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完稅價格,一般是出入境外貿易的公司的會計人會遇到的比較多,如果你不了解這部分的內容,那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吧。
關稅完稅價格是什么意思?
是指出口貨物應當以海關審定的貨物售與境外的離岸價格,扣除出口關稅后,作為完稅價格。離岸價格不能確定時,完稅價格由海關估定。
出口貨物完稅價格的計算公式:
1、出口貨物完稅價格=離岸價格(FOB中國境內口岸)-出口關稅
2、出口貨物完稅價格=(FOB中國境內口岸)/(1+出口關稅稅率)說明
3、應征出口關稅稅額的計算公式應征出口關稅稅額=完稅價格×出口關稅稅率
但是一般在日常比較常用的是第二個計算公式,
進入境內的商品完稅價格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完稅價格表》已列明完稅價格的物品,按照《完稅價格表》確定
2、《完稅價格表》未列明完稅價格的物品,按照相同物品相同來源地的主要市場零售價格確定其完稅價格
3、實際購買價格是《完稅價格表》列明完稅價格的2倍及以上,或是《完稅價格表》列明完稅價格的1/2及以下的物品,進境物品所有人應向海關提供銷售方依法開具的真實交易的購物發票或收據,并承擔相關責任,海關可以根據物品所有人提供的上述相關憑證,依法確定應稅物品完稅價格
4、邊疆地區民族特需商品的完稅價格按照海關總署另行審定的完稅價格表執行。
以上就是有關關稅完稅價格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想了解更多會計有關的知識點,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當一家公司是外貿公司,經常需要進出口貨物時,就會涉及到完稅價格和含稅價格知識點,如果你對這部分知識點不了解,那就和會計網一起學習吧。
完稅價格和含稅價格有哪些區別?
1、計算不同
稅價格為含企業稅基準價, 價格由成本、利潤和稅收組成。 稅金計入價格管理。如果商品價格是扣除價格稅,它按照組成計稅價格和含稅價格是必要的。
當商品的進出口關稅價計征海關規定管理完稅價格被使用
2、包含不同稅目
出口貨物的完稅價格是指出口商在貨物運往出口港裝貨前所發生的一切費用的基礎上的價格,即FOB價格。但是,只有在進出口業務的申報價格是受到海關接受才會成為進出口貨物的完稅價格。
含稅價包含的是增值稅即零售價,部分進行征收企業消費稅的貨物信息除了通過增值稅也包含了我國消費稅,但不可以包括作為價外費用,銷售商開具的普通發票上的金額即為含稅價而增值稅專用發票上的為不含稅價。
關稅和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稅一般情況下按照下述計算公式計征:
1、從價計征關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完稅價格×關稅稅率。
2、從量計征關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貨物數量×單位關稅稅額;
3、從價計征進口環節消費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完稅價格+實征關稅稅額)/(1-消費稅稅率)〕×消費稅稅率。
4、用于從量計算應納稅進口消費稅如下:應納稅額=消費稅產品數量×單位消費稅稅額。
想了解更多的會計知識,請多多關注會計網!
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和稅務相關的,我們買東西的價格就是已經包含稅價的,含稅的價格和不含稅的價格有什么區別?這個“稅”是什么稅?來一起看看吧。
含稅的價格和不含稅的價格
含稅價是包含稅金在內的計稅價格,價格由成本、利潤和稅金組成,稅金內含于價格之中;實行價內稅時,商品交易價格即為含稅價格。不含稅價就是你看到的就是產品本身價格,沒有其他成分在里面。
含稅不含稅,這個“稅”一般是說的是增值稅,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本身價格+稅(增值稅)組成的。
增值稅是一種價外稅,稅金包含在價格之中,作為價格的組成部分的稅種。價外稅的稅金一般是由買方承擔,賣方只是代扣代繳。
不含稅單價計算
我們買東西花的錢是含稅價的,從價格上不能直接看出增值稅是多少。如果商品價格為不含稅價格,就要按組成計稅價格計算含稅價格。
不含稅價=價格/(1+增值稅稅率)
含稅價=不含稅價×(1+增值稅稅率)
一般情況下,生產或貿易企業,引進出口貨物時,應按規定繳納關稅。那么關稅的組成計稅價格是怎么計算的?
關稅的組成計稅價格怎么計算?
關稅的組成計稅價格,計算公式如下: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稅額)÷(1-消費稅稅率)
從價計征的消費稅稅額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消費稅稅率
組成計稅價格是什么?
組成計稅價格是指按照計稅價格應當包含的因素計算合成的計稅價格。我國目前對絕大部分產品都按包含流轉稅金的實際交易價格計稅。但由于某些產品生產經營的特殊性,沒有實際交易價格或實際交易價格一時難以確定,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應按法定的包含稅金的組成計稅價格計稅。
比如:對委托加工產品征收增值稅,沒有同類產品銷售價格的情況下,應當根據銷售價格應當包含的材料成本和加工費 (應扣除材料成本和加工費內準予扣除的稅金),以及利潤計算出組成計稅價格計稅。
附:進口關稅會計分錄
借:庫存商品或原材料(采購價+關稅等)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2021年ACCA3月考季已經進入到最后沖刺階段了,不知各位考生都備考得怎么樣?根據往年考情,轉移定價(Transfer price)一直都是PM科目的重難點,對此,會計網今天就跟大家詳解下這個考點內容。
大背景
首先,我們要知道轉移定價存在的大背景是什么。也就是同一家企業里面有兩個部門,假設是AB,然后A生產的產品,剛好B部門也需要。所以我們可以把A部門就看成是一個供應商(supplying),B部門看成是一個采購方(buying)。因此AB之間會發生商品的內部轉移。那么在這筆交易中,應該以一個什么樣的價格(也就是轉移價格)成交呢?
有兩種情況:
1. Corporate policy first
也就是說“company policy determines the transfer price”,但是這只是一個內部轉移價格,規定好的價格,不涉及企業內部兩個部門之間的協商。
2. Divisional autonomy first
我們接下來要研究的都是以此為大前提的。我們默認AB兩個部門都是高度自治,要站在自己部門的角度考慮自身的利益的,雙方會進行一個協商的過程,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transfer price”。
綜上,找準一筆交易的供貨方和采購方是我們做轉移定價的第一步。
明確角度
站在A的角度,肯定是希望以越高的價格賣給B越好,相當于說是沒有上限的,因此要考慮的就是A最低的心理防線,minimum price.
站在B角度,肯定是希望以越低的價格采購越好,相當于說是沒有下限的,因此要考慮的就是B最高的心防線,maximum price.
因此transfer price就是在minimum price和maximum price之間,可協商。
公式
1)站在A (供應商)的角度
情景一:spare capacity
Minimum acceptable price:marginal cost
當A部門還有多余的產能時,比如外部市場只需要1500件產品,但是A可以生產2000件,那么A部門肯定希望多生產出來的5000件也能賣出去,畢竟固定成本已經花出去了,所以他就要賣給B部門,此時A部門就想著不管怎么樣,以成本價賣出也可以,那么這個成本價是多少呢?是total cost嗎?這里要注意,是不包括固定成本的,因為A部門的廠房機器等固定成本,無論生產多少件,這些成本都是要發生的,因此A能接受賣給B的最低價格就是所有的變動成本,或者說是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情景二:full capacity
Minimum acceptable price:Market price-potential saved cost
當A部門沒有多余的產能,比如外部市場需要1500件,A最多也就生產1500件,那么這個時候A部門如果計劃把產品賣給B部門,肯定不能讓自己吃虧,因為能接受的最低價格就是按照市場價格賣給B.那么在這里,還有一個小點要注意,就是A賣給B的時候,是同公司內部的,所以一些產品運輸費用就可以節省了,因此賣給B的時候,定價可以稍微再市價的基礎上再低一點,也就是Market price-potential saved cost.
2)站在B (采購方)的角度
作為采購方的話,制定能夠接受的最高價格,可以從這兩個方向思考
方向一:
Maximum acceptable price:minimum market price
如果A的報價高于市場最低價,那么B肯定不會同意,一定就從外部市場買了。因此得出結論:minimum market price
方向二:
Maximum acceptable price: selling price of finished goods -further processing cost
B從A買來產品之后會繼續加工生產,然后把最終的產成品(finished goods)賣出去,那么可以從finished goods的利潤角度出發。首先finished goods的total cost是cost1(transfer price)+cost 2 (further process cost),finished goods 的收入是sales price ,從盈利性角度看,我么可以列出不等式:transfer price+further process cost<= sales price of finished goods
移項,可得transfer price<=sales price of finished goods-further process cost
綜上,B能夠接受的最大價格就是方向一(minimum market price)和方向二 (sales price of finished goods-further process cost ),兩者取低。
最后,我們整理一下transfer price 的公式:
Minimum:(supplying)
spare capacity:MC
full capacity: Market price-potential saved cost
Maximum:(buying)
lower of (1) lowest market price-potential internal cost saved
(2) selling price of finished goods-further processing cost
希望大家能夠結合實際情景記憶公式,不要死記硬背噢~
來源:ACCA學習幫
眾所周知,ACCA考試劃分了多個科目,其中在PM科目里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考點使考生們經常失分,這就是Transfer price(轉移定價),對此,會計網就為大家重點梳理一下這個常考點。
首先,我們要知道轉移定價存在的大背景是什么。也就是同一家企業里面有兩個部門,假設是AB,然后A生產的產品,剛好B部門也需要。所以我們可以把A部門就看成是一個供應商(supplying),B部門看成是一個采購方(buying)。因此AB之間會發生商品的內部轉移。那么在這筆交易中,應該以一個什么樣的價格(也就是轉移價格)成交呢?
有兩種情況:
1. Corporate policy first
也就是說“company policy determines the transfer price”,但是這只是一個內部轉移價格,規定好的價格,不涉及企業內部兩個部門之間的協商。
2. Divisional autonomy first
我們接下來要研究的都是以此為大前提的。我們默認AB兩個部門都是高度自治,要站在自己部門的角度考慮自身的利益的,雙方會進行一個協商的過程,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transfer price”。
綜上,找準一筆交易的供貨方和采購方是我們做轉移定價的第一步。
明確角度
站在A的角度,肯定是希望以越高的價格賣給B越好,相當于說是沒有上限的,因此要考慮的就是A最低的心理防線,minimum price.
站在B角度,肯定是希望以越低的價格采購越好,相當于說是沒有下限的,因此要考慮的就是B最高的心防線,maximum price.
因此transfer price就是在minimum price和maximum price之間,可協商。
公式
1)站在A (供應商)的角度
情景一:spare capacity
Minimum acceptable price:marginal cost
當A部門還有多余的產能時,比如外部市場只需要1500件產品,但是A可以生產2000件,那么A部門肯定希望多生產出來的5000件也能賣出去,畢竟固定成本已經花出去了,所以他就要賣給B部門,此時A部門就想著不管怎么樣,以成本價賣出也可以,那么這個成本價是多少呢?是total cost嗎?這里要注意,是不包括固定成本的,因為A部門的廠房機器等固定成本,無論生產多少件,這些成本都是要發生的,因此A能接受賣給B的最低價格就是所有的變動成本,或者說是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情景二:full capacity
Minimum acceptable price:Market price-potential saved cost
當A部門沒有多余的產能,比如外部市場需要1500件,A最多也就生產1500件,那么這個時候A部門如果計劃把產品賣給B部門,肯定不能讓自己吃虧,因為能接受的最低價格就是按照市場價格賣給B.那么在這里,還有一個小點要注意,就是A賣給B的時候,是同公司內部的,所以一些產品運輸費用就可以節省了,因此賣給B的時候,定價可以稍微再市價的基礎上再低一點,也就是Market price-potential saved cost.
2)站在B (采購方)的角度
作為采購方的話,制定能夠接受的最高價格,可以從這兩個方向思考
方向一:
Maximum acceptable price:minimum market price
如果A的報價高于市場最低價,那么B肯定不會同意,一定就從外部市場買了。因此得出結論:minimum market price
方向二:
Maximum acceptable price: selling price of finished goods -further processing cost
B從A買來產品之后會繼續加工生產,然后把最終的產成品(finished goods)賣出去,那么可以從finished goods的利潤角度出發。首先finished goods的total cost是cost1(transfer price)+cost 2 (further process cost),finished goods 的收入是sales price ,從盈利性角度看,我么可以列出不等式:transfer price+further process cost<= sales price of finished goods
移項,可得transfer price<=sales price of finished goods-further process cost
綜上,B能夠接受的最大價格就是方向一(minimum market price)和方向二 (sales price of finished goods-further process cost ),兩者取低。
最后,我們整理一下transfer price 的公式:
Minimum:(supplying)
spare capacity:MC
full capacity: Market price-potential saved cost
Maximum:(buying)
lower of (1) lowest market price-potential internal cost saved
(2) selling price of finished goods-further processing cost
希望大家能夠結合實際情景記憶公式,不要死記硬背噢~
來源:ACCA學習幫
持票人取得了出票人依法簽發的票據,就擁有了票據權利,票據權利包括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在行使票據權利時,注意事項是什么?
票據權利行使注意事項
一、行使付款請求權
1、持票人要注意其有效期,如果票據超過了期限,持票人會喪失票據權利。例如匯票和本票是自票據到期日起2年以內;見票即付的匯票和本票是自出票日起2年以內;因此要注意持有的票據其期限有什么限制,防止喪失票據權利。
2、持票人向付款人提示付款的要持票據原件,因為請求付款的話沒有持票據原件的,付款請求權無法行駛,付款人也不得付款。
3、持票人向付款人請求的付款金額不得少于票據確定的金額。
4、持票人取得付款后,必須將票據移交給付款人。
5、付款人支付票據金額后,發現該票據有偽造、變造情況的,有權向持票人或者收款人請求返還所給付的金額。
二、行使追索權
追索權是向出票人、背書人、保證人、承兌人和參加承兌人進行追索,具體追索對象根據票據種類的不同來確定。這些對象是票據中的連帶債務人,持票人可以對其中的任何一人、數人或者全體行使追索權;持票人即使對匯票債務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已經進行追索的,也可以對其他匯票債務人行使追索權。持票人是可以不按照先后順序向匯票債務人進行追索的。
票據權利的取得是有條件的。首先是要給付對價,就是票據雙方當事人都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當然因稅收,繼承,贈與可以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就沒有給付對價的限制,不過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于前手。而且票據的取得要合法,因為“欺詐、偷盜、脅迫、惡意或重大過失”而取得的票據,會失去票據權利。
總負債是指企業承擔并需要償還的全部債務,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遞延稅項等。負債實質上指的是企業在一定時期之后必須償還的經濟債務。
總負債的定義
總負債是指企業承擔并需要償還的全部債務,英文名稱為Total liabilities,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遞延稅項等。
負債是什么意思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負債的特征
負債具有以下特征:
1、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2、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4、負債以法律、有關制度條例或合同契約的承諾作為依據;
5、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
6、負債有確切的債權人和償還日期,或者債權人和償還日期可以合理加以估計。
負債的基本分類
負債一般按其償還速度或償還時間的長短劃分為長期負債和流動負債
1、長期負債是指償還期在1年或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債務,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
2、流動負債是指將在1年或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主要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貨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應付利潤、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等。
價格競爭是很重要的營銷手段,市場營銷活動中,企業為實現自身的經營戰略和目標,會根據不同的產品、市場需求及競爭情況,采取各種靈活多變的定價策略,包括新產品定價策略、產品組合定價策略、心理定價策略及其他定價策略等。
價格策略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1、新產品定價策略:主要包括滲透定價策略、撇脂定價策略及滿意定價策略;
2、產品組合定價策略:對相互關聯和補充的產品,采取不同的定價策略,具體包括產品大類定價策略、任選品定價策略與連帶產品定價策略;
3、心理定價策略:每件產品都能滿足消費者某方面的需求,其價值與消費者的心理有較大關系;
4、其他定價策略:包括階段價格策略,即根據商品生命周期定價的一種策略,對某特定商品要進行靈活區分;減價策略是對經營的商品實行有計劃的減價,每到節假日期間進行減價銷售,提高顧客購買欲望,促進商品銷售;折價策略是為吸引顧客來商店購買商品采取策略,一般批量折扣、季節折扣、內部折扣與四團體購買折扣。
影響企業定價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企業定價的因素可以分為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兩方面。
1、外部因素對產品定價的影響:包括市場的供求關系、競爭者行為、經濟發展趨勢及客戶需求等;
2、內部因素對產品定價的影響:包括產品成本耗費、企業營銷策略與方式、銷售渠道等。
產品的定價方法有什么?
1、需求導向定價法: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強度和消費者對產品認知的不同來確定產品的基本價格;
2、成本導向定價法:通過各種成本或投資額作為制定基本價格根據的各種方法都稱成本導向定價法,以成本或投資額為基數,再加上需要達到的利潤,即可確定產品的基本價格;
3、競爭導向定價法:由市場需求和成本決定的可能價格范圍內,產品價格的最終確定取決于競爭因素,該方法是以競爭因素作為定價的主要依據。
經營杠桿公式為經營杠桿系數=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財務杠桿公式為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總杠桿公式為總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三種杠桿還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
1、報告期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2、財務杠桿系數=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息);
對于同時存在銀行借款、融資租賃,且發行優先股的企業來說,可以按以下公式計算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融資租賃積金-(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3、復合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怎么理解三種杠桿?
1、經營杠桿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導致利潤變動率大于銷售變動率的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
2、財務杠桿也稱籌資杠桿或融資杠桿,是由于債務的存在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財務杠桿是企業利用負債來調節權益資本收益的手段,合理運用財務杠桿會給企業權益資本帶來額外收益;
3、總杠桿系數,又稱復合杠桿系數,是由于固定成本和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大于產銷量變動率的杠桿效應。
經營風險和經營杠桿的關系是什么?
經營風險指因經營上的原因導致企業息稅前利潤變動的風險,即由于經營杠桿的作用,銷售額下降時,企業息稅前利潤也相應下降,從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經營杠桿本身并不是資產報酬不確定的根源,只是資產報酬波動的表現。經營杠桿系數越高,表明資產報酬等利潤的波動程度越大,經營風險也越大。
復合杠桿系數的作用有哪些?
復合杠桿系數的作用包括可以估計出銷售額變動對每股盈余造成的影響;以及體現了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為了達到某一總杠桿系數,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有多種不同的組合。
組成計稅價格分為實兩種辦法計算,從價定率辦法計算公式為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1-消費稅比例稅率)=[成本×(1+成本利潤率)]÷(1-消費稅比例稅率);復合計稅辦法計算公式為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自產自用數量×定額稅率)÷(1-比例稅率)。
組成計稅價格是指按照計稅價格應當包含的因素計算合成的計稅價格。我國對絕大部分產品都按包含流轉稅的實際交易價格計稅。但由于某些產品生產經營的特殊性,沒有實際交易價格或實際交易價格一時難以確定,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應按法定的包含稅金的組成計稅價格計稅。
組成計稅價格含價外稅嗎?
組成計稅價格不含價外稅,但組成計稅價格包含價內稅。價內稅包含在產品價格內的流轉稅,如消費稅、關稅。它是計劃價格體制下,國家提取企業盈利的一種重要課稅方式。計劃價格訂價的一般原則為產品價格由價值決定,價值則由產品成本(C+V)和產品盈利(M)構成。其中M又可分解為產品利潤(M1)和產品稅金(M2)。因此,產品稅金不僅是產品價格的合理部分,也是產品價值的有機部分。這種包含產品稅金的價格,通常也稱為含稅價格。價內稅有利于國家積累資金,調節產品利潤水平,且是緩解價格矛盾的重要工具。
組成計稅價格需要進行價稅分離嗎?
組成計稅價格不需要進行價稅分離,組成計稅價格時不包括價外稅。價稅分離是指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將商品或勞務的價款及其應征流轉稅款在發票中分別注明。實行價稅分離的目的是將隱含的稅款從商品或勞務的價格中分離出來,給購買商品或勞務的廠商和消費者一個明白。
除權價格計算公式為:配股除權參考價=(配股前股票市值+配股價格×配股數量)/(配股前股數+配股數量)。
如果除權后股票交易市價高于該除權基準價格,這種情形使得參與配股的股東財富較配股前有所增加,一般稱之為“填權”;反之股價低于除權基準價格則會減少參與配股股東的財富,一般稱之為“貼權”。
除權價格的概念
除權價格是股票的發行公司根據股票配售情況來計算的價格。而除權除息是指進行股票進行分紅的日子,分紅當天,上市公司將根據分配方案和投資者的持倉和持股數量,將股票或現金紅利分發給投資者,分紅就需要除權。除權后股價會相應下調,但投資者的總資產不變。除權后,在K線圖上會顯示成一個比較大的缺口,投資者不用擔心,這是為了讓股價反映得更加真實,如果是長線投資者,則可以以“前復權”為依據,這樣K線上就不會有大缺口存在。
上市公司配股規定
1、擬配售股份數量不超過本次配售股份前股份總額的30%。
2、控股股東應當在股東大會召開前公開承諾認配股份的數量。
3、采用證券法規定的代銷方式發行。
除權報價的概念
除權報價是除權交易的一個必經程序,股票上市公司準備以其盈余轉為增資的交易叫除權交易。在股票股利尚未分配之前,該種股票被稱為“除權股票”、要辦理除權手續,發行公司須得申報主管機關。獲得批準后,該公司即可確定權利分配基準日期和該公司股票在市場上進行除權交易的日期。
acca考試報名需要繳納的費用主要包括注冊費(首次報名的學員),考試費,不同階段考試費不一樣,越早報名費用越低。另外每個科目考試費也有所不同,具體費用以下會說明。
報考acca考試,從注冊成為acca學員開始就需要一次性繳納一筆注冊費用,2022年為89英鎊,注冊成為學員后,每年都需要繳納年費,2022年的年費為116英鎊,科目的報名費用不同的考季、考試科目、報名階段,費用都會有差異,就以2022年12月考季常規報名階段的報名費用為例:F4-F9的考試費用為143英鎊,SBL的考試費用為245英鎊,SBR的考試費用為190英鎊,P4-P7(4選2)的考試費用為190英鎊。
按照三年的年費標準來計算,acca考試報名最少需要花的錢就出來了,這三項加起來換算成人民幣接近1萬元,除了這些,備考還需要購買教材,有些同學有掛科,還需要交補考費,有培訓的還需要培訓費,所以,參加acca考試是一筆較大的開銷。
acca考完需要多長時間
對acca有一定了解的都知道,acca考試一共要考13門科目,ACCA有4次考季,每次考季最多可以通過4門,一年內最多只能報考8門,從理論上來說,在沒有免考科目的情況下,1年半就可以考完,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如此,很多學員可能會出現掛科、退考等情況,所以,大部分考生需要2-3年的時間考完,如果基礎比較薄弱,可能就需要更長時間了,不過accaP階段的考試成績有效期為7年,太慢也需要在7年有效期內完成考試。如果有免考科目的話,考完會更快一些,在最多免考9門的情況下,考生只需要完成四門科目的考試,還是有財會大神能一年內完成考試的,不過這種人是很少的。
acca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生有長期備考的毅力,只要付出的復習時間足夠,相信你也能順利通過考試。
審計機關總審計師是要取得注冊會計師證書5年以上,擔當部門經理及以上職位5年以上,高級會計師或者相關高級職稱,熟悉國家審計相關法規、程序和方法,對內外部控制有較強的平衡能力,豐富的專業技能及極強領導力,具有較強的組織、計劃、控制、協調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敬業精神。
(一)參與公司指標制定與績效考核,參加“三重一大”的評審;參與內部控制的制度建立及執行評估,參與經營風險評估。
(二)組織建立和完善內部審計監督體系、審計制度建設;組織制定審計工作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
(三)督促、指導內部審計機構加強審計監督工作,并對審計工作質量負總責。
(四)組織領導內部審計機構制定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并督促實施。
(五)審定公司內部審計報告,負責組織審計成果運用的落實和檢查工作。
(六)負責協調外部審計機構的審計工作。
總審計師制度是確保內部審計能夠有效、規范地開展,充分保護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快速并有效完成審計任務,實現促進公司管理與治理的目標。從而設立的總審計師制度,我國的總審計師制度首先在金融領域開展,逐步拓展到大型央企,進而向各類國企鋪開。
審計的工作內容是要對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審計,評估企業或團體的財務報表是否根據公認會計準則編制,一般由審計經理進行,審計助理協助評估企業財務狀況,然后就資料及一般公認準則之間的相關程度作出結論及報告。是最常規的審計業務。通常提供給公司的股東、上級單位,以及政府主管部門。
債券的發行價格的公式有兩種,一種是分期付息,到期還本,另一種是按年計息,到期一次還本并付息,兩種計算公式如下,其中現值系數都是按市場利率為基礎計算的,具體可以查詢現值系數表。
1、分期付息的債券的發行價格=每年年息×年金現值系數+面值×復利現值系數
2、到期一次還本并付息的債券的發行價格=到期本利和×復利現值系數
債券發行價格受什么影響
債券的發行價格受同期實際利率的影響較大,當債券的票面利率高于實際利率時,按超過票面價值的價格發行稱為溢價發行;當債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實際利率時,按低于票面價值的價格發行稱為折價發行;當債券的票面利率與實際利率一致時,按票面價值的價格發行稱為按面值發行。
應付債券發行程序
企業債券發行的程序:發行債券議案經企業決策機構或董事會決定;須經職代會或股東會批準;企業應經合格的資信評級機構進行評級;報經中央銀行或其分支機構批準;印制確定金額的債券;選擇發行代理機構、簽代發協議;公開發行債券。
應付債券的分類
企業債券按不同的標準可作出多種分類,主要包括:
1、按發行方式劃分。可分為記名企業債券和無記名企業債券。前者應記錄債券持有者的姓名,后者無需記錄持有者的姓名。
2、按有無擔保劃分。可分為有擔保企業債券和無擔保企業債券。有擔保企業債券以某種特定財產作為執行債券協議的保證而發行的企業債券。按抵押資產的不同,又可分為不動產抵押債、動產抵押債、證券擔保債、設備信托債和其他擔保債。按同一財產多次作為公司債的抵押品的次序,又可分為第一抵押公司債,第二抵押公司債。第二抵押公司債的償還排在第一抵押公司債之后。無擔保企業債券是完全以企業信用作為擔保而發行的債券。
3、按償還方式劃分。可分為定期償還債券和分期償還企業債券。前者指在同一個到期日全部清償的企業債券;后者指分期分批償還本金的企業債券。
總杠桿系數是指企業財務杠桿系數和經營杠桿系數的乘積。該系數直接考察了營業收入的變化對每股收益的影響程度,是衡量公司每股獲利能力的尺度。
總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為:DTL=DFL×DOL=(EBIT+F)/[EBIT-I-D/(1-r)]。
其中:EBIT為息稅前利潤;F為總固定成本;I為利息;D為優先股股息;r為所得稅稅率。
計算總杠桿系數的意義
1、通過計算總杠桿系數,能夠估計出銷售量變動對每股收益造成的影響。總杠桿作用是財務杠桿與營業杠桿的綜合運用經營杠桿通過擴大銷售影響息稅前收益,而財務杠桿通過擴大息稅前收益影響每股收益。如果兩種杠桿共同起作用,那么銷售額稍有變動就會使每股收益產生更大的變動。
2、通過總杠桿作用,可以幫助公司了解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為了達到某一總杠桿系數,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比如,經營杠桿度較高的公司可以在較低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經營杠桿度較低的公司可以在較高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等等。公司必須根據自己的目標,在總風險和預期收益之間進行權衡,以使公司總風險降低到一個適當的水平。
財務杠桿系數和經營杠桿系數的定義
財務杠桿系數,指普通股每股稅后利潤變動率相對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通常用來反映財務杠桿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
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相對于產銷量變動率的比。通常用來反映經營杠桿的作用程度、估計經營杠桿利益的大小、評價經營風險的高低。
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說明什么?
1、財務杠桿系數指標反映的是指稅后利潤變動率相當于變動前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
2、財務杠桿系數大小與財務風險大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財務風險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3、所以財務杠桿系數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主要取決于企業具體的生產經營狀況、對財務風險承受力以及發展潛力。
經營杠桿系數大說明什么?
一般而言,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對經營杠桿利益的影響越強,經營風險也越大變動規律是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經營杠桿系數恒大于1;產銷量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反;成本指標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同。
總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為:DTL=DFL×DOL=(EBIT+F)/[EBIT-I-D/(1-r)]。
其中:EBIT為息稅前利潤;F為總固定成本;I為利息;D為優先股股息;r為所得稅稅率。
總杠桿系數是指公司財務杠桿系數和經營杠桿系數的乘積。
DFL即財務杠桿系數,指普通股每股稅后利潤變動率相對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通常用來反映財務杠桿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
DOL即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相對于產銷量變動率的比。
EBIT是什么?
EBIT是指息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
EBIT通過剔除所得稅及利息,可以使投資者評價項目的時候不用考慮項目適用的所得稅率和融資成本,這樣方便了投資者將項目放在不同的資本結構中進行考察。
EBIT主要用來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反映企業現金的流動情況,是資本市場上投資者比較重視的指標,通過在計算利潤時剔除掉所得稅和利息因素,可以使利潤的計算口徑更方便投資者使用。
EBIT的計算公式
EBIT的計算公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具體如下:
1、間接法:EBIT=凈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
2、直接法:
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產銷量Q×(單價P-單位變動成本V)-固定經營成本F
=產銷量Q×單位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F
=邊際貢獻總額M-固定經營成本F
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有三個:
公式一
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為財務杠桿系數;△EPS為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額;EPS為變動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潤;△EBIT為息稅前利潤變動額;EBIT為變動前的息稅前利潤。
公式二
為了便于計算,可將上式變換如下:
由EPS=(EBIT-I)(1-T)/N
△EPS=△EBIT(1-T)/N
得DFL=EBIT/(EBIT-I)
式中:I為利息;T為所得稅稅率;N為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
公式三
在有優先股的條件下,由于優先股股利通常也是固定的,但應以稅后利潤支付,所以此時公式應改寫為:
DFL=EBIT/[EBIT-I-(PD/(1-T))]
式中:PD為優先股股利。
經營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EBIT/EBIT)/(△Q/Q),△EBIT是息稅前利潤變動額,△Q為產銷量變動值。
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固定成本)/息稅前利潤=(EBIT+F)/EBIT=M/(M-F)。
總杠桿系數的作用
1、通過計算總杠桿系數,能夠估計出銷售量變動對每股收益造成的影響。總杠桿作用是財務杠桿與營業杠桿的綜合運用經營杠桿通過擴大銷售影響息稅前收益,而財務杠桿通過擴大息稅前收益影響每股收益。如果兩種杠桿共同起作用,那么銷售額稍有變動就會使每股收益產生更大的變動。
2、通過總杠桿作用,可以幫助公司了解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為了達到某一總杠桿系數,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比如,經營杠桿度較高的公司可以在較低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經營杠桿度較低的公司可以在較高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等等。公司必須根據自己的目標,在總風險和預期收益之間進行權衡,以使公司總風險降低到一個適當的水平。
variance是ACCA考試科目F2中必考的知識點,主要涉及五方面的內容,分別是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直接人工成本差異、變動制造費用成本差異、固定制造費用差異、銷售差異,具體知識點講解如下:
√Direct material price variance:直接材料價格差異,是指在實際產量下,由于材料的實際價格與標準價格的不同而導致的差異。
(Actual price per kg–standard price per kg)*actual material usage or purchased
√Direct material usage variance直接材料數量差異,是指按標準價格計算的材料,實際耗用數量與標準耗用數量之間的成本差額。
(Actual usage(in kgs)–standard usage per unit*Actual units)*standard cost per kg
√Total direct material variance
=Direct material price variance+Direct material usage variance
=(Actual cost per unit–standard cost per unit)*actual units produced
直接人工成本差異,是指直接人工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
√Direct labour rate variance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
=(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實際產量下實際人工工時
(Actual labour rate per hour–standar labour rate per hour)*actual hours worked
√Direct efficiency variance直接人工效率差異
=(實際產量下實際人工工時-實際產量下標準人工工時)×標準工資率
(actual hours worked–standard hour per unit*actual units)*standard labour rate per hour
√Total direct labour variance
=Direct labour rate variance-Direct efficiency variance
=(Actual labour cost per unit–standard labour cost per unit)*actual units worked
變動制造費用成本差異是指實際產量下實際發生的變動制造費用與實際產量下的標準變動制造費用的差異。
√v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 expenditure variance
變動制造費用耗費差異=(變動制造費用實際分配率-變動制造費用標準分配率)×實際產量下實際工時
Actual variable cost per hour–standard variable cost per hour*actual hours worked(not include idle time)
√v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 efficiency variable
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產量下實際工時-實際產量下標準工時)×變動制造費用標準分配率.(注:工時既可以是人工工時,也可以是機器工時,這取決于變動制造費用的分配方法)。
(Actual hours worked–standard hours per unit*actual units produced)*standard variable cost per hour
√Total v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s variances
變動制造費用成本差異=實際產量下實際變動制造費用-實際產量下標準變動制造費用
=v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 expenditure variance+v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 efficiency variable
=Actual v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s–standard v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s per unit*actual units produced
固定制造費用差異是指實際固定制造費用與實際產量下的標準固定制造費用之間的差額。
固定制造費用差異可分解為固定制造費用開支差異和固定制造費用能量差異
√fixed overhead expenditure variance固定制造費用開支差異
=實際固定制造費用總額–標準固定制造費用總額
=actual fixed production overhead–budget fixed production overhead
√fixed overhead volume variance固定制造費用能量差異
=標準產量×單位產品標準工時×固定制造費用標準小時費用率–實際產量×單位產品標準工時×固定制造費用標準小時費用率
=(actual units produced–budget units production)*OAR/unit
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能力沒有被充分利用以及勞動生產率的改變,而導致固定制造費用產生能量差異。因此固定制造費用能量差異還可進一步分解為兩部分:
1.實際工時未達到標準能量而形成的閑置能量差異(fixed overhead volume capacity variance),又稱為生產能力利用差異;生產能力利用差異可體現現有生產能力是否充分利用
2.實際工時脫離標準工時而形成的效率差異(fixed overhead volume efficiency variance)。
效率差異則可體現單位產品的生產效率是否改變。
fixed overhead volume capacity variance
=(actual hours–budget hours)*OAR/hour
fixed overhead volume efficiency variance)
=(actual hours–standard hour/unit*actual units)*OAR/hour
√Fixed production total overhead variances
=fixed overhead volume capacity variance+fixed overhead volume capacity variance
=actual fixed production overhead–OAR/units*actual units produced
(和Under/over absorption算法一致,可參考第七章7.3)
(注:易混淆考點在marginal costing下,只有fixed production expenditure variance,不存在fixed production volume expenditure variance)。
銷售差異分為銷售價格差異和銷售數量差異
√Selling price variance銷售價格差異
=(實際銷售價格-標準銷售價格)*實際銷售數量
=actual revenue–standard price/unit*actual sales volume
√Sales volume profit variance(注意容易混淆的考點,在不同成本法下的計算方式)
=(實際銷售數量-預計銷售數量)*標準利潤
=(actual units sold–budgeted quantity)*standard profit/unit(在吸收成本法下)
Or=(actual units sold–budgeted quantity)*standard contribution/unit(在變動成本法下)
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的關系為:總效用是邊際效用函數的積分,邊際效用是總效用函數的導數。一定消費量的邊際效用,能用總效用曲線在該消費量的斜率表示。同時,該消費量的總效用,能用其邊際效用曲線與兩軸所包圍的面積表示。
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滿足程度的高低主要是通過總效用與邊際效用兩個指標進行衡量。用公式表示為:MU=△TU/△Q
其中:MU表示邊際效用,Q為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TU為總效用。當邊際效用為正數時,總效用是增加的;當邊際效用為零時,總效用達到最大;當邊際效用為負數時,總效用減少。
總效用是指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物品得到的總的滿足程度。總效用的大小取決于個人的消費水平,即消費的物品與勞動數量越多,總效用越大。由于這種效用是包羅萬象的,它既包括消費者最初的滿意,也包括直接滿意,也包括邊際效用,或者從購買中獲得的額外的滿足感。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提供最高程度總體效用的商品和服務上,而不是在個人滿意度方面提供較少的類似產品。
針對消費者而言,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而邊際報酬(marginal returns)則對應生產者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報酬也將會逐步減少,該定律稱為邊際報酬遞減定律。
邊際效用在微觀經濟學中,又稱為邊際效應,是指每新增(或減少)一個單位的商品或服務,它對商品或服務的收益增加(或減少)的效用。在經濟學的領域中,通常認為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效用將會逐步減少,該定律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定律。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隨著消費某種商品數量的不斷增加,消費者從中得到的總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遞減的速度增加的,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當商品消費量達到一定程度后,總效用達到最大值,邊際效用為零,如果繼續增加消費,總效用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逐漸減少,此時邊際效用變為負數。
ACCA培訓價格因為機構、課程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一般是2-6萬元左右。例如:高頓教育推出的“ACCA大學生無限未來計劃”,該課程參考的價格為4萬元。
ACCA培訓有面授和網授形式,面授培訓費用貴一點,大概需要3-4萬元,而網絡授課的培訓費用雖然不高,但也要2-3萬元。如果經濟預算有限的話,可以報網課;大多數人都是網上授課,因為網授形式不受地理條件的約束,更靈活,更方便。
在選擇ACCA培訓班時,需要結合以下方面進行考慮:
1、機構資質
了解ACCA機構實力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機構是否獲得了ACCA官方白金級認證,有ACCA官方的認可,至少說明這家機構各方面的實力都符合條件,另外,還可以看看機構的規模和股本資金,選擇規模大的、成立時間久的會更有保障,機構承擔風險的能力會更強。
2、授課方式
在選擇機構時,也要看看機構主要是哪種授課方式,現在ACCA培訓一般有面授和網授兩種形式,面授的費用要高一些,網授的費用相對較低,兩種形式各有優勢,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
ACCA培訓班課程推薦高頓教育推出的“ACCA急速通關計劃2.0-F階段”課程,該課程參考的價格為2.3萬元。該課程依托高頓獨立打造的EP智能學習平臺,以快速通過考試為目的,科學的知識學習路徑為導向,幫助學員獲得高質量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效果,從而更高效地通過ACCA考試。“ACCA急速通關計劃2.0-F階段”課程提倡分階段學習備考進而實現學員的高效學習。
超實用ACCA備考資料包,助你順利拿下ACCA證書,點擊下方免費下載海量學習資料,現在領取,下一位ACCA持證人就是你!
ACCA考試建議要報培訓班,因為ACCA考試存在一定的難度,體現如下:
ACCA考試科目是全英文的。ACCA考試被稱為國際注冊會計師考試,該考試規定,全球必須使用統一的全英文考試教材,統一的全英文試卷,考生必須使用英語在試卷上作答。因此,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考ACCA都需要一定的英文基礎。ACCA各科目的學習,不論是英語還是財務知識都是從零起點開始的,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此外,ACCA考試一共15門科目,需要考過13門,覆蓋的知識內容比較多,需要學習的科目也多,考驗自身學習能力。還有一點是考完ACCA一般情況下需要2年-3年左右,持續周期比較長,很多考生難以堅持下來。那么考生如果報培訓班,跟著專業的老師學習,可能學習效率會高些。
想要了解更多關于ACCA培訓課程詳情,請點擊右側“客服”咨詢,獲取課程優惠!2024年ACCA考試即將開始,現在報名學習,通關取證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