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會計和注冊會計的區別主要有:1、其證書的類型不同。中級會計師屬于職稱類證書,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注冊會計師屬于執業證書,包含了非執業和執業。2、報考條件不同;3、考試科目不同等等。
中級會計和注會考試科目
1、中級會計師考試包含了三個科目:《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經濟法》。每門考試科目均實行百分制,合格分數標準均為60分,單科成績有效期兩年,也就是說,考生需在連續兩個考試年度內通過所有考試科目,方可獲得中級會計證書。
2、注冊會計師分專業階段和綜合階段進行,每門考試科目試題的滿分值均為100分,合格分數均為60分。專業階段共六個科目:《審計》、《會計》、《稅法》、《經濟法》、《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財務成本管理》,其單科考試成績有效期為5年,考生需在連續五個考試年度內通過所有考試科目,方可報考綜合階段考試。綜合階段考試科目只有《職業能力綜合測試(試卷一、試卷二)》一門,沒有考試期限。
中級會計與注會可以同時報考嗎?
中級與注會同時學習備考,考生應根據兩者特點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備考方法、時間安排。對于中級與注會都有的內容考生在中級已經復習到的可以在注會時快速閱讀教材并配上一定的強化訓練。也先按照注會的教材去復習,搭建完整的注會考試知識體系,等到考前2個月,轉戰中級,對照目錄,集中精力攻占兩個考試不同的章節,中級考試之后,再次轉入注會的學習中來。中級與注會考試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有很多相同(通)點,在學習中要注意歸納總結,在保證學習質量的同時,提高備考效率。
中級會計和注會科目的聯系
1、注會的《會計》和中級會計的《中級會計實務》的重合度超90%。
總的來說中級會計實務考試內容更少、范圍更窄、考核要求更低。相比注會考試,中級沒有專門的章節去講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但這兩部分內容屬于基礎性的知識,在中級的其他章節內會有所體現。
2、注會的《財務成本管理》和中級會計的《財務管理》,二者的重合度在80%。
中級財務管理涉及的內容范圍面很廣,不過學習的內容整體比注會的財務成本管理淺,是注會的縮略版。
3、注會和中級會計的《經濟法》,二者的重合度在60%。
中級會計經濟法主要由四部分構成:民法、商法、稅法和經濟法。
民商法內容和注會大體相當,稅法相關制度部分需要學習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有關內容(注冊會計師的《稅法》有此內容);經濟法相關制度多了預算法、知識產權法和政府采購法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