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杠桿系數是指企業財務杠桿系數和經營杠桿系數的乘積。該系數直接考察了營業收入的變化對每股收益的影響程度,是衡量公司每股獲利能力的尺度。
總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為:DTL=DFL×DOL=(EBIT+F)/[EBIT-I-D/(1-r)]。
其中:EBIT為息稅前利潤;F為總固定成本;I為利息;D為優先股股息;r為所得稅稅率。
計算總杠桿系數的意義
1、通過計算總杠桿系數,能夠估計出銷售量變動對每股收益造成的影響。總杠桿作用是財務杠桿與營業杠桿的綜合運用經營杠桿通過擴大銷售影響息稅前收益,而財務杠桿通過擴大息稅前收益影響每股收益。如果兩種杠桿共同起作用,那么銷售額稍有變動就會使每股收益產生更大的變動。
2、通過總杠桿作用,可以幫助公司了解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為了達到某一總杠桿系數,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比如,經營杠桿度較高的公司可以在較低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經營杠桿度較低的公司可以在較高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等等。公司必須根據自己的目標,在總風險和預期收益之間進行權衡,以使公司總風險降低到一個適當的水平。
財務杠桿系數和經營杠桿系數的定義
財務杠桿系數,指普通股每股稅后利潤變動率相對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通常用來反映財務杠桿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
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相對于產銷量變動率的比。通常用來反映經營杠桿的作用程度、估計經營杠桿利益的大小、評價經營風險的高低。
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說明什么?
1、財務杠桿系數指標反映的是指稅后利潤變動率相當于變動前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
2、財務杠桿系數大小與財務風險大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財務風險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3、所以財務杠桿系數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主要取決于企業具體的生產經營狀況、對財務風險承受力以及發展潛力。
經營杠桿系數大說明什么?
一般而言,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對經營杠桿利益的影響越強,經營風險也越大變動規律是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經營杠桿系數恒大于1;產銷量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反;成本指標的變動與經營杠桿系數的變動方向相同。
總負債是指企業承擔并需要償還的全部債務,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遞延稅項等。負債實質上指的是企業在一定時期之后必須償還的經濟債務。
總負債的定義
總負債是指企業承擔并需要償還的全部債務,英文名稱為Total liabilities,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遞延稅項等。
負債是什么意思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負債的特征
負債具有以下特征:
1、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2、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4、負債以法律、有關制度條例或合同契約的承諾作為依據;
5、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
6、負債有確切的債權人和償還日期,或者債權人和償還日期可以合理加以估計。
負債的基本分類
負債一般按其償還速度或償還時間的長短劃分為長期負債和流動負債
1、長期負債是指償還期在1年或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債務,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
2、流動負債是指將在1年或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主要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貨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應付利潤、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等。
總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為:DTL=DFL×DOL=(EBIT+F)/[EBIT-I-D/(1-r)]。
其中:EBIT為息稅前利潤;F為總固定成本;I為利息;D為優先股股息;r為所得稅稅率。
總杠桿系數是指公司財務杠桿系數和經營杠桿系數的乘積。
DFL即財務杠桿系數,指普通股每股稅后利潤變動率相對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通常用來反映財務杠桿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
DOL即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相對于產銷量變動率的比。
EBIT是什么?
EBIT是指息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
EBIT通過剔除所得稅及利息,可以使投資者評價項目的時候不用考慮項目適用的所得稅率和融資成本,這樣方便了投資者將項目放在不同的資本結構中進行考察。
EBIT主要用來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反映企業現金的流動情況,是資本市場上投資者比較重視的指標,通過在計算利潤時剔除掉所得稅和利息因素,可以使利潤的計算口徑更方便投資者使用。
EBIT的計算公式
EBIT的計算公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具體如下:
1、間接法:EBIT=凈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
2、直接法:
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產銷量Q×(單價P-單位變動成本V)-固定經營成本F
=產銷量Q×單位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F
=邊際貢獻總額M-固定經營成本F
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有三個:
公式一
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為財務杠桿系數;△EPS為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額;EPS為變動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潤;△EBIT為息稅前利潤變動額;EBIT為變動前的息稅前利潤。
公式二
為了便于計算,可將上式變換如下:
由EPS=(EBIT-I)(1-T)/N
△EPS=△EBIT(1-T)/N
得DFL=EBIT/(EBIT-I)
式中:I為利息;T為所得稅稅率;N為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
公式三
在有優先股的條件下,由于優先股股利通常也是固定的,但應以稅后利潤支付,所以此時公式應改寫為:
DFL=EBIT/[EBIT-I-(PD/(1-T))]
式中:PD為優先股股利。
經營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EBIT/EBIT)/(△Q/Q),△EBIT是息稅前利潤變動額,△Q為產銷量變動值。
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固定成本)/息稅前利潤=(EBIT+F)/EBIT=M/(M-F)。
總杠桿系數的作用
1、通過計算總杠桿系數,能夠估計出銷售量變動對每股收益造成的影響。總杠桿作用是財務杠桿與營業杠桿的綜合運用經營杠桿通過擴大銷售影響息稅前收益,而財務杠桿通過擴大息稅前收益影響每股收益。如果兩種杠桿共同起作用,那么銷售額稍有變動就會使每股收益產生更大的變動。
2、通過總杠桿作用,可以幫助公司了解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為了達到某一總杠桿系數,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比如,經營杠桿度較高的公司可以在較低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經營杠桿度較低的公司可以在較高的程度上使用財務杠桿,等等。公司必須根據自己的目標,在總風險和預期收益之間進行權衡,以使公司總風險降低到一個適當的水平。
經營杠桿公式為經營杠桿系數=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財務杠桿公式為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總杠桿公式為總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三種杠桿還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
1、報告期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2、財務杠桿系數=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息);
對于同時存在銀行借款、融資租賃,且發行優先股的企業來說,可以按以下公式計算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融資租賃積金-(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3、復合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怎么理解三種杠桿?
1、經營杠桿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導致利潤變動率大于銷售變動率的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
2、財務杠桿也稱籌資杠桿或融資杠桿,是由于債務的存在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財務杠桿是企業利用負債來調節權益資本收益的手段,合理運用財務杠桿會給企業權益資本帶來額外收益;
3、總杠桿系數,又稱復合杠桿系數,是由于固定成本和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大于產銷量變動率的杠桿效應。
經營風險和經營杠桿的關系是什么?
經營風險指因經營上的原因導致企業息稅前利潤變動的風險,即由于經營杠桿的作用,銷售額下降時,企業息稅前利潤也相應下降,從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經營杠桿本身并不是資產報酬不確定的根源,只是資產報酬波動的表現。經營杠桿系數越高,表明資產報酬等利潤的波動程度越大,經營風險也越大。
復合杠桿系數的作用有哪些?
復合杠桿系數的作用包括可以估計出銷售額變動對每股盈余造成的影響;以及體現了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為了達到某一總杠桿系數,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有多種不同的組合。
審計機關總審計師是要取得注冊會計師證書5年以上,擔當部門經理及以上職位5年以上,高級會計師或者相關高級職稱,熟悉國家審計相關法規、程序和方法,對內外部控制有較強的平衡能力,豐富的專業技能及極強領導力,具有較強的組織、計劃、控制、協調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敬業精神。
(一)參與公司指標制定與績效考核,參加“三重一大”的評審;參與內部控制的制度建立及執行評估,參與經營風險評估。
(二)組織建立和完善內部審計監督體系、審計制度建設;組織制定審計工作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
(三)督促、指導內部審計機構加強審計監督工作,并對審計工作質量負總責。
(四)組織領導內部審計機構制定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并督促實施。
(五)審定公司內部審計報告,負責組織審計成果運用的落實和檢查工作。
(六)負責協調外部審計機構的審計工作。
總審計師制度是確保內部審計能夠有效、規范地開展,充分保護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快速并有效完成審計任務,實現促進公司管理與治理的目標。從而設立的總審計師制度,我國的總審計師制度首先在金融領域開展,逐步拓展到大型央企,進而向各類國企鋪開。
審計的工作內容是要對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審計,評估企業或團體的財務報表是否根據公認會計準則編制,一般由審計經理進行,審計助理協助評估企業財務狀況,然后就資料及一般公認準則之間的相關程度作出結論及報告。是最常規的審計業務。通常提供給公司的股東、上級單位,以及政府主管部門。
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的關系為:總效用是邊際效用函數的積分,邊際效用是總效用函數的導數。一定消費量的邊際效用,能用總效用曲線在該消費量的斜率表示。同時,該消費量的總效用,能用其邊際效用曲線與兩軸所包圍的面積表示。
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滿足程度的高低主要是通過總效用與邊際效用兩個指標進行衡量。用公式表示為:MU=△TU/△Q
其中:MU表示邊際效用,Q為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TU為總效用。當邊際效用為正數時,總效用是增加的;當邊際效用為零時,總效用達到最大;當邊際效用為負數時,總效用減少。
總效用是指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物品得到的總的滿足程度。總效用的大小取決于個人的消費水平,即消費的物品與勞動數量越多,總效用越大。由于這種效用是包羅萬象的,它既包括消費者最初的滿意,也包括直接滿意,也包括邊際效用,或者從購買中獲得的額外的滿足感。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提供最高程度總體效用的商品和服務上,而不是在個人滿意度方面提供較少的類似產品。
針對消費者而言,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而邊際報酬(marginal returns)則對應生產者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報酬也將會逐步減少,該定律稱為邊際報酬遞減定律。
邊際效用在微觀經濟學中,又稱為邊際效應,是指每新增(或減少)一個單位的商品或服務,它對商品或服務的收益增加(或減少)的效用。在經濟學的領域中,通常認為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效用將會逐步減少,該定律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定律。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隨著消費某種商品數量的不斷增加,消費者從中得到的總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遞減的速度增加的,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當商品消費量達到一定程度后,總效用達到最大值,邊際效用為零,如果繼續增加消費,總效用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逐漸減少,此時邊際效用變為負數。
損益類科目是指企業發生成本費用和取得收入的科目,一般分為收入類科目、費用類科目、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損失。
收入類科目的內容
收入類科目具體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等。
1、主營業務收入
主營業務收入是指企業從事本行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營業收入,在企業總收入中占據最大比重。
2、其他業務收入
其他業務收入是指企業主營業務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如企業對外出租固定資產、出售原材料等。因為其他業務活動發生頻率不高,發生數額也相對較小,所以其他業務收入在企業總收入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小。
3、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對外投資獲得的回報(如果發生的損失則收益為負數)。
4、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指企業以各種資產(如投資性房地產、交易性金融資產、非貨幣交換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
費用類科目的內容
費用類科目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資產減值損失、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所得稅費用等
1、主營業務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是指企業從事本行業生產經營活動(如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成本。
2、其他業務成本
其他業務成本是指企業除主營業務活動以外的其他日常經營活動發生的支出。
3、資產減值損失
資產減值損失是指企業資產發生減值,其可回收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而造成的損失,其中包括壞賬損失、固定資產減值損失等。
4、稅金及附加
稅金及附加指的是企業經營活動應負擔的相關稅費,但并不包括稅所得稅和增值稅。月底結轉后本科目應無余額。
5、銷售費用:
銷售費用是指企業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保險費、包裝費、展覽費和廣告費、商品維修費、預計產品質量保證損失、運輸費、裝卸費等以及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的職工薪酬、業務費、折舊費等經營費用。
6、管理費用:
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機構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種費用。
包括:管理部門日常維修費用、董事會費、公司經費等。
7、財務費用:
財務費用是指企業為生產經營所需籌集資金等所發生的費用。一般包括利息支出和手續費等。
8、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經營利潤應交納的所得稅。
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
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收入又被稱為“營業外收益”,是與生產經營過程無直接關系的企業收入。(除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以外的企業收入),一般有盤盈利得、政府補助等等。
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損失:營業外支出
營業外支出是指企業除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支出等以外的,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無直接關系的非營業性支出。通常包括罰款支出、捐贈支出等等。
會計的損益類科目指核算企業取得的收入和發生的成本費用的科目。收入類科目和費用類科目在期末時,需要將里面的余額均轉入“本年利潤”,結轉后余額為零。
收入類科目的內容
收入類科目: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等。
1.主營業務收入
主營業務收入是指企業根據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取的收入。主營業務收入的范圍根據各個企業所涉及不同行業的不同活動所進行區分。例如,批發零售行業將銷售商品所獲得的收入作為主營業務收入,建筑業企業將工程結算的收入作為主營業務收入,交通運輸業的企業則將交通運輸所獲得的收入作為主營業務收入。
2.其他業務收入
其他業務收入是指企業除了主營業務收入以外,通過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或者是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其他業務收入包含:固定資產出租收入、無形資產轉讓的收入、包裝物銷售收入、包裝物出租的收入等等。
3.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是指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時所獲取的收入。投資收益包括:債權利息收入,企業對外投資時股利收入等等。
費用類科目的內容
費用類科目: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資產減值損等。
1.主營業務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是指企業在進行日常經營性活動時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所發生的成本。企業一般在確認主營業務收入時,將那些已經進行銷售的商品的成本、已經提供勞務所發生的成本轉入主營業務成本。
2.其他業務成本
其他業務成本是指企業確認的除主營業務活動以外的其他日常經營活動所發生的支出。其他業務成本包括: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折舊額、出租固定資產的折舊額、出租包裝物的攤銷額、出租無限資產的攤銷額等等。
3.資產減值損失
資產減值損失是指因資產的可回收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而造成的損失。資產減值損失包含了固定資產的減值、無形資產的減值等等。
對于會計人員而言,在掌握會計科目內容的情況下,才能熟練處理各種賬務問題,那么哪些科目屬于資產類科目?
資產類會計科目
資產類科目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收利息、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等。
我們主要介紹其中四種:
1、庫存現金:是指本單位在經營過程中為滿足零星支付需求而留存的現金。
對庫存現金的監督和盤點,可以決定庫存現金的真實存在和庫存現金管理的有效性,對評價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有幫助的。
2、銀行存款:是指公司存入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貨幣資金。
根據國家現金管理結算制度的規定,每個企業必須在銀行開設賬戶,稱為結算賬戶存款,用于存、取款和轉賬結算。
3、其他貨幣資金:是指現金、銀行存款以外的各種貨幣資金。包括外埠存款、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存款、信用證存款、信用卡存款和存出投資款等。
4、交易性金融資產
滿足以下三種條件之一,即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1)獲得金融資產的目的是在短時間內出售或回購。
(2)屬于集中管理的可識別金融工具組合的一部分,有客觀證據表明公司采用短期盈利方法管理該組合。
(3)是一種衍生工具。但該衍生工具被企業指定為有效套期工具的,不得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公司持有衍生品有兩個目的:投機(作為交易金融資產),套期保值(作為套期保值準則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