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關系的屬性是調整性社會關系,其必須具備的要素就是客體。那么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包括什么?
法律關系客體
法律關系是指被法律規范再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例如夫妻法律關系)。客體,是指存在于主體之外的客觀事物,法律關系客體是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聯系在一起的中介,沒有法律關系的客體作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的客體雖然十分重要,但需注意的是它不能直接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
客體可以是物品,人身人格,精神產品以及行為。
其中,具體來講,物可以包括自然物(大自然的成品),人造物(機器,設備,產品等)和一般等價物(一般指的是貨幣)。
人身人格并不是指人的整體,而是指人身體的一部分。簡單而言,一個完整的自然人不屬于法律關系的客體。
精神產品可以包括人的發明、創作、商標等,是通過人們智力成果研發出來的。
行為可以指生產經營的行為,經濟管理行為,提供一定勞務的行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為。
法律關系的特征是什么?
1.法律關系是以法律規范為前提的社會關系
法律關系是由于法律規范的存在而建立的社會關系,沒有法律規范的存在,也就不可能形成與之相應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與法律規范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法律規范是法律關系存在的前提,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的存在就不可能產生法律關系。另一方面,任何一種法律規范只能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才能得以實現。法律規范只規定人們的行為規范和相應的法律后果,它所針對的對象為一類人,因此具有普遍適用性。只有當人們按照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或者說符合一定的法律事實時,才形成了針對于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2.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法律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它是法律化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一種明確的、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權利和義務可以是由法律明確規定的,也可以是由法律授權當事人在法律的范圍內自行約定的。
3.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手段的社會關系
通過社會輿論和道德約束來實現的社會關系具有不穩定性和非強制性。而在法律關系中,一個人可以做什么、不得做什么和必須做什么都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反映國家對社會秩序的一種維持態度。當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就意味著國家意志所授予的權利受到侵犯,意味著國家意志所設定的義務被拒絕履行。這時,權利受侵害一方就有權請求國家機關運用國家強制力,責令侵害方履行義務或承擔未履行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也即對違法者予以相應的制裁。因此,一種社會關系如果被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之內,就意味著國家對它實行了強制性的保護。這種國家的強制力主要體現為對法律責任的規定上。
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關系是指邊際成本的一個重要性質,就是當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相等的時候,邊際利潤等于零,企業就能實現的利潤最多。邊際成本和邊際貢獻可以反映產品給企業做出貢獻的能力。
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區別
1、兩者的作用不同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產量所引起成本總額的變動數。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此時邊際利潤等于零,達到利潤最大化。
2、效果不同邊際成本對于一個單位來說可以視為新增生產或者購買的產品所帶來的總成本增量;邊際收益就一個單位而言能看作為了增加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
3、兩者的概念不同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邊際收益的計算公式
邊際收益的計算公式:MR=△TR/△Q;總邊際收益(TCM)=總銷售收入(TR)?總變動成本(TVC);單位邊際收益(C)=單位銷售收入(P)?單位成本(V)。
邊際成本的計算公式
邊際成本的計算公式為:MC(Q)=△TC(Q)/△Q或MC(Q)=lim=△TC(Q)/△Q=dTC/dQ(其中△Q→0)?!鱐C為總成本變動量,△Q為產量變動量。
邊際貢獻的計算公式
邊際貢獻總額=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單位邊際貢獻×銷售量=固定成本總額+營業利潤。
營業收入就是利潤嗎?不完全是,營業收入是利潤的主要來源,但需要減除相關成本費用后才能得到利潤。營業收入是從事主營業務或其他業務所取得的收入,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通過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所獲得的貨幣收入。
營業收入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企業發生業務范圍內商品銷售或提供勞務時,通過“主營業務收入”賬戶核算。對不屬于企業主營業務范圍的兼營業務的收入,作為其他業務收入處理。
營業收入利潤率是怎么計算?
營業收入利潤率=營業利潤/全部營業收入*100%=(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損失為負)+投資收益(損失為負))/(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收入利潤率是衡量企業經營效率的重要指標,反映了在考慮營業成本及費用的情況下,企業管理者通過經營獲取利潤的能力。
利潤表中的營業外收入是營業收入嗎?
營業外收入不能算作營業收入。營業外收入指與生產經營過程無直接關系,應列入當期利潤的收入,是企業財務成果的組成部分。
財務報表中的利潤表營業收入僅包含主營業務收入嗎?
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不僅僅包括主營業務收入,還包括其他業務收入。
利潤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的報表。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期間的情況,所以,又被稱為動態報表。有時,利潤表也稱為損益表、收益表。
由于財務報表與預算會計報表之間存在勾稽關系,通過勾稽關系就可以檢驗報表是否正確,勾稽關系實質是指賬簿和財務報表中有關數字之間存在的,可據以相互查考、核對的關系。
什么是勾稽關系?
勾稽關系,實質是指賬簿和財務報表中有關數字之間存在的,可據以相互查考、核對的關系。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勾稽關系顯得十分重要。例如我們完成三大財務報表的制作后,因為數字金額較多,無法逐項檢查,但是通過勾稽關系就可以檢驗報表是否正確。如果通過計算發現報表之間或者項目之間的關系不相等或者不對應,則很有可能說明報表的編制出現了問題。
財務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
1、財務報表內部項目之間的勾稽關系。比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收入-費用”。
2、財務報表與財務報表項目之間的勾稽關系。比如資產負債表中未分配利潤的期末數減去期初數應該等于利潤表的未分配利潤項。
3、報表中的某些項目之間存在勾稽關系。比如利潤表中的“主營業務成本”、現金流量表中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資產負債表中的“應付賬款”等項目之間的勾稽關系。
4、前后期財務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比如本期財務報表有關項目的期初數應與前期報表的期末數相等。
5、財務報表主表和附表之間的勾稽關系。比如固定資產及累計折舊明細表既與固定資產原價、凈值和累計折舊發生勾稽關系,又與現金流量表的固定資產折舊發生勾稽關系。
財務報表勾稽關系的公式
1、資產負債表的勾稽關系公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2、利潤表的勾稽關系公式:利潤=收入-費用;
3、現金流量表的勾稽關系公式:現金凈流量=現金流入量-現金流出量。
在企業成立初期,一般需要辦理很多資質,比如營業執照、機構代碼證等相關證件。簡而言之資質包括經營資質和能力資質。那么資質和發票的關系是什么?
資質和發票的關系
首先經營范圍和資質不屬于稅務機關監管的范疇,所以納稅人不管取得的收入是什么類型,只要是屬于征稅范圍的,都應該依法納稅,可以開具發票。注意:現行稅收政策沒有明文禁止納稅人不得超經營范圍開具發票,所以在超經營范圍這樣的情形下,納稅人可開具發票。而且根據現行的政策,稅務機關不再為一般納稅人代開發票,也不再為納入自開專票試點范圍的小規模納稅人除銷售不動產之外的業務代開專票了。
單位資質是什么?
單位資質就是單位的符合相關行業規定的,證明自身生產等能力的相關文件、證件。資質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經營資質,比如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生產許可證等。另一種是能力資質,比如企業獲得的由地方、國家、專業機構、行業協會頒發的相應資質證書:如工程專業承包企業資質、企業3a信用等級證書、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證書等等。
發票是什么?
發票是指一切單位和個人在購銷商品、提供或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所開具和收取的業務憑證。簡單來說就是發生的成本、費用或收入的原始憑證。
對于公司來講——發票主要是公司做賬的依據,同時也是繳稅的費用憑證;
對于員工來講——發票主要是用來報銷的。
發票基本內容包括:
發票的名稱、發票代碼和號碼、聯次及用途、客戶名稱、開戶銀行及賬號、商品名稱或經營項目、計量單位、數量、單價、大小寫金額、開票人、開票日期、開票單位(個人)名稱(章)等。
發票種類:
發票分為增值稅專用發票,增值稅普通發票,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二手車銷售統一發票、通用定額發票等。
其中增值稅專用發票由基本聯次或基本聯次附加其他聯次構成,分為三聯版和六聯版,基本聯次分為記賬聯、抵扣聯、發票聯。
增值稅普通發票(折疊票)由基本聯次或基本聯次附加其他聯次構成,分為:兩聯版和五聯版,基本聯次分為記賬聯、發票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