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和八大差距究竟在哪里?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四大和八大之間確實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公司規模和業務范圍:四大(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相對較大,業務范圍廣泛,服務對象包括全球范圍內的大中型企業,業務涵蓋審計、稅務、咨詢、財務。而八大(本土八大會計師事務所)則集中在中國市場,服務對象是中國本土企業,業務范圍相對較窄。
專業能力和服務質量:四大擁有豐富的專業經驗和專業技能,具有較高的國際地位和聲譽,服務質量相對較高。八大在某些領域也一定的專業能力,但整體上來說,與四大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工作強度和壓力:四大由于業務范圍廣泛,工作強度和壓力相對較大,經常需要加班和出差,對員工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有一定要求。而八大則相對較輕松,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員工的工作時間比較規律。
薪資福利和晉升空間:四大的薪資福利相對較高,但晉升空間較為有限,員工晉升需要較高的能力和素質。八大的薪資福利相對較低,但晉升空間較大,員工晉升機會較多。
綜上所述,四大和八大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這些差異表現在公司規模、專業能力、工作強度、薪資福利和晉升空間。選擇去哪一家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權衡和判斷。
▲誤解1:本土八大不做內控
這個應該是最大的一個誤解了。本土八大也做內控的,而且相當重視內控,以天健為例,自行開發的AE審計軟件里各內控程序嚴格按照審計準則進行,復核力度就見仁見智了,在與重要客戶溝通時,溝通事項的大部分往往是談內控上的一些缺陷,進而對審計加以調整。110多頁的溝通材料中,很有可能100頁在談內控,10頁談調整分錄。
但本土八大要做內控,還是得客戶本身有做內控的條件和配合才行。一些中小企業,內控缺失,這種就只能直接跳過,而在后期慢慢規范了。
比起四大,二者之間確實存在差距。四大一般面對大型央企或者跨國企業,必然無法在細節測試上面面俱到,所以四大非常重視內容,有自己專業的咨詢公司來做這一塊,和財務審計團隊相互獨立。而本土八大通常面臨民營企業,體量不大,多做實質性程序也是可以有效率的獲取保證程度的,他們更多的是財務團隊把內控一起負責了,在審計思路上仍然會偏財務內控一些。所以不能片面地說本土八大不重視內控,只是審計策略不同。
▲誤解2:本土八大不做IT審計
現如今,本土八大也陸續建立起自己的IT審計團隊,持有CISA(注冊信息系統審計師資格)的會計師已經不少。在IT浪潮已經席卷全球的今天,輕視IT就等于自掘墳墓。
但本土八大在人才儲備這一塊還是遠遠低于四大,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多了解了解,發展前景還是比較理想的。
▲誤解3:本土八大的工資比四大低
低級審計員的確有較大的差距,可能只有四大的2/3,甚至1/2。這個可以理解,本土八大招不到像四大這么多985、211的學生,基層審計員淘汰率高,沒有辦法一下子開很高的薪水,所以剛進所的新人可能會覺得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但是本土八大勝在薪水提升幅度快,大浪淘沙,工作3-5年還能留下的,到項目經理這一級(本土八大叫項目經理,四大一般叫Senior Associate),也就差不多了。這也是本土八大的一個小優勢,稅負相對輕一些。
從平臺上來看,四大的確要“好聽”些,但是可以說拿的是“死工資”,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晉升。而本土事務所部門之前效益差很多,獎金由效益決定,很可能一年獎金要比工資多。
▲誤解4:本土八大工作量少,很輕松
這絕對是個天大的誤解。年審時期也會大量加班,到凌晨1-2點甚至通宵也不是沒有!
四大和八大作為各位同學夢寐以求的公司,想要進去可沒這么容易。
眾所周知,財會證書作為四大的敲門磚,其對于進入四大的作用不言而喻。對于還沒有畢業同學來說,能在大學里取得的高含金量證書只有CMA和ACCA了。
四大和八大的工作體驗
▲加班強度
很多人說,想要從本土八大跳槽去國際四大最要做好的思想準備就是:除了加班就是出差,除了出差就是加班。
雖然上面已經說了,本土八大工作量不小,不輕松,但是比起四大來說,還是有很大差距。本土八大“變態”起來也很夸張,但這種時候畢竟很少,但是在四大,幾乎很少能有在9點半這么早下班的。想進四大的同學一定要注意身體,做好調節哦!
▲辦公氛圍
國際四大畢竟是外資,外國人的風格是要硬朗一些。而老牌本土事務所一般管理得比較散,條條框框沒有那么嚴格,更有“人管人”而不是“制度管人”的感覺,這點有利有弊,因人而異。
▲工作方式
四大的質量體系非常優秀,各環節把控嚴格,所以相對來說給執業人員的空間就比較少。說簡單一點,就像一顆顆螺絲釘,更多是在“執行”,復雜一些的問題需要和上級溝通,比較缺乏個人判斷,但本土事務所的自己認知和存在感就要強一些,很多問題需要審計人員自己先判斷,在讓現場負責人判斷,實在解決不了在交往更上級的經理。