等。
2、困難補助費:核算對享受“低保”家庭的員工和因病致貧、大病困難、治療期間的工傷或其它原因造成暫時困難的員工的補助費。
3、競賽活動費:核算工會組織的和配合行政工作組織的勞動競賽、知識競賽、技能評比和有關安全、環保、生產、消防等各種專項專題教育活動所需的開支及獎品。
4、員工表彰費:核算對公司優秀員工、崗位能手、生產標兵和做出突出貢獻人員的表彰費用。
5、福利設施費:核算各類福利設施、資產、工具器具等有形資產、設施的費用開支。
6、文體活動費:核算組織文體活動所需費用和購置文體活動器材費。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收到市財政返還款的情況,不同的經濟組織適用的財政政策不一樣,相關的會計處理也不一樣,那么具體的賬務處理怎么做?
收到市財政返還款的會計分錄
一、經濟組織是企業時
1、企業在收到相應的撥款時,
借:銀行存款
貸:專項應付款
借:專項應付款
貸:管理費用
2、企業在專項研究項目需要購置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時,
借:固定資產
貸:銀行存款
借:專項應付款
貸:資本公積
無論是在專項研究項目進行之中還是在項目完成之后,該固定資產的折舊都應視同公司日常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折舊政策處理。
而對于專項研究中形成產品的,相關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庫存商品
貸:資本公積
二、經濟組織是事業單位時
1、企業在收到相關的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
貸:應繳財政專戶款
2、企業在進行上繳相應的款項時,
借:應繳財政專戶款
貸:銀行存款
3、企業在返還相應的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
貸:事業收入
什么是專項應付款?
專項應付款是企業的專項資金對外發生的各種應付和暫收款項。如:購入專項物資的應付貨款、應付承包單位的工程價款、應付運輸費、應付罰金以及各種暫收的專用款項。為了反映應付、暫收專用款項的增減變動,應設置“專項應付款”賬戶組織核算。專項應付款或專項暫收款發生時貸記該賬戶,支付各項應付、暫收款時,借記該賬戶。貸方余額為專項應付款實有數。
應繳財政專戶款是什么?
應繳財政專戶款是指行政單位按規定代收的應上繳財政專戶的預算外資金。
最近,會計網在后臺收到了一名粉絲的咨詢,稱企業收到了個人所得稅的返還款,并不清楚會涉及到哪些稅收問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問:企業收到個人所得稅2%返還款,涉及哪些稅收問題?
答:涉及營業稅費及企業所得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營業稅稅目注釋(試行稿)〉的通知》(國稅發[1993]149號)第七條規定,服務業是指利用設備、工具、場所、信息或技能為社會提供服務的業務。
(一)代理業,是指代委托人辦理受托事項的業務,包括代購代銷貨物、代辦進出口、介紹服務、其他代理服務。
4.其他代理服務,是指受托辦理上列事項以外的其他事項的業務。
代扣稅款取得稅務機關為此支付的勞務收入,應按規定計算繳納營業稅。同時,以實際繳納的營業稅稅額為計稅依據計算繳納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規定,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包括提供勞務收入。
代扣稅款取得稅務機關為此支付的勞務收入,應按規定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參照《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稅務局關于企業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取得手續費收入納稅問題的函》(桂地稅函[2009]446號)*9條規定,根據《營業稅暫行條例》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代扣代繳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個人所得稅手續費收入征免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1]31號)的有關規定,企業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取得手續費收入應繳納營業稅。
第二條規定,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企業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取得手續費收入應繳納企業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